门里门外说画画
——访袖珍大写意画家鲁光
2019-02-14文/唐昆
文/唐 昆
鲁光,1937 年生。浙江省永康市人。著名当代作家、画家。 中共党员、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国体育报和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中国体育美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擅长大写意,画技得到过李苦禅先生的指教,并成为当代花鸟画大师崔子范的入室弟子。画风独具,被称为“富有情感、生命力和现代意识的新文人画”。
唐昆(以下简称“唐”):您之前的主业是报社记者,作家身份是文学领域的范畴,现在跨入了国画领域。您是一位跨界人物。跨界,对你的绘画上有什么影响?文学创作在你的艺术生涯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心齐力大 68cm×17cm 纸本设色 2019年
鲁光(以下简称“鲁”):我从小就爱好画画,在农村过春节时候的画龙头等都给我很深的印象。记者是我的本行,文学写作和画画是业余的,我的职称是高级记者。在工作时大多都是短篇文字报道,为了满足读者对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期望,就开始写报告文学之类的文学作品,这样就能够把荧屏上看不到的人物内心世界披露出来。歪打正着得了几次文学奖,如《中国姑娘》《中国男子汉》《世纪之战》《近墨者黑》等。我以报告文学作家的身份被大家熟知,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散文,退休后就开始转向散文创作。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有两个转身:从记者转身到作家、从作家转身到画家。后来工作的原因,我从事报社工作十年,就渐渐淡出了文学界。
在绘画领域,对我影响最大的当是李苦禅、崔子范。结识他们使我的人生发生了一个大转折。李苦禅评价我写的文章“水银落地、无孔不入”并极力鼓励我画画,说我的艺术感觉好。李苦禅这一句话,点燃了埋藏在我心中的艺术之光。李苦禅去世后,崔子范找到我写个人传记,说我懂他、懂艺术。我为崔子范写传记,他答应教授我国画,就这样开始了从事国画创作的旅程。
应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国家开始准备全国体育美展并交给我来具体实施,这是与美术界接触和提高我艺术审美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接触了一大批画家,如吴冠中、黄胄、范曾、刘勃舒、周思聪等。从此,我的爱好也从文学领域转到了国画领域。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开始绘画之路。在绘画的过程中,我是用我的文学来介入绘画。文学是人学,绘画也像文学一样,是画人。技巧、笔墨、色彩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内涵,绘画也成就不了气候。眼下有些作品,画得很精美,但缺乏内涵。就像是同时站立着一批美女一样,外表十分亮丽,但却始终打动不了观众的心。作品的内涵是艺术家思想的一种表达,我的绘画其实就是我对世界、生命、人世间各种问题的看法,也是我审美观的表达。比如我画的牛,就融进了我的情感,我对世界的看法,对命运的思考,这样我笔下的牛就富有内涵、有了生命,这也是人们喜爱我的牛的原因。现实中的牛,是第一自然。而我画出来的牛是第二自然。是融进了我的情感、哲理之牛。牛就是我,我就是牛。这与我独特的文学视角有关,也与我人生阅历有关,也正是这些因素,成就了独特的风格。因工作关系和我对艺术的爱好使然,我结识了多位国画大家和大师,特别是李苦禅、崔子范的人格魅力,更使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努力的方向。
如果说,跨界对绘画有什么好处,就是使我多了两双眼睛:一双新闻眼,一双作家眼。新闻眼,能敏感地捕捉到美。作家眼,能从人性上去发现美。跨界丰富了我的见识和阅历。其实,画画最终得益于画家的个人修养,画文化积累、画人生阅历、画人生理念、画审美情趣。
一花一世界 68cm×17cm 纸本设色 2019 年
唐:您所提倡的大写意绘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您是出于什么样的初衷想到了这一点?您认为当代大写意绘画在发展中还缺失些什么?
鲁:我认为,各种画都应有写意性。眼下许多画都缺乏写意性。我侧重追求形似更神似之作。我觉得大写意是最难的—写形容易,写意难。现在画展中,大写意画家鲜有。大写意对于画家的心胸、见识、胆略、笔墨等各方面都要求很高,这与写作是相通的,用最简练的笔墨表达最深层的内涵。我认为绘画最高的境界是“得意忘形”,不求形似求神似,这是最难的。该画大画就画大画,不能一味追求大画。但这并不是让大家看不懂,作品还是想要和欣赏者相互交流,给人以启示、美的享受。该画大画就画大画,不能一味追求大画。以尺计价,造成了一个误区,画愈大愈值钱。其实画应以艺术质量论价,不能以画幅大小论价。我最近一直在探索,也很苦闷。画这批袖珍大写意小品,是一次创新的尝试。虽然大写意画看似寥寥几笔,但它是画家文化底蕴、人生经历和审美理念的结晶。好多人认为袖珍大写意就是把画画小,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要求绘画者在立意、色彩、构成、笔墨上都要更精细、更微妙、更独特。意,就是内容。写意就是把最本质的意念表达出来,小中可以见大。
唐:大写意重在一个“写”字,您在书法领域也颇有建树。现在您是右手画画,左手写字,请谈一下您的书法学习。
信步 68cm×17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牧场上 68cm×17cm 纸本设色 2019年
鸭嬉 68cm×17cm 纸本设色 2019年
鲁:书法的学习对我来说有一个过程,小时候学校就开设书法课。以前写文学作品都是右手写,写了几百万字,但是开始画画后发现自己的字与画面并不协调,画拙朴厚重,而字却太圆润。我开始尝试正手练字、左手书写。我对于汉简的学习颇多,这是书法的源头。我选取了其中一些有特点的笔画来记忆并融进自己的书写中,成为了现在的样貌。有日本友人拿鱼拓来找我题写,后又让我正手题写一张,发现左手写的字更有味道。我自己总结一生有三个超过:绘画超过文学,这是我自己的感觉,因为我对于绘画的热爱要大于文学;左手超过右手,这指的是我的书法;后半生超过前半生,退休前我勤勤恳恳像老黄牛一样工作,退休后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我60 岁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在前言中,我写道:“人生六十从零开始”。没有工作压力,我一身轻松,从业余画家变成了“职业画家”。“从零开始”,过一种崭新的生活。
我没有进过美术院校学习,但恶补基本功,真是“废纸三千”,我老婆也调侃说,如果都像我这样用功的话,傻子也能够成为画家。我在着重汉简学习的同时,也用功从《好大王碑》等自己喜欢的碑帖中吸取养分。但都是正手临习,左手书写,这样有一种生疏感。这是我书写的办法,也正因为这样的与众不同,有很多人喜欢我的字。
唐:从您近几年的绘画创作风格而言,有了很大的变化,将中西绘画技法和构成融为一体,也可以称作晚年的创新与变法,这其实是许多艺术家一直提倡的,您认为中西应该如何借鉴与发展?
鲁:在绘画创作中,我的理念是“有奶便是娘”。一切有用的我都吸收。师出一家,不死守一门。崔子范对我讲过,你喜欢我的画,但在艺术上要背叛我、远离我,离我越远越好。怎么远离呢?这是个大难题。一开始像老师我感觉很高兴,后来发现像老师并不是一件好事,许多名家的后代出不了大家,原因就在于他们太爱前辈的艺术,被爱所框住了。这个问题我一直琢磨了几十年,比如画牛,我从书法入画,加点淡墨和色彩,去不断探索。我十分喜欢西方的油画,也去国外看过许多展览,那种色彩的艳丽对我的刺激很大,这正是中国画色彩表达上的不足。版画也是我喜欢的一个画种,崔子范老师就说我从版画里吸收了不少东西。加上自己对绘画的琢磨,走出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道路。冯骥才有次看到我说,要给我写篇文章《鲁光的反转片》。后来多次到国内外办展都受到了藏家的认可,我认为这才是最让我欣慰的。其中我无意中创作的“红烛”系列作品,作为我的品牌最受海内外藏家的钟爱,但我并没有一直画下去,我不想重复自己。艺术创作要不断的创新与探索。
唐:寓居20 年的五峰山居被您无偿捐赠给了家乡永康政府。有没有不舍?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鲁:这个寓居20 年的房子其实就像是养了一个闺女,到了20岁就该嫁了。谈恋爱谈了两年多(协商房子的用途等事宜),最后嫁了一个好女婿—永康市人民政府。到了我这个年龄就应该舍。我年纪大了,回老家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山居闲空着太可惜,捐给政府还可发挥一些作用。家里的书、字画等也一并捐出去。舍了,自己一身轻松,还能为老家做些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女儿嫁得是圆满的,家里也是支持的。但也有不舍,毕竟这个庭院是自己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又苦心经营了二十年。有山有水,是我晚年居住、交友、画画的好地方,我在这里接待的画家也有一二百人,是一个进行文化交流的好场所,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我出生在农村。
是靠政府的助学金一路走过来的。我现在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回报社会。前三年,永康市政府已创建了“鲁光艺术馆”,这个山居不但可以作为弘扬艺术的场所,生前也可以居住,政府还拿出一定资金来弘扬和传承我的艺术。以后会在中小学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和比赛,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做点贡献。将来也可以不断地引进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大舍、大得,一身轻松,余生有个好心态。这太有利我的艺术创作。
海湾一景 68cm×17cm 纸本设色 2019 年
志愿者 68cm×17cm 纸本设色 2019 年
一束光 34cmn×17cm 纸本设色 2019 年
唐:您与名人交往颇多,获悉您要将上千本签名本的趣事写出来,这是不是您近期的主要任务?还有哪些领域是您要准备继续深耕的?
三人行 19cm×2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鲁:眼前的当务之急是整理家里还留下的上千本名家签名本。前几年,已经有五百多本邮寄回了老家。这件事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还是很大的工程。我还想从中选出五六十人来写一些收藏的趣闻趣事出版出来,就如我之前在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的《近墨者黑》一样。
年底之前,我还要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一次个人的展览,这是图新、尝新的一种突破。就像是刚刚在良渚与企业的高科技会议结合的展览一样,都是我一种新的尝试。艺术进校园,这是一种展示,那里有六七千外国留学生,这其实就是对中国画的一种全面的展示,同时听听中外学子们的反响,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我认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品都有一定的寿命。38年前我所写的《中国姑娘》现在大家纷纷去寻找、购买,价格已经翻至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也客观地说明了中国姑娘的“女排精神”代代相传。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无论是时间还是写作条件上都是很紧张的,两个女儿写完作业,睡觉后才有时间创作。在此期间,我的父亲因病去世我却无法返乡,母亲骂我是不孝之子,我承受了很大的精神上的压力。就没有很充分的时间去构思和写作。虽然《中国姑娘》获得了报告中国文学奖第一名,但遗憾还是有的。到目前为止,《中国姑娘》已经再版数次,年底,中国青年出版社还将推出《中国姑娘》纪念版。《中国姑娘》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主要是女排精神与时代脉搏、老百姓的脉搏一起跳动的。作为一个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