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1”人才培养模式下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反思
——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

2019-02-13马福婷

中国市场 2019年4期
关键词:市场营销校企专业

马福婷

(河北北方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1 引 言

国家急需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应由普通高等学校来承担,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传统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大多注重“知识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高级营销人才严重不足,营销人才的供给矛盾日益突出。然而在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也显露出诸多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严重阻碍了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教育的健康发展。[1]“3+1”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传统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划分为三年专业课学习和一年企业实训、实习的改革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顺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不断探索“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本文从河北北方学院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体系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 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探索

2.1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必须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符合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河北北方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标,根据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学生素质等条件统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从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特征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内容,学校与企业、社会多方合作,强化营销技能,增加学生就业能力,学生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营销技能形成的过程。通过调研、筛选确定了张家口卷烟厂、北京慧聪网、椅子网、北京姿美堂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企业不仅是学生实践的教学基地,更是专业发展、课程设计的指导者。学校与企业联合确定了“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适应社会、企业需求发展的综合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开放协同”的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发展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本科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我校注重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从课程设置、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方式等诸多环节进行调整,不断加大实践比例。从大一开始,每学期增加2周校内教学实训,经过三年在校理论课学习,大四开始全面进入实习企业开展企业课程与专业实习。基于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市场营销专业逐步建成了以实训、实习教学为核心,课内外一体化、层次化、多样化“开放协同”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市场营销专业各年级每学期都会安排2~4周的校内教学实训。学院购置了沙盘、ERP、市场营销模拟、统计等模拟软件,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知识库和资源库,开展多视角、多维度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在实训期间开展校内外市场调研、企业参观学习、企业家大讲堂、市场销售模拟等实践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形成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全部进入教学基地的实体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在企业中,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为学生开设企业课程,学生通过两个月的集中企业课程的学习后,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进行顶岗、轮岗实践学习。由分散式教学实训和理论学习转向集中式的企业实践内容,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多赢合作。目前,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和北京慧聪网、椅子网、姿美堂等合作企业已经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带队教师与学生就企业实际问题展开深入调研,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又提高了师生的理论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肯定。坚持毕业论文选题来自实习企业,要求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学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也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3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7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2014级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已有一年时间。学生第六学期结束(7月份)都统一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企业课程学习,之后学院安排招聘会,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大,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需求灵活选择各种企业展开后期近一年的专业实习。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确实收到了一些成效,实习企业与学生普遍满意度较高,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校与学生、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期间,每位学生除了班级辅导员,还有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对实习期间实习情况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管理,并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评价,最终给出实习成绩,确保专业实习的质量。然而指导教师与学生只能通过QQ群、微信群和电话保持联系,而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指导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展情况。

由于即将毕业,部分学生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雅思等各种考试,为了能安心准备考试,有的学生并没有在企业中实习,可在与指导教师联系中并没有说出实际情况,指导教师缺乏有效手段控制学生的实习情况,只能单方面接受学生信息,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沟通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学校指导教师同样也无法和企业取得直接联系,缺乏有效沟通,甚至是零沟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在企业中的表现难以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价时没有了有效依据,这样的实习成绩评定缺乏真实性和合理性。

3.2 实习与预期有差距,不能实现轮岗目标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2]学生对专业实习期望较高,都希望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企业轮岗是提高专业技能,加强专业综合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企业实际实习中,实现真正轮岗的并不多。多数实习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顶岗工作。有的学生在岗位上每天要工作11~12个小时,加班到深夜时有发生。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断重复机械式的工作内容,学习不到更有用的知识,加上实习补贴和福利相对较低,不满情绪较大。所以实习中换企业、换工作的学生人数较多,工作缺乏连续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3 实习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达到考核的全面性

目前,在“3+1 ”教学模式改革中对实习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实习成绩的评定缺乏系统性。实习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评价,二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完成情况结合论文完成情况作出成绩评定。而指导教师的实习成绩评定主要依靠学生的反馈,学生真实的企业实习情况并不能做到十分掌握,最终只能通过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价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诸多问题日益凸显,例如部分在实习企业表现良好的学生,由于忙于工作无暇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导致最终论文质量不高,实习成绩相应偏低。而也有个别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从企业离职,专心完成论文,最终论文成绩较高,实习成绩也相应较高。这样实习成绩的评定难以达到客观、公正,打击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与“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相背离。

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没有建立校企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没有达到“双赢”,导致双方缺乏动力和主动性;二是目前的“3+1”实践模式简单粗糙,专业实习和在校实践实训课程建设体系不科学、不完善,矛盾突出。

4 针对实践教学改革中问题的解决建议

4.1 校企共建实践平台,达到深度合作

针对“3+1”改革中实习阶段凸显出来的种种沟通难问题,究其原因应该是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依旧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学校把学生派到实习企业中完成了第四年的实习任务,而企业也可能只是招收实习生达到使用劳动力和选拔优秀毕业生的目的,这样的合作无法长久,也必然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同样校企合作也应以企业发展为目的,达到“双赢”的目的,改变当前校企合作学习一头热的问题。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主要以企业为主,学校在选择实习合作企业时应选择管理水平、发展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或创新型企业。一方面,大中型企业接纳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实习岗位,达到学生轮岗的目的。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学生在企业中能学到更多更先进的实践知识和专业技术。学校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可以让企业完全参与进来,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商讨实践课程内容建设,由企业相关人员负责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只做辅助教学。在最后学期进行专业实习之前应让学生通过实训课程充分接触企业,接触市场,快速帮助学生成长,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实现“零差距”上岗。学校可以有效解决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达不到教学效果的问题,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开设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内容,达到宣传企业和选择优秀人才的目的。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允许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通过挂职锻炼让教师将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3]

4.2 “3+1”实践教学模式的灵活性、递进性改革

目前的市场营销专业“3+1”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前三年在校内以理论课学习为主,第四年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实习,然后即毕业离开学校。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在校期间学生没有机会接触企业,对企业不了解,没有学习方向,这样的学习往往是盲目的,导致很多学生上课看手机和逃课现象。到了第四年突然完全脱离学校进入企业,没有过渡阶段,进入企业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学生由于不适应角色转变也无法正常展开专业实习。还有部分考研学生不能在考研和实习中做到很好的平衡,导致考研实习“两败俱伤”,同时毕业论文也是应付完成,难以保证质量。我认为这种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适当调整和变化。如表1 所示,学生进入大学前两年应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第五学期进入企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企业管理也有了初步了解。第六、七学期返校学习,可以根据第五学期实习情况调整自身学习方向和提高不足。同时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集中备战研究生考试,以及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开题及写作。第八学期再次进入企业,经过了又一年在校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更强了,这样的学生进入企业,更适应企业实习任务与学习,企业也会更欢迎,达到真正的“双赢”。

表1 “3+1”人才培养模式调整

4.3 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沟通与评价体系

单纯依靠学生提交的论文和毕业报告对学生进行实习结果评价,无法做到客观公正,也难以真实有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应由企业、指导教师、学生自评三方面组成,并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

4.3.1 指导教师与企业、学生

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生的第一负责人,所以在整个实习期内,指导教师应担当起实习生指导、管理和成绩评定的主要任务。指导教师要通过微信群、QQ群、电子邮件、电话等通信方式与实习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实习生的实习动态。不定期要求学生向指导教师回复实习内容、实习动态照片等内容,密切掌握学生的实习过程,防止实习造假行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应依据学生表现、企业评价、实习日志、实习总结等内容综合评定。同时指导教师应和企业中的实习管理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实习情况,就出现的问题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机制的建立是校企合作的纽带,也是“3+1”实践模式改革的重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4.3.2 企业与指导教师

学校制定《实习生实习鉴定表》,要求企业要对每位实习生从日常表现、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这是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成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实习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企业应与学校指导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理顺沟通渠道,加强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4.3.3 学生与指导教师

学生要依据学校规定,定期与不定期地向指导教师提交实习日志、实习照片、实习阶段性总结、实习报告等材料。学生应及时向指导教师反馈实习情况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建立起朋友式、家长式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和老师交心,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猜你喜欢

市场营销校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农药市场营销技巧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