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综合防制
2019-02-13劳志林陆翔雯
劳志林 陆翔雯
(1.灵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灵山 535499;2.灵山县灵城街道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灵山 535499)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马立克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发生单核细胞浸润,形成淋巴肿瘤为特征,多在2~5月龄发病,发病率为5~80%,死亡率为50~80%。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传播方式是直接接触,也可通过媒介而间接传播,如通过病鸡或带毒鸡的羽毛、皮屑、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饲料等传染。呼吸道是病毒进入体内的最重要途径。潜伏期短的3~4周,长的几个月,临床症状多样化,可能表现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皮肤型。
1 发病情况
2018年11月灵山县陆屋镇某养鸡户饲养肉鸡24000羽,饲养至60日龄时,陆续发病,而且随着日龄增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等药物治疗无效。
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羽毛松乱,鸡冠苍白、皱缩,有的鸡冠呈黑紫色,个别病鸡一侧腿发生不全或完全麻痹,站立不稳,两腿前后伸展,呈“劈叉”姿势,黄白色或黄绿色下痢,迅速消瘦,胸骨似刀锋,触诊腹部能摸到硬块。病鸡脱水、昏迷,最后死亡。
3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鸡15只,可见肝脏、脾脏、性腺、心脏、肺脏、腺胃、肌胃等多种器官出现肿瘤,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略突出于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有的肝脏没有结节性肿瘤,但异常肿大,比正常大好几倍,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表面呈粗糙或颗粒性外观。有的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呈花菜样肿大;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腺乳头消失,粘膜出血、坏死;神经型病理变化以受损害神经,多侵害一侧神经,有时双侧神经均受侵害,常见于腰荐神经、坐骨神经的横纹消失,呈灰色或黄色,增粗、水肿。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鸡马立克氏病。经采集15份脾脏、肝脏、心脏、毛囊等送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诊断,经马立克氏病病毒核酸PCR检测全部为阳性,故此病得以确诊。
5 防控措施
5.1 及时扑杀病鸡
对出现明显马立克氏病病征的患鸡进行紧急扑杀,扑杀后做无害化深理处理。及时扑杀鸡病可有效的减少饲养成本,节省饲料费用支出,除此还可以减少因病鸡排泄后带菌的粪便对整个饲养环境的污染,便于控制疫病,便于对整个鸡场的消毒灭菌工作的开展。
5.2 加强对鸡舍环境卫生管理
及时把健康鸡和患病鸡隔离,对病死鸡要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减少病源的传染。对发病严重的鸡群要进行全群淘汰,对被污染的场地、鸡舍、用具和粪便等进行彻底消毒,填平鸡场内凹凸不平易积水藏污的坑洼,疏洒排水排污沟,清除污水污物,避免鸡群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污水。
5.3 提高鸡群体质
加强鸡群饲料营养供给,改善饲料营养成分,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矿物质元素硒,以进一步增强鸡群抵抗肿瘤疾病的能力。减少应激,给鸡群添加多种维生素及电解多维。
5.4 做好其它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防止鸡新城疫、鸡禽流感等疫病的发生,特别防止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生免疫抑制疾病,建议对治好的鸡重做各种疫苗接种。
经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取得了明显的防控效果,患病鸡只逐渐减少,并在3周内基本得到控制。
6 小结
(1)马立克氏病一直在世界各国养鸡地区流行,难以防控的原因很复杂。病毒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是一个主要原因,现阶段所用的进口疫苗要在液氮罐中保存和运输,给实际操作带来较大困难。另外,马立克氏疫苗要求雏鸡出壳后越早注射越好,可是同一批种蛋孵化时,雏鸡出壳时间往往相差1~2d,而且育雏室温度高达36~38℃,疫苗一旦开启稀释,必须在1h内颈背皮下注射完才能保证效果,这使得接种时机很难把握,免疫效果很难保证。
(2)雏鸡出壳前后消毒很重要,不能走过场。出壳前种鸡场要对孵化厅、孵化机、运输工具等进行完全彻底地消毒,养殖户引进雏鸡前也要对鸡舍熏蒸消毒,引进后带鸡消毒,及时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有利于鸡只对马立克氏疫苗建立起良好的免疫应答。
(3)加强饲养品种和品系的选育工作,坚持自繁自养,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4)马立克氏病与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极易混淆,临床诊断时要注意区别。两者传播方式不一样,马立克氏病主要经水平传播,所以疫苗免疫接种至关重要,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属于垂直传播,没有疫苗可接种免疫;两者发病日龄存在差异,马立克氏病多在2~5月龄发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般在24~40周龄发病,且死亡率比马立克氏病低,很少超过5%。
(5)本次饲养群鸡发生马立克病,可能是毒力极弱的超强毒鸡马立克氏病毒导致疫苗免疫失败,因此对饲养环境生物安全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