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

2019-02-1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量论文学科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市复兴路15号 100038

自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一直承担着统计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分析论文影响的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国科技论文发表状况和趋势,为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统计报告的国际论文数据主要取自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核心期刊(Ei Compendex)和《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原ISTP)、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Scopus数据库。在比较论文国际被引用情况时,采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国内论文数据取自中信所建立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1 中国发表论文数量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及影响

1.1 SCI

2017年,SCI数据库共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73种,比2016年增加了11种。2017年,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21种,Medline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2种,SSCI收录中国期刊2种,Scopus收录中国期刊640种。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世界科技论文共193.83万篇,比2016年增加了2.2%。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36.12万篇,按数量统计,中国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2,占SCI收录科技论文总数的18.6%,所占比例提升了1.5%。2017年发文量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美国作者共发表论文52.40万篇,是中国作者的1.5倍,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27.0%。2017年,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共计发表32.39万篇论文,比2016年增加11.5%,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16.7%。2008—2018年(截至2018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共227.22万篇,继续排在世界第2位,国际论文数量比2017年统计时增加了10.4%;论文总被引频次为2272.40万次,同比增加了17.4%,排在世界第2位 (表1)。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频次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其他国家。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10.00次,比2017年统计时的9.40次提高了6.4%。世界平均每篇论文被引频次为12.61次。

表1 中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世界排位变化

注:按ESI数据库统计。

2008—2018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的国家(地区)共22个,按照平均每篇论文被引频次排序,中国排在第16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频次大于世界平均值(12.61次/篇)的国家共13个。瑞士、荷兰、英国、比利时、美国、瑞典、德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超过15次/篇(表2)。

表2 2008—2018年间发表科技论文数20万篇以上的国家(地区)论文数及被引用情况

注:按ESI数据库统计。

1.2 Ei Compendex

2017年,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期刊论文共66.16万篇,比2016年下降3.15%,其中收录中国论文22.80万篇,占Ei Compendex收录论文总数的34.5%,收录论文数量比2016年增长了5.46%,所占比例增加了2.8%,排在世界第1位。Ei Compendex收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中国、美国、印度、德国和英国。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Ei Compendex收录论文22.13万篇,比2016年增长了2.4%,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Ei Compendex收录论文的数量占Ei Compendex收录论文总数的33.2%,较2016年度增长了1.5%。

1.3 CPCI-S

2017年,CPCI-S数据库收录世界重要会议论文共51.99万篇,比2016年减少了7.6%。CPCI-S收录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共7.36万篇,比2016年减少了14.7%,占CPCI-S收录论文总数的14.2%,排在世界第2位。CPCI-S收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日本。CPCI-S数据库收录美国作者发表的论文为14.45万篇,占CPCI-S收录论文总数的27.8%。CPCI-S收录第一作者单位为中国机构的科技会议论文共6.56万篇。2017年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了86个国家(地区)召开的2813次国际会议。2017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会议论文数量最多的10个学科分别为: 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物理学,能源科学技术,临床医学,机械工程,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物学。

1.4 Scopus

2017年,Scopus数据库收录的世界科技文献总数为218.18万篇,其中收录的中国科技文献数量为44.05万篇,占Scopus收录科技文献总数的20.19%,位居世界第2。Scopus收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印度。

Scopus统计1996—2017年各个国家(地区)的科技文献总被引频次,中国发表的文献在统计时间内累计被引用了3924.44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相对于2016年排名提升2位,平均每篇文献的被引频次为7.64次。总被引频次排名在中国之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和德国。此外,总被引频次超过1000万次的国家还有日本、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印度、韩国和比利时。

1.5 Medline

根据Medline数据库的统计,2017年Medline收录的中国科技文献数量最多的10个学科分别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老年病学和老年医学、药理学和药剂学、小儿科、肿瘤学、遗传学与遗传性、微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和神经学。

1.6 SSCI

2017年,SSCI数据库收录世界论文共32.38万篇,其中收录的中国论文为2.00万篇,占SSCI收录论文总数的6.18%,收录数量比2016年增长了29.03%。按照收录文章数量排序,中国居世界第4位,相比2016年排名上升2位。位列中国之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其中收录的美国论文为12.54万篇,占SSCI收录论文总数的38.73%。

在2017年S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中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为14306篇,占SSCI收录中国论文总数的71.68%。

1.7 CSTPCD

2017年,CSTPCD收录了2029种中国出版的自然科学领域期刊,收录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47.23万篇;收录社会科学领域期刊394种,收录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5.95万篇。2017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人员与其他国家(地区)作者合著论文为5000篇。

2 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以及被引用情况

2.1 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

我国发表SCI论文的情况见表3和表4。

表3 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地区

注:按SCI论文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进行统计。

表4 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学科

注:按SCI论文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进行统计。

2.2 SCI论文被引用情况

我国发表SCI论文被引用情况见表5~7。

表5 我国发表SCI论文近10年被引用数量最多的10个地区

注:截至2018年10月,按SCI 2008—2017年收录的中国论文累计被引用数量进行统计。

表6 2017年我国SCI论文被引用篇数最多的10所高等院校

注:截至2018年10月,按SCI 2008—2017年收录的中国论文累计被引用数量进行统计。

表7 2017年我国SCI论文被引用篇数最多的10个研究机构

注:截至2018年10月,按SCI 2008—2017年收录的中国论文累计被引用数量进行统计。

3 我国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

3.1 我国发表论文数量

我国发表论文数量见表8~10。

表8 我国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地区

表9 我国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学科(自然科学)

从2015年开始,CSTPCD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2017年度收录社会科学论文共5.95万篇。

表10 2017年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学科分布

3.2 我国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

我国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见表11~13。

表11 我国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位居前10的高等学校

注:我国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按照1988—2017年发表的论文在2017年被引用的次数进行统计。

表12 我国论文总被引频次位居前10的研究机构

注:我国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按照1988—2017年发表的论文在2017年被引用的次数进行统计。

4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由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国内的优秀论文共同组成。国际部分提取各学科领域内被引频次超过平均值的论文,即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频次世界均值为参考线,选择高于世界平均值的论文,表示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国内部分提取近5年在CSTPCD收录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且论文“累计被引用时序指标”超越本学科期望值的高影响力论文。2009年本课题组第一次公布了利用这一指标进行的统计结果,当时称为“表现不俗论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表13 我国论文总被引频次位居前10的医疗机构

注:我国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按照1988—2017年发表的论文在2017年被引用的次数进行统计。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是指卓越国际论文与卓越国内论文的合集。2017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28.10万篇,包括中国卓越国际论文13.77万篇、中国卓越国内论文14.33万篇。

我国机构发表卓越科技论文的情况见表14~16。

表14 2017年发表中国卓越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高等院校

5 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合作状况

5.1 2017年SCI收录的中国论文的国际合作状况

2017年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为9.74万篇,比2016年增加了1.39万篇,同比增长16.6%,占中国发表SCI论文总数的27.0%。

2017年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共计6.79万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9.7%,合作伙伴涉及155个国家(地区);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中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共计2.94万篇,合作伙伴涉及182个国家(地区)。

表15 2017年发表中国卓越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

表16 2017年发表中国卓越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医疗机构

5.1.1 合作国家(地区)分布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合著论文共6.79万篇,涉及的国家(地区)总数为155个,合作伙伴排在前6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德国(表17)。

表17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与合作国发表的论文

中国作者参与工作、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合著论文共计2.95万,涉及182个国家(地区),合作伙伴排在前6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和加拿大(表18)。

表18 中国作者作为参与方与合作国发表的论文

5.1.2 科技论文的国际合著形式

2017年科技论文的国际合著情况见表19。

表19 2017年科技论文的国际合著形式

注:双边合作指两个国家参与合作;三方合作指三个国家参与合作;多方合作指三个以上国家参与合作。

5.1.3 国际合作论文的学科分布

中国作者参与的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情况见表20和表21。

表20 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6个学科

表21 中国作者参与的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的6个学科

5.1.4 国际合作论文数量位居前6的地区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统计情况见表22。

表22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6个地区

5.1.5 合作最广泛的论文

2017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作者数量超过1000人并且合作机构数量大于150个的论文共218篇。作者数量超过100人并且合作机构数量大于50个的论文共计508篇,比2016年增加了12篇。涉及的学科有高能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生物学和医药卫生等。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40篇,其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作者共发表论文38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持撰写的《真菌多样性记录(Fungal diversity notes 491-602)》,共有19个国家、56个机构参加完成。这19个国家分别是:阿曼、巴西、德国、俄罗斯、厄立特里亚、韩国、捷克、克罗地亚、老挝、毛里求斯、美国、挪威、葡萄牙、沙特阿拉伯、泰国、新西兰、意大利、印度和英国。

5.2 2017年国内论文国际合作状况

2017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人员与其他国家(地区)作者合著论文5000篇。其中,4313篇论文由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占合著论文总数的86%,占自然科学领域国内论文总数的0.91%;687篇论文由海外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占合著论文总数的14%。2017年国内论文的国际合作情况见表23~26。

表23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6位的学科(自然科学)

表24 参与完成论文数量最多的6个国家(地区)

表25 中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6位的地区

表26 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的机构类型分布

注:医疗机构论文数量不包含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发表的论文。

6 中国科研机构创新发展情况

6.1 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

2015年,中信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评价关注高校与企业科研活动协作的全流程,设置指标表征高校和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三个阶段的表现: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经过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阶段,再到成果转化形成产品阶段。“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采用10项评价指标:校企合作发表论文数量、校企合作发表论文占比、校企合作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企业资助项目产出的高校论文数量、高校与国内上市公司企业关联强度、校企合作发明专利数量、校企合作专利占比、有海外同族的合作专利数量、校企合作专利施引专利数量和校企合作专利总被引频次。中国高校产学共创的情况见表27。

表27 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名前5位的高等院校

6.2 中国高校学科发展矩阵分析

从2016年开始,中信所依据高校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对高校不同学科发展布局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中国主要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各大学在2013—2017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2008—2012年、2013—2017年引文总量作为源数据,根据波士顿矩阵方法,分析各个大学学科发展布局情况,构建学科发展矩阵。

按照波士顿矩阵方法的思路,以2013—2017年各大学某一学科论文产出量占全球论文总数的比例作为科研成果产出占比的测度指标;以各大学从2008—2012年到2013—2017年在某一学科领域论文被引用总量的增长率作为影响科研增长的测度指标。根据高校各个学科的占比和增长情况,以占比为0.5%和增长率为200%作为分界线,划分了4个学科发展矩阵空间:优势学科、潜力学科、传统学科和劣势学科。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发展布局情况见表28。

同样按照波士顿矩阵方法的思路,以2013—2017年各大学在某一分类的专利产出数量作为科研成果产出的测度指标,以各大学从2008—2012年到2013—2017年在某一分类专利被引用总量的增长率作为影响科研增长的测度指标。以专利数量为1000和增长率为100%作为分界点,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次为优势专业、传统专业、潜力专业和弱势专业。

表28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布局情况

注:取优势学科数量排名前5位的高校。

我国主要高校专利发明和引用的德温特学科类别发展布局情况见表29。

表29 我国主要高校在德温特21个学科类别的发展布局情况

注:取优势专业数量排名前5位的高校。

6.3 中国高校学科融合指数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对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分析可以帮助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中信所从2016年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学科融合指数,并从跨学科论文占比与热门学科组合2个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Scopus中论文的学科分类体系,构建了学科树。学科树中每个节点代表1个学科,任意2个节点间的距离表示其代表的2个学科研究内容的相关性。距离越大表示学科相关性越弱,学科跨越程度越大。对于一篇论文,根据其所属不同学科,在学科树中可以找到对应的节点并且计算该论文的学科跨越距离。统计各高校在统计年度内所有论文的学科跨越距离之和,定义为各高校的学科融合指数。

以Scopus收录的2017年高校论文为数据源,选取欧洲、美洲、亚洲不同国家(地区)学术影响较大的几所高校来进行对比分析(图1)。

图1 欧洲、美洲、亚洲12所高校学科融合指数

6.4 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

国际合作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自2017年,中信所开始发布“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从学科领域的角度展示以中国高校为主导的论文国际合作情况。分别选取中国的综合类院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工科类院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农科类院校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对比分析。

6.5 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中国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新时代科教协同融合的“指挥棒”,对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自2018年开始,中信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在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融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素,从学科领域层面基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设置九项指标。其中,创新投入用获批项目数和获批项目经费来表征,创新产出用发表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来表征,学术影响力用论文被引频次和专利被引频次来表征,人才培养用活跃R&D人员数、国际合作强度和国际合作广度来表征。

6.6 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

医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工结合”倡导学科间打破壁垒,围绕医学实际需求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医工结合不仅强调医学与医学以外的理工科的学科交叉,还包括医工与产业界的融合。自2017年,中信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设置3项指标表征“医工结合”创新过程中3个阶段的表现: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经过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阶段,再到成果转化形成产品阶段。3项指标分别为:(1)发表Ei Compendex论文数量,基于2015—2017年Ei Compendex收录的医疗机构论文数量;(2)发明专利数量,基于2015—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医疗机构专利数量;(3)与上级公司关联强度,基于2015—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库统计,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报道的人员任职、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等内容中,利用文本分析方法测量医疗机构与企业联系的范围和强度。

统计各医疗机构上述3项指标,经过标准化转换后计算得出三维坐标的矢量长度数值,用于衡量各医疗机构的医工结合水平。2017年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见表30。

6.7 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与技术创新,创建研究型医院是中国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国际一流医院的必由之路。自2018年,中信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融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素,从学科领域层面基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设置九项指标。其中,创新投入用获批项目数和获批项目经费来表征,创新产出用发表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来表征,学术影响力用论文被引频次和专利被引频次来表征,人才培养用活跃R&D人员数、国际合作强度和国际合作广度来表征。

表30 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

7 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国际论文

据SCI数据库统计,国家各级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国际论文共30.95万篇,其中高校发表的论文占77.57%,研究机构占9.91%,主要分布于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基础医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地学,计算技术和环境科学领域。

8 SSCI收录中国论文情况

2017年SSCI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共2.00万篇。其中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4306篇。

8.1 2017年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较多的地区

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分布于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论文总数位居前6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湖北省、广东省和浙江省。2017年我国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较多的地区排序见表31。

表31 2017年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最多的地区

8.2 2017年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较多的学科

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涉及39个学科,发表论文位居前6名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和图书情报学。2017年我国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较多的学科统计情况见表32。

表32 2017年发表社会科学国际论文最多的学科

2017年,中国有一千多个机构发表了SSCI论文(中国机构为第一署名机构),其中发表10篇及以上论文的单位共计217个。在发表SSCI论文的机构中,高校共发表论文12873篇,占比89.98%,研究院所共发表论文1000篇,占比6.99%。

2017年SSCI收录的国际期刊总数为3314种。中国机构为第一作者机构共发表论文14306篇,分布于2570种期刊,其中收录中国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大于10篇(含10篇)的期刊共250种。

9 结语

与2016年相比,2017年, SCI、Ei Compendex收录的中国论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CPCI-S收录的中国论文有减少。中国SCI论文被引频次比2016年增加了17.4%,排在世界第2位。2017年,中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了10.00次,虽然比2016年提高了6.4%,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值(12.61次/篇)。2017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占比超过四分之一,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的合作能力。2017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为28.10万篇,较2016年上升了7.0%。

猜你喜欢

数量论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统一数量再比较
“超学科”来啦
头发的数量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