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与山西“生态兴省”战略浅见

2019-02-13

山西林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管护造林绿化

关 霄

(山西省造林局,山西 太原 03001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强势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构建绿色地球家园,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选择。山西省委提出实施“生态兴省”战略,这是省委、省政府基于全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现状和客观战略需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发展理念的升华,是山西可持续发展方略的定位,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塑黄河中游华夏文明之壮举,是现代山西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和根本指导方针。大战略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硬举措,要目标明确,围绕目标定方略,抓住关键要领,科学整体推进。

1 要实现“生态兴省”,森林资源强势扩张是根本

实施“生态兴省”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大战略,大战略必须有大举措,要宏观抓布局、具体抓实施。根据全省客观自然条件和特殊的生态区位,从宏观布局上讲,实施“生态兴省”战略要通过构建五大体系来实现:即东西两山、晋北风沙区、平原区四大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和以干果经济林为主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具体讲,就是以太行山绿化工程为骨干,构建突出水源涵养功能为主的太行山生态防护林体系;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骨干,构建以水土保持功能为主的吕梁山区生态防护林体系;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骨干,构建以遏制风沙危害为主体功能的防风固沙林业生态体系;以通道、河流两岸、城镇、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为骨干,构建生态经济型平原林业生态体系;以缓坡丘陵区、土石浅山区区域化、规模化和部分平川区林农间作复合型栽培为主体,以构建干果经济林为主体的林业产业体系。

1.1 突出全力抓好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以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防治治沙工程和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主体,统筹“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集中中央投资和地方财力为一体,形成强大合力,高投入、高标准全力构建融生态、经济、社会和景观效益为一体的、可持续的、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增收的生态经济型山西林业生态体系,为“生态兴省”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要杜绝年度计划任务各级政府层层加码、盲目追求面积的行为,用造一亩林的资金安排十亩造林任务,其结果可能是连半亩质量好的林子也落不下,决不能再延续过去低标准投入、低质量造林、造得多成林少的传统做法。只要能够合力抓好国家重点工程,就既能够确保各年度国家计划任务的完成,又能够确保全省森林覆盖率到2020 年达到23.50%以上目标的实现。

1.2 以增产增收增效为目标,全力抓好以干果经济林为重点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全省干果经济林的发展要以面积扩张为基础,以丰产栽培综合技术、规范化管理为主线,以提高果品质量、商品率、市场占有率和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要稳步推进优良品种区域化规模栽培,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区域化产业优势。一方面,要强化商品意识和效益意识,围绕效益强化管理;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林粮间作复合经营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在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功能的同时,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1.3 以劣质困难地类为造林绿化的主战场,强势扩充森林资源总量

劣质困难地将是今后我国造林绿化的主战场,也是大幅度增加森林资源的潜力所在。对于全省来讲,情况更是如此,经过多年来持续大规模生态建设,东西两山和晋北风沙区宜林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大多已得到治理,剩余的多是一些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干石山坡地和盐碱地、煤炭开采采空区等劣质地类。在全省现有的200 万hm2宜林地中,宜林条件相对较好的不到66.667 万hm2,剩余的133.333 万hm2待造林地,大多属于劣质地类。这些劣质地类,既是全省今后造林绿化的难点所在,也是全省大幅度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的潜力所在。这是山西林业面对的客观实际,放弃了这一块,到2020 年全省森林面积要达到400 万hm2以上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依靠科学的造林方法和提高投入水平,强力攻克劣质地类造林,要以质量保面积,扎实稳步推进全省造林绿化工作。

2 实现“生态兴省”目标,强化管护、巩固成果是关键

根据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资源清查结果,全省现有未成林新造幼林133.333 万hm2,这是国家巨额投资和山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持续多年的心血换来的成果,来之不易。必须要改变重造轻管的营林理念,常言道“三分造七分管”,事实上长期以来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主要用于造林工程的实施,可以说是“十分造一分管”也没有,这就造成了造得多、成得少,为社会上一些所谓的“年年造林不见林”之说提供了说辞。因此,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模式和方法,把造林和管林置于同等重要位置。在强力抓好新造林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和封山禁牧保护工作。

2.1 采取补救措施对现有新造幼林逐步实施全方位补造和管护,千方百计巩固好已有成果

各级政府财政在安排年度林业发展资金时,要按照前三五年新造幼林面积落实补植补造和管护资金。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必须明确这样一个理念和观点,山西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极度恶劣,通常情况下做不到一次造林一次成功,多数情况需要连续补植补造2 次~3 次,有20%~30%的地块需要重造,遇到特殊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年份重造比重会更大。这是一个客观实情,务必要客观面对。

2.2 加大封山禁牧管护工作力度

造林不成林不见林,在很大程度上是造林后放任不管所致,推进生态省建设必须对新造幼林实施严格的封山禁牧管护。要按照省委林业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山要封住”、“牧要禁牢”的要求,认真落实好省政府封山禁牧令,这一点应成为今后造林绿化工程实施的铁的要求并坚决予以执行。要依据省情、民情和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落实管护责任,把林木管护制度落到实处。具体管护方法,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对管理辖区林木资源安全负有第一责任,林木资源权属所有者是林木管护的直接责任主体。对于干果经济林宜采取统一指导下的联户或分户经营管护;对于国有和生态区位特殊重要的集体所有的生态林应采取集中专人管护,责任落实到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对林权改革到户的生态林,面对一家一户难于管、不便管、无法有效管护的,可采取利益与责任相一致的联户或互助或村集体管护模式。核心是明晰所有权、落实经营权,受益者必须同时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林木资源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3 实施“生态兴省”战略,政策配套、制度建设是保障

3.1 从有利于实施生态建设战略角度抓林权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林木得保护、农民得利益,核心目的是通过落实农民对林木和林地资源的经营权和受益权,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更有利于加速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因此,只要能充分体现和保障农民的权益,具体改革办法应允许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握和确定。从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和造林绿化工作的推进,在坚持按人分林分地到户的大原则下,也可以均股均利不分林不分山,两者各有利弊。前者一步到位,权属清晰利益明确,但一家一户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经管管理都有难度,存在不会经营、经营不了、经营不好,管不好、管不了或者不愿管等问题;后者便于统一经营、 统一管理,按股受益,不足之处是林木林地做不到具体到户。大规模生态建设必须实施区域化规模治理,林种树种必须统一规划,营造林时间必须统一安排。同一个山坡、同一个流域、同一片宜林地若要统一实施一项营造林工程,有的户同意有的户不同意就无法实施。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均股不分山或分山后再入股联合,股东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这样既能体现股民的权益,又便于统一经营和开发治理,从而实现国家生态利益和农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2 制定生态兴省指标体系

生态省建设全省要科学制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因此,必须制定具体的市、县、乡、村为单元的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如生态村庄,必须使可绿化土地全部实现造林绿化,森林(林木)覆盖率山区达到40%以上、丘陵区达到35%以上、平川区达到25%以上,实现道路绿荫化、耕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村容整洁,生态景观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县、生态市同样要有明确的并便于量化考核的指标体系。这样就可以在全省率先建成一批生态村、生态县和部分生态市,以取得经验、稳步推进生态省建设。

3.3 强化林业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山西自然条件差,生态建设难度大、任务非常艰巨,但事在人为。就全省目前整体林业队伍现状来讲,是很难承担起如此艰巨任务的,多数县(市、区)林业部门严重缺乏技术力量,有的县(市、区)林业部门连一到两名专业技术骨干都没有,正常的规划设计和检查指导都承担不了,难以担当起生态县建设重大使命。因此,必须要在进一步充实省、市林业主管部门专业技术队伍的同时,重点对县级林业部门配备五六名林业专业大学毕业生。同时,开展生态建设系统培训工作,不仅使全省林业系统干部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骨干,也使全省各级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成为爱林、知林、懂林的行家和能手。

3.4 生态兴省立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生态兴省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为确保生态省建设事业不会半途而废,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对此做出一个决定,以法律形式对生态省建设战略予以确认,以此作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长期坚持下去,不因领导人的变动而改变,一张蓝图绘到底,书写好这项造福三晋百姓的伟业。

猜你喜欢

管护造林绿化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朱屺瞻《绿化都市》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