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边坡滑坡处治技术措施分析
2019-02-12唐青青
唐青青
[摘 要] 公路主要是为人们出行和物流运输提供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公路的稳定性,保证公路的畅通,维护人车的安全。分析了公路边坡滑坡处治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出公路的作用。
[关键词] 公路;边坡;滑坡;处治技术
公路边坡滑坡会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如果剪切力大于边坡的强度,就会产生抗滑力,导致边坡变形。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公路边坡滑坡处治技术措施,提高公路边坡的稳定性,维护人车的安全性。
一、公路边坡滑坡的成因
1.边界条件
产生滑坡是因为具有基本滑坡条件,滑动土体的下方和前方具有滑动空间,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因为开挖工作,导致公路边坡存在临空面,这就是公路边坡滑坡产生的条件。
2.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地表水不断下渗,边坡土地逐渐趋于饱和,边坡下部的隔水层开始出现积水现象,使滑体重量由此增加。边坡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因此降低,最终引发滑坡问题。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边坡土体抗剪强度不断降低,同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土石中的易溶物质可能会被溶解,改变土石成分,破坏了岩石和岩体结构,引发崩解和泥化等问题,降低土地的抗剪强度,形成滑坡问题。
3.地震、爆破的影响
地震对于滑坡具有巨大的影响,发生地震会产生强力作用,破坏边坡土体的内部结构,土地原有结构面会发生张裂和松弛等问题,此外还会改变地下水,地下水位突然升高和降低,都会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发生一次强烈地震,还会引发多次的余震,在反复振动的作用下,可能会改变斜坡土地,最终引发公路边坡滑坡。
二、公路边坡滑坡处治技术措施
1.优化边坡治理方案
优化公路边坡滑坡处治方案,工作人员可以结合边坡破裂面的特点,测量破裂面的深度,确定坡面稳定的位置,这也是公路边坡滑坡处治的基础。工作人员需要完善地形测量图,在图中描绘边坡破裂面的特征点。在完成开挖工作之后,需要提高坡面土体的稳定性,结合确定的特征点,确定稳定边坡的高层,保证放坡坡度的合理性,控制放坡坡度在1∶4~1∶6范围内,并且可以逐渐向外延伸,同时要控制每级坡高和坡面平台宽度,利用V型沟连接稳定坡面,通过平缓过渡,建立统一的体系。
2.边坡加固措施
公路边坡滑坡处治过程中,经常会利用注浆加固技术,如果公路边坡滑坡路段土地比较破碎,具有完整的节理裂隙,则更加适合利用注浆加固技术。利用注浆加固技术,在压力作用下,促使灌浆液通过钻孔孔壁节理缝隙,向四周逐渐渗透,可以有效胶结边坡破碎土地,使土地形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利用砂浆柱,可以螺栓连接边坡的破碎土体,使边坡土地的稳定性和强度得到大幅度提升。总之在深层加固公路边坡的过程中,注浆加固治理措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边坡属于软质岩石或者土质边坡,更加适合利用土钉加固措施。工作人员将土钉打入边坡土体中,土钉加固比较密集,和锚杆工作原理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边坡加固过程中可以利用土钉加固和锚杆加固,虽然二者具有一致的施工工艺,但是二者具有不同的设计理论。
3.边坡防护策略
边坡防护过程中主要利用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两种方式,落实植被保护,主要是在坡面上种植树木和草皮等,植物根系不断发育,可以发挥固土作用,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边坡高度比较小,并且坡角比较小,更加适合利用植物防护措施。如果公路边坡坡度比较大,坡面的土地比较松散,具有较差的自稳性,可以采取砌体封闭防护措施,需要利用浆砌片石、浆砌块石以及浆砌混凝土空心砖等。因为岩质边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采取喷射素混凝土防护措施,将边坡表面铺设素混凝土,可以有效防治岩石风化和剥落等问题,可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针对软质岩石边坡,这类边坡缺乏稳定性,可以利用挂网锚喷防护措施,将钢筋网和土工塑料网铺设在边坡坡面上,将锚杆和锚定打入坡体中,可以勾牢钢筋网,再将素混凝土喷射在网上,对于公路边坡起到封闭防护作用。
4.设计边坡的极限状态
公路边坡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边坡稳定性和工程成本的关系,利用合理的成本,提高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最大限度上满足高速公路的需求。提高边坡的可靠性,保证边坡和支护结构可以维护自身的稳定性,提高边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正常使用状态当中,边坡需要承受各种荷载作用,即使发生偶然情况,边坡也要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地质构造和气候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引发滑坡现象,因此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公路边坡滑坡处治技术措施,加大力度加固和防护公路边坡,使边坡的抗滑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公路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富,郑国庆.某公路堆积体边坡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工程设计[J].安徽建筑,2019(8):179-180.
[2]樊艳冬.高原地区公路红土层边坡滑坡成因及处治措施分析[J].人民交通,2019(4):85.
[3]王训波,赵玉宝.湖南某高速公路边坡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J].北方交通,2019(2):60-64.
[作者單位]
贵州交通技师学院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