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类实验课程改革
2019-02-13周亮邱苗
周亮 邱苗
摘 要: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群均面临实验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不清、实验项目低端固化、仪器设备使用层次和使用率低下,实验课程教改动力缺乏,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师积极性不高等现实困境。建议设置独立实验课、引进新技术和手段、创新实验项目、遴选实验内容、增加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将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的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期服务于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困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2-0023-02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群是体育院系一大类实验课程的总称,具体包含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课程中运动人體科学类课程群实验教学部分。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在各体育院系的不同专业均有设置,但是其教学现状和效益并不显著。
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通常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康复及运动医学等体育专业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该类课程通常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这一类学科教学中自然具有重要意义,其在体育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教育功能和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体育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类学科。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以运动技能培养为基础的一类人才培养模式,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体育专业学生培养中具有核心价值和意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和体育人文类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养较高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要双翼,除了基础知识教育,其中体育人文类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则有利于培养体育类专业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这类课程以实验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学习工作作风。实验课程是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基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体育类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可以培养其科学态度的最佳途径[1]。
(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体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其现实价值是通过科学的运动和锻炼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目的。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经济水平发展带来的对健身教练的新需求,体育类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已经远不止于对高运动技能水平的掌握,还 包括对客户(包括学生)的科学锻炼和健身的生理、心理、营养、保健和康复等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要求和实践。通过运动人体科学类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结合科学健身的实践,解决健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健康教育和健身市场的需求。
(三)巩固理论知识学习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是体育类人才培养中的主干理论课程,其自然科学类课程属性决定了其均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实验课以其直观可见、高度参与和开放创造三种特性成为激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通过实验教学来检验和应用理论学习的成果,激发其对于运动人体科学类理论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
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思路
教学改革是推动课程发展的重要推手,运动人体科学类实验课程在体育类学生培养中有重要教育意义,如何通过教改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设置独立实验课,提高课程地位
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开设,使学生的学习重心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课程实验的模式使实验的意义局限于理论课程知识的验证和再现,形式单一,使实验远离了运动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2],因而大大降低了实验课程的吸引力和创造性。独立实验课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关注热点,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革中也受到了一定重视[3]。独立实验课让实验课摆脱了其对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实验课程有了独立的学分、目标和考核方式,从而提高其课程地位。独立实验课程的开发因为有了相对较为独立的学分设置,也可以有独立的考核方式方法,因此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中,因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部分学校已经开始独立实验课程的探索,但是其主要的问题在于实验课程的内容还是依据理论课程的科目进行设置,没有体现实验课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因此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并行,因此课时无法合理分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编制独立的实验课程教学用书,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割,使之既有与理论课程相互联系的验证性实验,又包括更多的综合性与创新性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可以相对独立进行教学运行。
(二)创新实验项目,遴选实验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均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知识结构要求。就业的多元化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期望也发生根本变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指向就业需求是学生自然而合理的选择。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的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思路,厘清社会就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和新的社会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变迁,遴选合理的实验内容,创新性设计实验项目。创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项目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问题原则”,即以学生就业期望的需求为基点,以职业实践中将面临的“科学问题”为设计出发点,选择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使用创新和设计性实验为主遴选实验内容和设置实验项目。比如,设计“运动对象运动疲劳的判断及其恢复”实验就可以综合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化学和保健康复等多学科知识,对不同对象进行疲劳判断、运动强度监控和运动康复保健等以一个实践问题为中心的多知识点的串联使用。类似的实验项目设计既来源于未来职业的实践需求,又能达到提高应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引進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
新技术发明和新实验手段的使用是促进科学进步的重要推手,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带来了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手段的飞速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及时引进和采用新技术与新的教学手段[4]。影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两个方向是电子设备和虚拟技术的应用,如电子穿戴设备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实验设备的电子化和自动化不仅大大地简化了实验的操作难度,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在运动现场实时采集数据。比如遥测技术的发展使运动现场的动态心电图监控成为了现实,及时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该技术,一方面使心电图的测试更为简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实验研究对象和环境。虚拟实验则以计算机系统为载体,利用虚拟技术建立可以辅助或者代替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体验真实环境中的各种实验,获得同样甚至更优的教学效果[5]。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缓解仪器设备不足、耗材昂贵、对象缺乏等诸多问题,大部分有固定研究路线的验证实验均可以在虚拟实验室完成。
三、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在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担负着巩固理论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等重要的任务,但是在很多体育学院存在“重术科,轻理论”的现象,特别是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动力缺失,作为其中一个部分的实验课程也在一些体育院系沦为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在国家强调“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应该积极发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的教育作用,通过创新实验内容、引进新实验技术和手段、增加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项目,可以有效改变运动人体科学类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运动人体科学类实验课程的教育价值和目标,从而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助力体育学科的“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伍淑凤,翁锡全,林文弢.浅谈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7).
[2]吕念玲,王文锦,殷瑞祥.对当前高校实验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6).
[3]周亮,唐晖,姚绩伟,等.大学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新思路——“三性”实验室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
[4]刘杰,万勤,舒杭,等.体感交互技术支持的“CLP模式”研究——以“运动障碍评估与训练”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9).
[5]邱燕春.虚拟实验在运动人体科学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