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益探索
——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国家实践(2010—2019年)
2019-02-13吴碧宇
吴碧宇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要类别之一,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于2010年设立。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其目的是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该项目启动至今约十年,大批中国经典的、优秀的学术成果被推介到国外出版,为世界读者搭建了一个展现中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本文将基于“中华文化传播”理念,解读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十年来申报政策的变化,分析申报政策变化的原因,阐释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中国学术文化自信的贡献。
一、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立项情况分析
截至2018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已累计立项872个,涉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等数十个语种,走进2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120多家国际主流出版机构,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社的普遍好评。尽管项目实施时间不够长,但一直吸引了学界持续关注,内容涉及外译策略(1)王勇等:《汉语语言学著作英译中的几个问题——〈汉语语法学〉译后记》,《外国语》2017年第4期。(2)吴碧宇等:《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片名的英译策略》,《当代电影》2016年第8期。(3)吴碧宇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英文版述评》,《世界电影》2018年第1期。、外译路径(4)殷丽:《〈黄帝内经〉海外译介模式研究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外译项目
特点及存在的问题(5)黄婷等:《我国翻译研究现状分析——基于2005—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翻译研究类立项项目统计》,《上海翻译》2017年第3期。(6)尹洪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调查分析》,《出版科学》2018年第4期。。任文京指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在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立项偏少。(7)任文京:《 “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现状与推进路径》,《中国出版》2018年第15期。张艳等指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存在学术著作外译与传播研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8)张艳等:《中国学术著作外译与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例》,《科技与出版》2018年第7期。十年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语种资助呈现“放眼世界”的大格局。2013年以前,官方规定主要资助5个语种,到2013年增加到8个。虽然2017年更改成5个,但实际立项的语种却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见表1)。2018年新增语种波兰文、吉尔吉斯文、希伯来文。
表1 2010—2018年中华学术外译立项数目及资助语种类别
如图1所示,2010年和2011年立项语种都是英语,到2017年立项语种多达15个,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都有立项,诸如阿拉伯语、哈萨克语、土耳其语、乌兹别克语、僧伽罗文、基里尔蒙古文、保加利亚语、越南语。到2018年又新增了波兰文、吉尔吉斯文、希伯来文。这种变化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密切相关。
图1 2010—2018年中华学术外译立项数目及资助语种类别
任文京分析了2012—2017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语种资助特点:“6年来英语语种增长快,数量最多,达 371 种,占 6 年总量的 58.60%;其次是韩语 88 种,占 13 .90%;俄语 64 种,占 10.11%;日语 63 种,占 9.95%;法语 13 种,占 2.05%;德语 11 种,占 1.74%,其他语种项目数量皆不足 10 种,占比很小。哈萨克语、越南语、保加利亚语、僧伽罗语、基里尔蒙古语、土耳其语 6 年来每个语种只有 1 个项目,仅占 0.16%。”(9)任文京:《 “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现状与推进路径》,《中国出版》2018年第15期。
本文统计了2013—2018年中华学术外译立项资助文版数。6年来,英文立项414个,俄文83个,德文13个,法文12个,日本74个,韩文108个,西班牙文13个,阿拉伯文14个,保加利亚文1个,乌兹别克问5个,土耳其文1个,僧伽罗文1个,基里尔蒙古文1个,越南文1个,哈萨克文2个,希伯来文2个,波兰文2个,吉尔吉斯文2个。具体见图2。
图2 2013—2018年中华学术外译资助文版统计
如图2所示,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种立项数量还很少,却正改变着英语独大的格局。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语种的多样化说明该项目在传播“中国学术声音”、讲述“中国学术故事”时,拥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学术文化自信。
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大格局地体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理念
“中华文化走出去”理念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美好愿望和共同价值。“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是可讲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的故事,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源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二是可讲好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故事,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源于中国对自身苦难遭遇和实现发展条件的认知;三是可讲好中国对世界发展历史和现实的认知故事,让国际社会理解。
纵观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政策,10年来,该项目在选题倾向、申报资格等各条款上的更改基本吻合“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理念,向世界推介的学术著作也基本涵盖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对世界发展历史和现实的认知”等主题。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大背景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体现了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文化自信。具体表现包括:
(一)聚焦中国主题 关注全球话题,传播“中国学术声音”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选题有4个基本方向,即:(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优秀成果。(2)研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各领域的发展变化,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优秀成果,有助于国外了解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3)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具有文化积累和传播价值的优秀成果,有助于国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4)以外文学术期刊为主要载体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尽管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有了基本选题方向,但仍然会根据当年的国际、国内学术研究前沿做出适当的调整,争取为世界读者奉献最新的国内学术研究成果。比如,中国文学在2010年和2011年都是零立项,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考虑到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阅读渴望,同时也是为了向世界读者推介中国文学研究成果,2012年中国文学研究成果列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立项学科之一(10)尹洪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调查分析》,《出版科学》2018年第4期。。2010—2015年期间,国际问题研究的立项数在2~4项,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国际问题研究成果立项数大幅度提升,2016年的立项数是 2015年的4倍,2017年递增到6倍(11)尹洪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调查分析》,《出版科学》2018年第4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2013年以后,党史党建类成果立项数逐渐增多(12)尹洪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调查分析》,《出版科学》2018年第4期。。另外,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也会根据全球研究热点增加选题新内容。比如,2015年,选题指南添加了“研究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参与世界学术对话的优秀成果”的这一“全球话题”。2018年,选题指南里特别强调了“十九大精神”这一“中国主题”。2019年特别强调了要侧重于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选题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理念高度吻合。中国遵循“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3)尹洪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调查分析》,《出版科学》2018年第4期。,并把中华文化走出去看作文明互鉴、推动发展的有力工具。从这一点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选题一贯坚持“中国主题”,关注“全球话题”,这种选题思路正好体现了“既是国家利益的延伸,也是国际利益的延伸”的国际价值观。在当今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解释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研究人类共同话题的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的对外译介,对当今人类世界面对的共同话题发出“中国学术声音”,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学术文化自信。
(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讲好“中国学术故事”
在国际体系中,各个国家的基本行为逻辑既是国家利益的延伸,也是国际利益的延伸。分享、合作、共赢和包容离不开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条件的不断修订,其目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向世界读者讲好“中国学术故事”,希望与世界学者共同服务同一个星球。
1.圈定外方出版社
为了更有效地向世界展现中国学术成果,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就外方出版社进行了规划。2016年国家社科办首次公开推荐外方出版社目录,所推荐的外方出版社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拥有丰富的国际出版和宣传推广经验。这些社包括哈佛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兰登书屋、哈珀科斯林出版集团、劳特里奇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等等,出版社来自15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俄国、日本、韩国、印度、墨西哥、西班牙、新加坡、越南和黎巴嫩。当然不在推荐目录里的外方出版社也可以承担中华学术外译立项作品的出版发行宣传工作,但是国家对该类出版社由明文规定,要求出版社成立要10年,出版过中国书籍,有一定的出版推广宣传经验。总之,国家对外方出版社的严格考察,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确保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作品能在国外主流媒体渠道发行,有效传播“中国学术声音”。
2.申报主体的外语水平要求
10年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项目申报主体做了多次改动,启动初期只要求申请人“具备良好的双语写作能力”。2014年,申请人的学术背景和翻译能力成为申报资格的考量内容。2017年又添一条“项目主持人必须有在所申报语种国家有1年学习或生活经历”。到2019年,申报通知对“项目主持人必须有在所申报语种国家有1年学习或生活经历”这一条要求更严格,要求申报主持人要有外语专业、翻译专业等证明,并提交《留学回国人员证明》为准。2019年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再明文强调项目主持人的学术背景和学科背景,这些变化至少说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越来越看重申请人是否具备“讲好中国学术故事”的学术背景和翻译能力。总之,向世界“讲好中国学术故事”,传播中华话语是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启动的宗旨。
3.翻译样章的变化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翻译样章的要求也经历了三次变化。2016年以前,申报通知只要求申报提交“译文须为2万字以上核心章节”,2017年修订为“样章须为核心章节且以外文计2万字以上”,2019年再次修订为“样章须为书目及核心章节且以中文计不少于1.5万字”。不断更改翻译样章的字数,体现了国家对中华学术外译质量的重视,希望遴选出更好更有能力的翻译人才,推动中华学术外译作品的质量,讲好中国学术故事。此外,外文撰写的著作从“完成60%可以申报”修改成“完成80%可以申报”,2017年修改成“完成全文可以申报”,完整的翻译更能看出申请人的翻译水准。严把翻译质量,提高译文可读性是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重要要求。
4.申请主体的变化
2014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请对象做了重新表述,即“也可与国外科研人员、科研机构联合申请”,2015年这条表述修订成“鼓励与国外科研人员/科研机构联合申报”。2019年对申报主体做了巨大变动。首次要求以团队形式申报,必须由高校教师和出版社共同承担项目申报主体,并签署《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分工合同》。高校老师作为项目的翻译主体,负责项目的翻译工作,出版社作为翻译、出版统筹主体,负责项目进程和后续宣传推广主体。很明显,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首次尝试以团队形式申报,对项目的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有了更有力的保证。高校老师的一线翻译理论背景和翻译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学术和学科背景能保证对原著作的理解正确、保证译文的质量,出版社的参与能保证译文的后续宣传和推广。2019年的变化还体现在经费分配上,项目经费按照分工合同分别进入高校和出版社,这一举措保证了高校老师做项目的拥有更多的创新性和自主性,提高了高校老师参与申报的积极性,为“讲好中国故事”保驾护航。
总之,提高申请人的资格要求,适当减少翻译样章字数,鼓励国外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参与申报等规定,都体现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翻译质量和译文可读性的关注度,其超越民族地域局限的全球合作意识也正是秉承“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学术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三、促进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发展的建议
面对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世界急需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文明交流互鉴,破解逆全球化思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积极践行着这一理念,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充分展示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学术文化自信。但是,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未来的发展仍然需要完善和提高。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依据该资助方向,反观立项项目,我们认为,在选题上,应该加大名家名社的名作输出力度,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此外,我们建议选题推应该允许高校老师参与,从专业角度看,高校老师更有话语权。
在译者资格筛选上,我们认为不应该强调“以提交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材料为准”。如今出国访学或读书的渠道很多,各省市和高校都有自主派出访学的机会。申报项目时,高校老师能提供一年出国访学或留学的各种官方证明,比如国外学校的证明,本校的证明等证明就应该允许老师们申报。
2019年在申报形式上,明文规定必须联合国内出版机构同时申报,但是没有规定双方的权益和权限。这不利于团队合作。我们建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应该出台明文规定:确定翻译经费、出版经费、管理经费、作者改写经费的百分比。明确国内出版社的监管责任、宣传责任和效果跟踪责任。这样,在与国内出版社签署《中华学术外译合同分工合同》时就有章可依。保障双方的权益,有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结题。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旨在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示范引导作用,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因此在宣传方面,不能仅仅依靠外国出版社的单方宣传力度,既然项目要求高校老师和国内出版社联合申报,那么国内出版社就要承担起作品的宣传和出版后社会反响的调查工作,协助作品更好地在国外主流渠道销售和宣传。
总之,在中国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的进程中,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作为外译推介的一种国家实践行为,打通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政治意识形态对立,坚持求同存异,尊重其文化习惯,站在人类共同价值观高度上,用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全方位展现一个包容的、充满活力的、经济腾飞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推动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的实践互动,彰显了中国超越民族地域局限的全球合作意识和充分的中国学术文化自信。
致谢: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史湘琳老师和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孙辉老师在本文成文和投稿过程中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