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关节炎型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9-02-13邓鹏
邓 鹏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甘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广西宾阳 530416)
1 流行特点
近年来,猪链球菌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有败血型、脑膜炎型、淋巴结脓肿型、关节炎型,关节炎型链球菌往往是哺乳小猪吃奶、卧睡过程中前肢磨损出现伤口而感染链球菌,关节型链球菌多数是前肢关节肿胀、化脓、淡黄色液体,体温、吃料正常。其中未断奶仔猪最容易被感染。链球菌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感染生猪,带菌猪呼吸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以及母乳中都普遍存在病菌,甚至健康仔猪的扁桃体内也能够分离得到该菌,疑因是自母体带菌。仔猪最易因肚脐、扁桃体、蹄部等部位或因皮肤损伤感染病菌,特别是哺乳仔猪或者保育仔猪饲养在未铺垫垫料或圈舍地面粗糙损伤腿部皮肤,导致链球菌感染伤口引发。
2 临床症状
刚开始发病,病猪常见后肢跛行,关节肿大,常见躺卧状,常因人为驱赶会由于疼痛而嘶叫。关节严重肿胀者,将肿胀部位剖开会有混杂血液的脓汁流出。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多个关节周围肌肉会发生肿胀,伴有疼痛,呈现跛行,且肌肉逐渐发生萎缩,走动严重困难或者发生瘫痪而无法站起。另外,病猪的体温一般升高达到39~40.5℃。部分病猪的一侧前肢或者后肢上部发生明显肿大,用手触摸具有坚硬感,且伴有疼痛反应,但之后不断变软,肿胀处发生溃烂,并长时间有白色脓汁流出;食欲不振,尿液呈淡赤色,粪便稍干,被毛粗乱,日渐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持续3~5周。
3 病理及诊断
病猪主要病变是四肢关节发生肿大,且关节囊内存在大量呈胶冻样的淡黄色液体,个别病猪会存在纤维素化脓病理性变化;鼻、喉黏膜发生充血、肿胀、出血,且表面附着黏液;全身淋巴结都发生程度不同的充血、肿大以及出血,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比较严重;肝脏呈暗红色,发生肿大,肝叶下缘覆盖有纤维性渗出物;心肌色泽变暗,心包积液,且其中往往含有较多的纤维素絮片;肺脏存在淤血性坏死,发生肿胀、水肿,气管内含有大量呈泡沫状的灰白色液体;脾脏肿大呈黑紫色,触感变脆且柔软;肾脏颜色变暗,变肿大且质地较脆,肾包膜以及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胃肠黏膜有明显的充血、出血症状。
3.1 解剖病变部位
剖检患病关节可见浆液纤维素性炎症,关节囊膜面充血、粗糙且滑液混浊,并含有黄白色奶酪样块状坏死物。有的关节周围皮下有胶样水肿,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坏死。
3.2 诊断
根据猪场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解剖生猪病变部位和采集病料送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链球菌性关节炎。
4 防控措施
4.1 免疫预防
对于链球菌病高发的地区或猪场,可选选择使用猪链球菌弱毒菌苗进行免疫接种。妊娠母猪可在产前5周接种,每头注射2~5头份链球菌菌苗,使经免疫注射的母猪生产的仔猪在吮食初乳时从母体得到免疫抗体,对链球菌产生抵抗力。新生仔猪最好在6~7日龄内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头肌注1头份菌苗,仔猪断奶后再进行二次免疫接种,剂量和首次免疫接种时相同。如果猪场技术条件允许,猪群能利用本场分离得到的链球菌种自己研造灭活苗并对本场生猪免疫接种产生的抗体效果最好。
4.2 药物治疗
对关节炎型链球菌病“防大于治”效果更好,当猪群发病时再去治疗效果要比预防差的多了,因此在仔猪管理的几个关键节点需用链球菌敏感类药物进行预防,关键节点分别为出生(剪牙断尾)、去势、断奶转群,预防类药物选择使用长效盐酸头孢噻呋如速倍治,可以很好地为仔猪形成防护,预防发病。对已经发病的仔猪可用阿莫西林或30%林可霉素进行治疗,按10万单位/kg加地塞米松2毫克肌内注射,每日两次,连续用药3~4d,首次用药建议用药量加倍。考虑到链球菌的耐药性,治疗该病时用药剂量要足够,治疗过程要完整,要考虑到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
4.3 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采取焚烧或化尸池生物无害化处理的方式
圈舍可使用聚维酮碘1:400倍稀释后进行消毒,也可使用5%石炭酸、2%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均能有效地杀死链球菌,猪场粪便要集中堆积发酵处理。最后,合理规划猪场区间布局,改善猪场饲养环境,完善猪场动物防疫条件,圈舍合理铺放、更换垫料,降低饲养密度,加强圈舍通风排气,减少环境应激因素,提高生猪机体的自然免疫抗病力,均能减少猪场感染链球菌发病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