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践探索

2019-02-13姚恩菊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

姚恩菊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开展心理工作的主要途径。由于传统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偏差,教学效果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具有成长体验性、发展内隐性、互动实践性、校本化等四个特征,采用素质拓展训练、团体沙盘游戏、团体心理咨询等三种主要形式,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发展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2-0021-02

教育的核心是教人做人,教育的过程是完善学生人格。这是梁启超先生对教育的定位,也是当前大学教育的宗旨。大学生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埃里克森认为这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影响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普查发现,约有1/4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症状特别突出[1]。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指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全覆盖,提高师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专业性、广泛性、计划性、目的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学内容偏重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心理技能;教学形式偏重讲授灌输,忽视体验感悟;教学评价偏重考试知识定量考核,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化。这些偏差导致该课程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2]。这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方式、目标要推陈出新,创新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体验性和校本化为特征、以学生的心理自助和互助为手段的发展成长性实践课程[3]。

一、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促进作用

团体动力学又称群体动力学,是研究小组气氛、团队成员之间关系、领导风格等对群体生活、群体发展的影响研究[4]。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群体的个体之间相互依存,群体结构是由群体成员的关系决定,如果团体活动的领导者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共同决策,群策群力,主动分享,团队的绩效最高。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具有专业水平的心理教师,针对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预先设定团体辅导的目标、形式、内容、情境,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为小组成员或班级同学提供心理援助的辅导方式[5]。团体心理理论建构制度,充分贯彻了团体动力学理论的优势,合理建设小组,充分尊重成员,共同商议目标,在探讨感悟分享中促使心理状况发生预期变化,不仅实现了传统课程的普及、预防、发展功能,同时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人际交往、挫折压力、自卑焦虑等具体心理问题,提升整体心理素质。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团体心理辅导在小组成员的互相感化中实现互相改造,有效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管理工作目标。

二、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征

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实现了大学生的体验学习、感悟学习、分享学习和应用学习。这种实践的探索应用,不但注重个体的观察学习和差异性,而且强调小组的情境学习和合作性,实现了教学改革“重视过程”的动态评估趋势。

(一)成长体验性

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小组成员的心理体验,个体成长在分享感悟中实现。每位成员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无形中唤醒个体内心深处的感觉、认知和情感,互动中引发成员思考,分享中领悟心灵成长。体验中的成长,是个体心理逐渐完善的重要环节,是个体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体验活动为主的成长性课程。

(二)发展内隐性

人的心理品质是无意识、内隐的成长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个人主观的经验与策略,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效果具有内隐特征。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活动使成员呈现内在思想和隐性行为,发现各自的不足;辅导流程模仿实际生活形式,指导脚本高于杂乱无序的生活情境,分享过程完善知觉、定势等内隐经验,实现了师生的相互沟通、反思和整合。

(三)互动实践性

实践以教学效果为导向,脱离单纯说教的“授人以渔”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提供接近于真实、自然的场地,小组全员参与、构建心理生活过程,互动中觉察过去的经验和不足,分享中调整行为和反思自我,实现了心理知识传授和自我心理修養融会贯通的教育发展需求。教育融入生活才能确保个体心路历程的转变,个体真正成长力量的教育才是育人教育。

(四)校本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深化,特色教育和课程形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和学生受益度,因材施教成为课改的风向标。团体心理辅导授课形式,内容设计以学校心理测评和心理普查数据为基准,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落实学校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贯彻知识内化为能力的人格重塑教育理念,最终实现校园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以学校为本”的育人导向。

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渗透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6]。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的教学形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高校教改的趋势。团体心理辅导基于心理理论,设置活动情境和问题,启发学生讨论,反思学生体验,主动构建心理品质,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贯彻实施。一些学者开始在心理课程中实践,在活动中帮助个体自我体验、自我觉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一)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真实场景,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悟多元价值观念,形成认知冲突,反思自身生活,重构主观经验。何瑾、樊富珉研究发现团体辅导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效果持续时间长[7]。新生军训期间,每名学生进行为期两天的素质拓展训练,团队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激发自尊,温暖人心,形成主人翁心态,主动承担学习责任;青马工程的学生干部培养,也定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团队集体凝聚力,形成积極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身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认真执行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学习更加主动、行为更加有效、习惯更为持久。

(二)团体沙盘游戏

团体沙盘游戏是学生在无意识过程中,全身心无防御参与,心理展现淋漓尽致,获得自性化的人格发展与心性完善。在游戏体验过程中,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疑惑,逐步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在活动争论中,学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疑惑越来越清晰。战梅(2017)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纳入团体沙盘游戏,发现学生主动投入,共感理解,沟通默契,真实体现了学生的心理动态。沙盘游戏的课程形式符合朋辈互助的活动要求,契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是来访者在课题小组中探讨、训练、引导、解决共同的发展或心理问题。一些形式可以适用于课程教学,如投射测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心理剧等。朱欣(2017)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使用了团体咨询教学模式,在实施课堂教育的同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了教育、预防、疏导、发展的功能和独特的心理教学优势。团体咨询具有方法多样、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的特点,增加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喜爱,弥补了传统授课教学形式的不足,提高了心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普及和疏导的双重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身心素质训练工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是长期的、系统的、发展的教学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使用,体现了师生之间尊重、平等、信任、真诚的建设性师生关系,学生之间是轻松、直接、互动、主体的交流方式;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衍生出同学之间的朋辈辅导功能。学生在小组建设和分享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陶行知先生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出发,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在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互动中强化班级凝聚力,产生心理行为改变的精神动力,重新审视和认识自我,发现和发展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盖彦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山西高校为例[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6.

[2]赵晓磊.PBL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

[3]杨钦芬.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J].前沿,2006,(1).

[4]张菁.团体动力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5]廖芳芳.关于通过团辅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3).

[6]张运红.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

[7]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

猜你喜欢

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提高中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