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探究
2019-02-13李亮贤
李亮贤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畜牧兽医站,云南楚雄 675400)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畜牧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畜牧养殖产品的需求。在畜牧养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动物疾病问题最为严峻,直接关系着养殖场的效益,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常会发生各种动物疾病,例如近年来的禽流感、非洲猪瘟等,因而如何针对动物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已经成为当前广大养殖户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1.1 动物方面
动物疾病可能源于自身,在其出生前便已感染,主要源于母体,此时的疾病具有先天性。在通常情况下,此类疾病的爆发均十分突然,具有不定期性。面对动物自身原因造成的疾病,要确保动物母体病原菌检查的全面性与防疫的及时性,在此基础上,动物先天性疾病将有所减少。
1.2 人为方面
1.2.1 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畜牧场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均十分关键,但部分养殖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对于动物疾病的了解不够全面,未对疾病病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情况下,其配药、给药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进而影响了动物疾病的治疗及其健康的成长。养殖场不具备专业的饲养人员和消毒人员,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治疗,不仅保证不了治疗效果,同时还伴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体现在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严重时会直接导致动物的死亡[1]。
1.2.2 养殖环境不健康
畜牧场的养殖环境直接关系着动物的健康,但目前,众多养殖场的通风与排污均不达标,主要是由于养殖场的建设与选址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为了控制建设成本,导致其通风、排污均相对较差,在此情况下,养殖场的环境十分恶劣,如乱、脏、差。而且在日常饲喂之后,也没有及时做好卫生清理工作。在不良的养殖场环境下,就会滋生各种病菌,导致动物疾病多发。
1.2.3 检疫管理不全面
现阶段,养殖场的消毒不够全面与严格,消毒人员缺乏专业性,消毒工作缺乏及时性,进而疾病极易蔓延,动物感染与死亡情况较为普遍。同时,在疫情发生后,对其处理存在问题,导致动物疾病的爆发具有反复性与不可控性。
2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控防对策
2.1 全面优化饲养管理工作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优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养殖环境方面,要对其环境进行改善,此时,便可以控制传染源,进而减少了疾病的传播途径。对于养殖场来说,其选址与建设均十分重要,在选址过程中,要对其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动物生长要求等进行考量,保证选址的合理性与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动物养殖场要选择透光、通风与排水均相对良好的地方。日常管理是防治疾病的关键环节,养殖户要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加强日常养殖管理,科学制定饲养标准并严格的执行,确保动物疾病预防及控制工作的有效性[2];在炎热的夏季,通常是疫病的高发期,此时应该重点关注空气的流通,进一步强化清洁及消毒工作,保障动物能够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健康的生长。在食物、水源、空气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保障的基础上,病毒的传播途径将有所减少,进而达到了动物疾病预防的效果。与此同时,要对动物粪便进行及时、合理的处理,不仅利于疾病的控制,也利于环境的保护。
2.2 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工作
动物疾病控防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内容便是动物检疫。养殖场要保证自身检疫制度的完善性、可操作性与合理性,为了促进此项工作的有序、全面开展。养殖户应该定期对动物进行定期检疫,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控制。养殖场要制定完善的动物检疫制度,并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定期做好检查、消毒工作,注射疫苗,从根本上提高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避免感染疾病,一旦发现疫情,应该及时做好隔离、消毒等措施。对于新生或者引进的动物来说,要对其进行隔离与消毒,保证动物的健康;对于外来人员或者车辆来说,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消毒,禁止无关人员与车辆的进入。检疫人员要具备专业性,在工作时,要严格执行养殖场的制度,此时才能够保证动物健康成长。与此同时,检疫人员要对动物进行定期的疾病检查,具体的工作是注射疫苗,此时能够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在饲养时,还要注意科学地调配饲料,保证动物摄取营养的全面性,进而动物的抗病能力也将有所提高,这也是很有效的[3]。
2.3 注重完善疾病处理工作
当动物疾病暴发后,养殖人员要对其进行妥善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利于控制疫情的扩大,从而减少了养殖场的经济损失。隔离感染疾病的动物,研究其病因,并配置合理的药剂与疫苗;提高未感染动物的抗病能力,主要方法为疫苗的注射;记录疾病的情况,并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建立应急预案,从而更好地面对以后可能再次发生的疫情[4]。对于因病死亡的动物,应该做好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或掩埋,否则会造成疫病的传播,危害周围的环境安全卫生情况,甚至会扩大或产生新的疫情,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