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亲和园唐宋墓葬M179、M187发掘简报
2019-02-14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5年3月,为配合河南正和置业的亲和园A区商品住宅楼项目建设,河南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程占地范围内钻探发现的45座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巩义紫荆街道办所辖高尚村西南侧的黄冶河西岸高台地上,在紫荆路与新兴路交叉口南部,市政府东北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巩义窑址西部(图1)。发掘墓葬多为宋墓,少数为唐墓,根据墓葬形制结构以及随葬器物多寡,经筛选,现将宋墓M179、唐墓M187这两座最具代表性的墓葬发掘资料简报如下。
一、M179
1.墓葬形制。M17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墓葬整体形状呈靴形,方向182°。由墓道、封门和墓室组成。(图2)
图1 巩义东区亲和园墓群位置图
墓道 居于墓室南部,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宽度0.68~1.1米,长2米,深5.7米。直壁,略呈斜坡底。于内口、近封门处随葬瓷器3件,罐、碗和盒各1件。
封门 位于墓道、墓室交界处,宽1.12米,高1.72米。
墓室 位于墓道北部,略高于墓道0.32米,平面近长方形,长3.9米,宽1.72~1.95米,高1.8米,直壁,拱形顶。墓室尸骨已朽,无存。随葬器物置于其北部,有瓷器,罐、碗、器盖各1件,铜钱5枚。
2.随葬器物。该墓随葬器物7件(套)。除去铜钱,余均为瓷器,釉色不一。依据器形分述如下。
瓷罐2件。标本M179:1,侈口,圆唇,广肩,上腹外弧,下腹斜收,圈足底。肩部饰凸弦纹1周圈带,下饰10组梅花形图案,上腹饰凹弦纹5周,其下至底部饰水波纹,通体施黄釉,少许部位剥落,腹底和圈足鼓角处各施黑釉一周。口径10.2厘米,底径10厘米,高19.2厘米(图3-1)。标本M179:5,直口,平沿,尖唇,广圆肩,鼓腹,圈足底。肩部饰凹弦纹3周,腹呈瓜棱状。通体施绿釉。口径8.4厘米,底径8厘米,高11.6厘米(图3-2)。
瓷器盖1件。标本M179:3,盖呈覆钵状,柱形纽,弧形顶,斜弧壁,底残。通体施青釉。高3.8厘米。(图3-3)
图2 M179平、剖视图
图3 M179出土文物
瓷盒1件。标本M179:7,带盖。盖呈近方唇,直沿壁,平顶。盒体子母口,浅腹,平底。内外施青釉,口径2.5厘米,底径2.5厘米,高3.2厘米。(图3-4)
瓷碗2件。形体近同。标本M179:2,侈口,尖圆唇,浅弧腹,圈足。内外施白釉。口径13.8厘米,底径5.4厘米,高3.8厘米(图3-5)。标本M179:6,敞口,尖唇,斜弧腹,矮圈足。通体施白釉。口径14.4厘米,底径5.4厘米,高4.4厘米。(图3-6)
铜钱5枚。其中:
开元通宝1枚。标本M179:4-1,“甬”字头小,开口较大3点不连,“元”字首横略短,次笔左挑,背素面。直径2.4厘米,穿径0.6厘米。(图3-7)
淳化元宝2枚。标本M179:4-2,为御文真书,背部素面。钱径2.5厘米,穿径0.6厘米。(图3-8)
至道元宝1枚。标本M179:4-3,御文真书,背部素面。钱径2.5厘米,穿径0.6厘米。(图3-9)
咸平元宝1枚。标本M179:4-4,真宗御书,背部素面。钱径2.5厘米,穿径0.6厘米。(图3-10)
二、M187
1.墓葬形制。M187为半竖穴、斜坡式墓道单室土洞墓,墓葬整体形状呈刀形,方向185°,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图4)
墓道 居于南部,平面呈梯形,长2.7米,宽0.74~0.88米,深2.66米。
甬道 居中,连接墓室和墓道。长方形拱顶,宽0.74米,进深0.9米,高1米。
墓室 居于北部。平面呈梯形,弧形顶。长2.8米,宽1.6~1.7米,高1.2米。葬具以及骨架无存,清理随葬品13件,主要置于墓室西南部和东部。有瓷杯、武士俑、镇墓兽、马、骆驼以及男女侍俑等。
2.随葬器物。该墓随葬器物13件。根据器类分,有陶器、铜器、瓷器和蚌器。分述如下:
陶器8件。有罐、武士俑、镇墓兽、幞头俑、低髻俑、马和骆驼。
罐1件。标本M187:11,敞口,卷沿,圆唇,矮束颈,溜肩,上腹外弧,下腹内收,平底。器施白衣。口径9厘米,底径8.3厘米,高22.8厘米。(图5-5)
武士俑1件。标本M187:5,头戴宝顶盔,盔沿高且完全翻起,肩披龙首披膊,龙鼻上卷,无角。着云口套袖,开口式臂褠。甲身系腾蛇、腰索,饰胸护、腹护。腰索下垂短臂膝。足着靴,左手叉腰,右手残无存。脚踩牛头臀尾,牛卧于空心台座上。俑,圆脸,环眼,蒜头鼻,八字须,抿嘴,相貌冷峻。高41厘米。(图5-1)
镇墓兽1件。标本M187:13,残。头上置独角,粗壮,长方脸,大耳垂肩,浓眉大眼,高鼻凸颊,下颌饱满,肩生羽翼,抿嘴。残高22厘米。(图5-2)
图4 M187平剖视图
幞头俑1件。标本M187:2,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袍,腰束带,下着裤,足着靴,拱手施礼,立于底板上。俑,浓眉低垂,双眼凹陷,鼻挺,八字须,厚唇微合。体施红衣。高19.8厘米。(图5-3)
低髻俑2件。形制相同。标本M187:3,头梳低髻,身着圆领长裙,腰微束,双手隐袖内拱于胸前。俑,细眉,小眼,鼻挺,唇微闭。体施橘红彩。高19.4厘米。(图5-4)
马1件。标本M187:6,勾首,略仰脖,肩部略抬,平背,平臀,束尾,四肢立于底板上,底板残,背置鞍鞯,袱于中部松束。体施红衣。高30厘米。(图5-7)
骆驼1件。标本M187:7,昂首,仰脖,张嘴,尾摆于右臀。体施红衣。高38厘米。(图5-6)
瓷器2件。有壶和杯各1件。
瓷杯M187:1,侈口,圆唇,斜弧腹,底内折,圈足。一侧置环状鋬手,器内外施白釉做底,肤面后施蓝彩。口径7厘米,底径3厘米,高5.3厘米。(图6-1)
瓷壶M187:10,盘状口,平沿,矮弧颈,溜肩,弧腹,平底。器内外施酱釉,釉不及底。口径6.8厘米,底径8厘米,高23.8厘米。(图6-2)
图5 M187出土文物
铜器2件。分饰件和铜钱。
饰件3件。根据形体和内置分2型。
A型1件。标本M187:8-1,两长方形铜片铆钉结合,中上部设长方形穿孔。器长2.4厘米,宽2.2厘米,厚0.8厘米。(图6-4)
B型2件。标本M187:8-2,两近半圆形铜片铆钉结合,上部设长方形穿孔。器长2.4厘米,宽1.8厘米,厚0.6厘米。(图6-5)
铜钱1枚。标本M187:9,“开元通宝”,方孔圆钱,钱文隶书。钱径2.5厘米,穿径0.6厘米,缘厚0.15厘米。(图6-6)
蚌器1件。蚌壳M187:12,亦称粉盒。扇形状,面自然弧形,折线纹理明显。长约9.4厘米。(图6-3)
三、结语
M17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其形制结构与2015年5月发掘的巩义天玺华府宋墓[1]M244形制结构近同,均系巩义地区宋墓中最为典型的靴形墓。同时,该墓出土纪年铜钱有“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和“咸平元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分别为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和至道元年(995年)铸造,而“咸平元宝”则为宋真宗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铸造。依此,我们推断M179年代为北宋早期。
图6 M187出土文物
M179与巩义天玺华府发掘宋墓M244虽然在墓葬形制结构上近同,也为巩义地区宋墓中典型的靴形墓,且两墓墓道和墓室的横接度均大于90度,但是M179的横接度明显大于M244,而且,两墓随葬器物组合的摆放位置显然不同。M179随葬器物中的瓷罐、瓷碗和瓷盒置于封门处,墓室中另外摆放瓷罐、瓷碗以及铜钱,M244随葬器物均置于墓室内,四个执壶分别摆放于墓室四角,同时,M244墓室底部用小砖铺底。两墓葬虽然为同一时期墓葬,而且出土地点较近,但是墓葬形制结构、随葬器物组合和摆放位置的异同,对我们研究北宋早期墓葬的特征以及当时丧葬习俗、墓主人的身份和等级等都是一个新的课题。
M187墓葬形制为半竖穴式、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整体形状已脱离唐墓初期盛行的铲形墓而转变为刀形墓,墓道东壁和墓室东壁沿用一个壁面[2]。根据目前对中原地区唐墓四期的划分[3],M187墓葬时代当介于玄宗至代宗时期(712年—779年)。
M187从随葬器物断代,由于墓葬未能出土墓志,缺乏准确的纪年依据,因此,我们只能根据传统的断代方法对该墓定代。巩义以往发掘的唐墓,器物组合多分为四类:神器类、侍俑类、家用类和器皿类[4]。后来又分出一类:生活起居类[5]。于该墓中,除了家用类,其他均都存在。因此,我们可根据该墓随葬器物特征与同类唐墓随葬器物特征比对、分析,来对该墓时代进行划分。诸如:M187:5武士俑与芝田唐墓88HGZM151:5[4]陶武士俑特征近同,空心台座较低。M187:1蓝釉单彩瓷杯与88HGZM13[4]、三彩杯,巩义黄冶窑[6]ⅢT2H34:32、ⅡT8H22:3、ⅢT5H25:37出土的单彩杯形体特征相同。M187:9铜钱“开元通宝”,与巩义黄冶窑⑥层中第三期后段钱币中的“开元通宝”相同,“元”字第二笔左上挑,素背,钱径2.5厘米,穿径0.6厘米。
综上所述,M187时代,从墓葬形制结构、墓葬整体形状,结合墓葬随葬器物组合、特征综合分析,时代定为712年—779年较为合适。
巩义亲和园墓群发掘宋墓较多,且墓葬形状均呈靴形,出土遗物多寡不一,此与往期发掘的北官庄新心花园一期、三期和四期,以及天玺尚城宋墓、天玺华府宋墓,虽墓葬形状近同,但是墓葬内在细微结构以及随葬器物组合、特征的异同等都对研究巩义地区宋墓的整体演变、宋代丧葬习俗和墓主人身份、等级划分提供了一份翔实可靠的资料和依据。亲和园发掘唐墓M187墓葬形状脱离早期的铲形墓,继而转变为刀形墓,以及墓葬中出土的蓝釉单彩瓷杯对研究该地区唐墓墓葬形制演变,唐单彩器、唐青花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