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校内专业评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9-02-13张士国隆坤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张士国 隆坤

摘    要:校内专业评估是當前教育形势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抓手,是高等学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滨州学院借鉴国内外专业评估的经验,立足新建本科院校特点,构建了校内专业评估的组织结构与程序,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结果表明,学校的内部专业评估在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导向性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于其他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校内专业评估;第四代评估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2-0052-04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提出,建立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即建立了“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1]。其中学校的自我评估制度,是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定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估,一般包括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内容。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立足点,专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载体。专业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看,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大循环系统和小循环系统两类。高校评估可以看作质量保障体系的大循环系统,而小循环系统中的专业评估是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自循环评估[2]。所以,在学校自我评估体系的建设中,校内专业评估制度是学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内专业评估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复杂度和工作量的工作,很容易陷入“走形式、走过场”的泥潭[3]。为此,各高等学校对于校内专业评估都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内专业评估强调,评估的定位是推动专业发展,评估的核心理念是对学生负责,替专业把脉,向规范要质量,以特色求发展[4];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建构,旨在实现专业评估的分类功能,将专业分为发展、扶持、保护和优化四类[5];河海大学对专业评估结果实施分类指导,学校将专业竞争力等级划分为三类强竞争力专业、新办专业和一般竞争力专业[6];浙江科技学院通过专业评估,每年对专业进行综合评估排名,建立专业评估退出机制[7]。校内专业评估应作为一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整体意识与专业办学的主体意识,提升专业自我发展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推进专业建设带动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可持续改进发展的良性机制。

一、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承担者;它的组建,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地方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存在着很多影响其教育质量的因素,如办学条件相对较弱、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等,在专业建设方面,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在专业规划与培养目标上,存在定位不够准确,培养方向不够明确,与服务面向的行业或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模糊等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论证和调研不够广泛深入,与社会需求和学校特点结合得不够,往往使得培养目标比较宏观笼统。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目标,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与重构,并存在着理论教学偏多,教学内容重复、陈旧或缺失现象。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资源不够丰富、质量不高。教材的选用与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课程考核中缺少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

三是在实践教学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落实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脱节;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与地方企业、行业联系不够密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形式相对单一,不够深入。实习实训的质量标准不够明确、质量监控不到位,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来自社会真实需求的“真题真做”的题目偏少。

四是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专业生师比偏高,教师结构不合理,涉及新设专业的师资结构不合理表现更为突出。专业教师中缺少国家级、省级的专家型教师,教师中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技术职称,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从事本专业应用技术研究等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科研工作反哺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技术进步的能力不强,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撑力不足。

五是在专业基础条件建设上,实验教学条件薄弱且利用率不高,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不稳定等问题;实践教学条件缺乏建设标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不够;新设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普遍偏弱。

为了促进高校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须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有效的校内专业评估。滨州学院在重点借鉴美国学者提出的第四代评估理论的基础上[8],参考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评估手段与标准,建立了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该体系包括专业规划与定位、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基础条件、学科支撑条件、专任教师队伍、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与专业特色在内的九个方面的内容,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构成,并强调在校内评估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人才培养需求,可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适时修订。

二、校内专业评估的作用

一是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各专业深入了解自身发展建设的现状,找到优点与不足,激发专业建设的内驱力。校内专业评估强调全员参与、全面评估、引导专业发展,注重质量建设、教学过程的细节。通过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全员参与自评,及时了解自己专业建设与运行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到不足,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方向。

二是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学校能够把握各专业的建设状态,及时诊断和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对专业建设与运行进行诊断和分析,实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常态监控,学校能够判断专业设置满足行业或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情况以及专业建设的质量,为学校开展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奠定基础。

三是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学校提高专业的管理水平,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机制。在实施校内专业评估时,学校各院系的负责人作为评估专家的主要成员参与评估,同时评估院系负责人与部门管理人员直接参与评估,分析全校专业自评数据、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并进行深入调查。院系负责人在评估中学习他人的先进做法,在评估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水平,起到了“以评代训”的效果;部门则通过评估检验各项政策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为相关政策的完善、工作措施的改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依据;通过闭环的反馈机制,专业本身也不断改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的过程等内容,形成自我调整完善的机制。

四是通过校内专业评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得以健全完善。校内专业评估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校教学单位、管理部门和学校决策层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同时为将来学校接受外部评估奠定基础。校内专业评估的实施,既是一次所设专业的自我检查和反省,又是一次对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合作、整体协调的检验,从客观上健全了高校自制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三、滨州学院校内专业评估的设计与内涵

(一)校内专业评估的立足点

滨州学院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立足学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實际,针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努力建设形成以工科为主,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理、工、文、教、经、管、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总结校内各专业评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点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按照“回应—协商—共同建构”为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强调被评专业在评估中的作用,坚持多元评估主体的全面参与,建构专业评估各相关参与方的“共同认同”,逐步构建出具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协同”校内专业评估模式,发挥校内专业评估的诊断与导向功能[9]。

(二)校内专业评估机制设计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发挥18个教学院系在专业评估中的主体作用,注重以院系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为主,体现院系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协同性原则,以院系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组成评估专家组,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评价,既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又可促进校内各单位的协同发展。三是目标性原则,注重以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引导,关注培养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四是实证性原则,注重依据事实做出评估判断,以专业发展的事实及数据为支撑。专业评估的重点内容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形成性文件及落实情况。五是发展性原则,注重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及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关注专业内涵提升、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在培养目标下的成长。

(三)校内专业评估机制的主要内涵

1.实施专业评估的管办评分离。为落实院系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院系办学活力,形成教学单位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同时调动各管理部门主动服务教学的积极性,要求管理部门向人才培养倾斜管理,学校实施专业评估时,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办法。为引导院系重视和发挥专业评估在保障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规律性、闭环式的常态化专业评估制度,重点考察专业规划与目标定位、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基础条件、专任教师队伍、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和专业特色等方面。学校专门成立评估中心,统筹协调校内的专业评估工作。首先,实施院系的专业自评,细化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落实观测点的数据和形成性文件。其次,利用常规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组织有关管理部门与评估专家对专业开展评估工作。

2.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建立各方平等合作关系。(1)基于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方法,借鉴“所有与评估有利益关系的人都要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主张[10],尊重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尊重院系、专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专业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尊重各相关管理部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动专业个性发展,同时也引导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持续改进。引导作为评估专家的院系负责人提高其专业建设与管理水平。

(2)在专业评估中,不同利益主体对专业建设与运行质量的价值会有不同的认识与选择。运用第四代评估理论重视对人性的尊重、强调价值多元化的评估观念,滨州学院的校内专业评估通过制度设计明确规定和保障多元利益主体以平等合作的关系参与评估,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

一是确定评估的主体即被评专业自身。专业评估的实施是从专业自评开始:院系组织参评专业对照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开展自我评估,按照通用要求和展现专业特色的个性化要求,形成自评材料,撰写自评报告。同时,参与自评的专业与评估中心工作人员针对专业自评情况可多次对接、互动,专业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价值需求得到激发和实现。

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参与评价(估)。教务、人事、科研、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合作发展、国际交流等部门,参照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部署、工作标准,依据各专业的教学状态基本数据、专业自评材料,按各自工作职责分工负责的观测点,对各专业进行评价,使各部门在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了解本部门所负责的工作状态和所处水平;另一方面把握本部门所负责的工作在全校各专业的落实情况,通过发现典型案例与不足之处,来促进部门工作的持续改进。

三是创新专业评估专家的组织与遴选方式,开展集中评估。根据校内专业评估的内部评估属性,并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本身所拥有的国家或省级教育管理专家、教育评估专家较少的现状,组织院系的院长(主任)与教务处、评估中心负责人为专家组成员,同时根据具体情况也聘请校外专家、行业专家等参与,组成多元化的评估专家组,不断丰富专业评估专家的视角,满足多元价值主体的价值诉求。同时,由于院系的院长(主任)参与评估,对各自院系的专业建设也起到了传播、培训的功能。在集中评估阶段,组织评估专家审读专业自评材料、自评报告等,要求专家深入院系听取专业剖析及课程分析汇报,并在与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对专业建设与运行的情况进行口头反馈。同时开展查阅教学档案材料、听课看课、召开骨干教师座谈会与学生座谈会、实地考察,对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与骨干教师深度访谈等工作。评估专家根据了解到的专业建设与运行情况,对评估信息、形成性材料等进行科学梳理,对专业建设与运行中的状况做出客观判断。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主要包括院系院长〈主任〉以及行业企业人员)、部门负责人、专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尽可能关注各方面观点。被评专业的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不仅是被评对象,也是评估“实施者”,在评估过程中充分体现评估对象在评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过去的校内专业评估主要是教学主管部门与评估专家作为评估主体通过看材料、听汇报进行评估,缺少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容易导致专业建设趋同化的管理倾向。滨州学院专业评估的组织实施中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估专家与部门的评价人员以平等、合作的关系开展评估活动,并且把被评专业和与专业相关的人員都纳入评估主体范畴中,通过协商互动形成评估支撑的材料,集中听取专业剖析汇报、课程分析汇报,访谈被评专业及所在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学生等,更加注重听取被评估专业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在专业评估中的参与权、发言权,构建评估管理者、评估专家、相关部门和被评专业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合作关系,有效保障专业评估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3.重视专业评估结果的反馈与整改工作。现阶段专业评估的重要意义不在于评估行为本身,不是为了甄别与分类,而是为了促进专业的发展。滨州学院的校内专业评估结束后,评估中心汇总整理评估专家和部门评价人员意见,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对观测点提出写实性诊断意见,包括应该肯定的方面和可供推广的亮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形成对参评专业的反馈意见,反馈给相关院系,供院系作为进行专业建设整改的依据,而非评估结论性的意见。同时根据评估总体情况,形成专业评估阶段性总结,提出专业建设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经过向学校校长办公会报告后,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为学校优化专业布局、指导专业建设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根据专业反馈意见和专业评估阶段性总结,坚持问题导向,制定整改方案,扎实开展整改工作,促进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资源配置,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建立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进行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抓手。要让评估工作落到实处并让存在的问题得到扎实整改,高校管理者不仅需要在前期对专业评估方案的整体规划进行妥善把握,对专业评估步骤落实到位,同时必须做好专业评估后期的整改落实与反馈工作,形成闭环机制。滨州学院校内专业评估的设计与实施,调动了院系推进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的准确定位和培养方向的明确,促进了专业内涵的提升和专业特色的形成,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学校面向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将校内专业评估与审核评估、各类专业的认证充分对接与融合,同时将校内专业评估作为迎接审核评估和参加专业认证等外部评估的基础工作,这对于其他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振天.高校教学自我评估的价值、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王庆辉,杨荣昌,孙莱祥.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

[3]蒋宗礼,李雨竹,郭福.校内专业评估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

[4]王玉琼,戴立益,雷启立,等.基于专业评估的本科教学持续发展与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4).

[5]宋专茂,罗三桂.审核评估下校内专业分类评估指标体系的整合性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5,(5).

[6]陈磊.河海大学校内专业评估的新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2).

[7]冯军,路胜利,罗朝盛.地方院校专业评估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2).

[8][9]卢立涛.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

[10]文雯,李雪,王晶.第四代评估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项目 评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