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建筑文化的七个来源

2019-02-13作者尹培如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世界建筑导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

作者:尹培如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言说建筑文化,得先界定文明与文化的概念区别:

文明: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人类经验,其特征为客观性、普世性、一元性、物质性等,因其客观而易于衡量,因其普世而易于推广,因其一元而易于单一,因其物质而易于机械。文明随科学发展而进步,具有褒性的动态性,体现在建筑学中主要包括材料、建构、功能、节能环保等。

文化:建立在感性与习俗基础上的人类经验,其特征为地域性、多元性、精神性、主观性等,因其有地域性与多元性而丰富,因其精神性而持久,因其主观性而难以量化。文化体现在建筑学中主要涉及民族、地域、个性、象征、情感、意义等。

就单个建筑师看,当代建筑或许呈现令人眼花缭乱的驳杂景象,但如果我们看的更深入一点或许就会发现:所谓创作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经常重复着相同的文化主题。

一 新文明与技术乐观主义

新文明代表更高的效能标准,是推动建筑学发展主要动力。在当代建筑中,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理查德·罗杰斯、让·努维尔、等突出地体现出对文明的乐观态度,并分别获得1998、1999、2007、2008年度的普利策奖,为当代建筑的技术特征奠定了基调。其中,福斯特承接巴克明斯特·富勒“以更少获得更多”的信念,在材料、建构、模数化生产、装配式施工、自然能源利用、智能化设备、弹性空间等多方面发展了建筑设计,符合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成为第二机器时代(电脑化、信息化、控制化、生态化等)与21世纪 “国际风格”的代表。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新的设计工具也带来了建筑风格的巨大变化,这一点鲜明体现在弗兰克·盖瑞、扎哈·哈迪德的近期作品中,二者分别在1989年与2004年获得普利策奖。显然,新文明是建筑文化创作的基石与背景,只有在新文明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探讨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一元、有限的文明不能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任何时代的建筑都需要充盈的文化介入。否则,建筑史既不能说明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现象的意义,也不能解释古希腊建筑在西方持续久远的经典性。

二 传统的延续与重生

传统是经验的宝库,其中蕴藏着不断被遗忘的智慧等待着被后人再次发现。柯布西埃、密斯、路易·康都曾热烈地赞美过雅典卫城,《走向新建筑》以大量篇幅描述卫城所体现出的美学规律,密斯拜访卫城后连续几天沉浸在对其精神性的思索之中。

上世纪80年代,功能主义建筑师们生产出大量千篇一律的方盒子,促发了对单一现代性的井喷式矫枉。一时间,偏爱历史语汇的建筑师们受到热捧并以披靡之势横扫学术前沿。其中,菲利普·约翰逊、詹姆士·斯特林、汉斯·霍莱因、戈特弗里德·玻姆、阿尔多·罗西、罗伯特·文丘里等分别于 1979、1981、1985、1986、1990、1991年获得普利策奖。文丘里之后,后现代历史主义方向未能协调好与新文明的关系而逐渐失去革新者姿态,但那种对传统积极探索的热力并未褪去,而是促发了更为审慎精巧的批判性地域主义。早在现代主义早期,阿尔瓦·阿尔托就巧妙地结合了现代主义的技术性与芬兰特有的气候与文化,形成一种特有的充溢着人情味的现代风格,其后,路易斯·巴拉干、阿尔瓦罗·西扎、安藤忠雄、乔斯·拉法尔·莫尼欧、斯维勒·费恩、德莫拉、王澍等分别就不同的地域性给出当代性演绎,并于1980、1992、1995、1996、1997、2011、2012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肯定。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主义本身也已成为新的传统,比如莱特影响过约翰·伍重、弗兰克·盖里等,密斯影响过格伦·马库特、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斯维勒·费恩以及德莫拉等,柯布西埃影响过丹下健三、安藤忠雄、理查德·迈耶、尼迈耶等,阿尔托影响过伍重、阿尔瓦罗·西扎等。

三 建筑中自然意识

大自然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与认识对象,她所呈现的真、善、美持续地启发着具有哲学意义的世界观。现代主义大师赖特尊重自然环境,表现自然材料,热衷于提炼自然的结构与装饰,发展出独具魅力的“有机建筑”风格,其数以百计的作品中所贯穿的基本信念就是对心中至高无上的主宰——大自然的顶礼膜拜。而当阿尔瓦·阿尔托跟随外祖父在杉树林中往来测绘湖泊、河流以及等高线时,他就了解了写在森林中的自然秘密,他设计的建筑、家具、灯具、陈设等无不体现着清新自然的美感。此外,像柯布西耶的廊香教堂、伍重的悉尼歌剧院,日本的新陈代谢与共生理论等都与自然的启发息息相关。

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入认识,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埃森曼指出:自然组织、雪崩、构造板块、云彩和海岸线等,都让我们看到自然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在时空延续中不断演变的形式。这些“新自然”作为新的编码,可以通过电脑模型变成当今设计的能量来源,它们既是组织建筑各项要素的培养基,也是一部编码则例。换句话说,地震、滑坡、海啸等自然现象既不是静态的,也不是线性的,这些现象促发重写建筑以产生与之相应的新的建筑文本。

总体来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直接或主要地源自自然意蕴的作品似乎正逐步减少,但挪威建筑师斯维勒·费恩、澳大利亚建筑师格伦·马库特均能以独特的方式使建筑与自然共生。马库特指出:大自然迫切需要保护,高密度的城市聚居模式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并以消耗资源与污染环境为代价,激发起狂热的消费主义。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建筑理想:建筑应“轻轻地触摸着大地”,宛如大自然结出的果实。

四 建筑中的形上观念

宗教与哲学是深刻、宏观的洞见。历史上宗教曾为建筑活动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使建筑成为人类智慧与精神的巨著。埃及金字塔、雅典卫城、罗马万神庙、哥特教堂、印度石窟寺以及中国的莫高窟与佛光寺等都与宗教密切相关。近代以来,黑格尔、康德、施勒格尔、哥德、叔本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诸多哲学大家都曾论及建筑,叔本华基于其“意欲客体化”之理论指出:建筑最动人之美在于完善地表达材料强度和荷重之间的斗争。这一思想对奈尔维、柯布西埃、密斯等人均产生了清晰可辨的影响。

赖特的家庭徽记为“川”,意思是“忠于宇宙”,泛神论是其建筑思想的哲学根源,也是发展其诸多建筑原则的决定性因素。1938年赖特接手福罗里达南方学院的校园规划时,院长史皮克教授强调:期望设计师能具有与其建筑素养同样丰盈的哲学修养,赖特回答说:二者密不可分(They are inseparable)。密斯也非常重视价值观基础,他终身阅读哲学书籍并深受托马斯·阿奎那的影响,他说:“对于任何时代——包括新时代——正确而重要的是要给精神以存在的机会。” 路易·康也深受阿奎那的影响,他说:“……建筑师的第一件事是给一种已有的信念充注新的活力,或是从缥缈之中找到一种新的信念。” 面对康的那些充满秩序、静谧与光明的作品贝聿铭曾感慨道:路易·康的建筑可以感受到一种在非常特殊的场合才有的那种存在感。

当代,面对宗教去魅与流行文化的瞬息万变,建筑师开始倾向灵活的设计策略而反对某种先入为主的价值观基础,但仍有部分建筑师受到哲学影响,比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直接推动了彼得·艾森曼的探索,而他对计算机的扩展性运用与自组织生成建筑的方法则部分地影响了盖里、哈迪德等的工作。再比如,现象学对卒姆托、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斯蒂文·霍尔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卒姆托倾向于直接显现而拒绝回溯其他意义,而这正是现象学的基本观念。此外,格伦·马库特也曾受到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的哲学影响。

五 向自由艺术看齐

建筑深具艺术性。文艺复兴时期,阿尔贝创办柏拉图学院即将艺术、雕塑和建筑结为一体,近代包豪斯同样强调将手工艺者、艺术家和建筑师联合起来。柯布西耶终身创作绘画与雕塑,声称不理解他的绘画也就不能理解其建筑;路易·康具有很高的绘画与音乐修养,他说:对于艺术家来说,各种感觉应当是一个整体,对我来说,一个方案如同一曲交响乐,是结构和光的空间王国。

当代建筑同样受到自由艺术的深刻影响。盖里受到洛杉矶艺术家Kenny Price、Ed Moses以及劳申伯格、欧登伯格、波洛克等知名艺术家广泛的影响,他认为自己是“用他们的过程、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态度、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手工与建筑做了巧妙的结合”。他曾指着一张布朗库西的雕塑照片说:布朗库西对我的影响比任何建筑师都要多。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早年与约瑟夫·博伊斯合作过并深受影响,其后,布劳斯菲特、托马斯鲁夫、安迪·瓦霍尔、詹姆斯·特里尔、Zaugg等艺术家的作品都曾直接启发过他们的创作。此外,波特赞姆巴克、卡拉特拉瓦、西扎与德莫拉等还都曾专业研习过雕塑。

六 建筑设计中的城市视野

早期,建筑师本身就负有城市规划的义务,比如柯布西耶之于光明城市,莱特之于广亩城市,我们还能发现,他们的建筑观其实也是其城市理论的具体化。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与规划学科成熟,当代建筑师的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处理城市中的微观问题。然而,仍有一些建筑师重视对宏观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城市视野启发建筑创作,为建筑学找到有力的创作依据。比如,20世纪60年代,丹下健三即形成结构主义理论体系。随着以东京湾规划为代表的“巨型结构体”(Megastructure)的提出,丹下开始把建筑看成与城市一样的持续演变的生命体并运用最新技术来表现这种基于城市尺度的建筑概念。其后,他进一步对城市、建筑、人的关系进行梳理,提出“社会尺度”与“人的尺度”两种尺度关系——认为结合两种尺度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城市空间需求,香川县厅舍、仓敷厅舍等作品从总体到细部均显示了他对不同尺度的综合运用。桢文彦受自然聚落内部丰富的空间形态以及人与空间互动的组织机制的启发提出了区别于结构主义的“形式组群”理论。其后,生物学理论和社会学原理的引入又使高尔基结构、城市房间理论等相继形成。他的代官山集合住宅集中显现了上述理论,该项目是一个逐渐生长的建筑群,通过形式组群语言打造既为人群而设,也为独处而设的多样的公共空间。此外,库哈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从城市生活包罗万象的各种现象入手,要求建筑应对当代城市中的宏观问题做出回应。

七 拥抱时尚

上世纪70年代末,菲利普·约翰逊说服普利兹家族设立普利兹建筑奖并成为该奖的第一位得主。约翰逊早期受密斯影响并先于范斯沃斯住宅推出“玻璃屋”。80年代,他嗅觉灵敏地站进后现代历史主义的营垒,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成为著名作品。1988 年,他与马克·维格合作策划了解构建筑七人展,为解构主义的兴起做了重要铺垫。约翰逊一生始终引领潮流,可谓深谙时尚文化。

传统意义上,建筑追求永恒之道,随着宗教、哲学的隐遁,消费文化的繁荣以及技术更新的迅疾,时尚正成为精英文化的重要替身。与“流行”相比,时尚前卫、小众,试图在全球化范围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并逐渐成为一种以炫耀性消费为特征的产业。显然,对商业资本而言,时尚化趋势借助话语权的掌握与有力的营销方式可以不断更新人们的物质需求;而对于建筑师,必要的社会知名度才能在市场立足。至此,建筑与时尚的联姻水到渠成,日本东京的表参道名店街可谓典型,国际知名品牌与知名建筑师彼此唱和,库哈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奴维尔、桢文彦、安藤忠雄、伊东丰雄、妹岛等名家纷纷登场为时尚助兴,建筑自身也日益呈现出时尚化的特征。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指出:时尚是塑造我们的感觉的实践,时尚表达了我们的时代。……如果你搞建筑而不潜心于你的时代——时代的音乐、时代的艺术、时代的时尚,你就不能说出时代的建筑语言。

传统意义上,建筑强调社会性和公共性,而时尚建筑似乎回避价值判断而直接以新奇为目的。它高效地推进着建筑形式的探索却很少提出并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并或多或少地动摇了建筑学原有的价值基础。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乔伊想当建筑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猴子建筑师
听,建筑在诉说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