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环保船舶研制的困局与发展
2019-02-12黄勇
黄勇
广东省历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广东省各类污染物排放现状离人民群众期望值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广东地域水网密布,水路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历来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广东省船舶规模庞大,在承担运输任务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近年来,广东船舶业积极对接绿色航运发展要求,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在氢燃料、LNG、锂电池等动力船舶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了作用。
中国船舶集团与广东省政府开展合作,携手推进“绿色珠江,繁荣珠江”专项工程,绿色航运和船舶清洁动力改造初见效果。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以上述专项工程为导向,开展氢燃料电池船舶研究设计工作,并积极推进有关标准规范落地。交通运输部对中国船舶集团在广东省开展氢燃料动力船舶研制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广船院设计完成的 “2100吨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自卸货船”在国内率先通过了中国船级社AIP认证,为后续推进氢燃料动力船舶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内河LNG动力船研制和改造方面,广东省认真落实政策,持续稳妥开展工作。自交通运输部于2014年对LNG船实施“船型标准化补助政策”以来,广东省共新建LNG动力货运船舶5艘(珠海籍4艘、清远籍1艘)。广船院先后完成了国家工信部LNG动力拖网渔船研制、广东省LNG动力船舶应用研究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2019年,广船院受广东省委托还开展了船舶清洁动力改造论证研究,提出了广东省后续发展船舶清洁动力的技术路径和实施计划。
此外,广东省在纯电动船建造上也凸显了领先优势,如广船国际有限公交付了全球首艘2000吨级锂电池纯电动自卸船,续航力可达80公里;广船院基于丰富的客运船舶及锂电池动力系统技术储备,成功完成了多型锂电池动力珠江游船的研究设计工作。
虽然广东环保船舶设计建造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呈现了一些亮点,但离要求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情况,跟以下这些困局影响是不无关系的。
一是清洁动力普遍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清洁动力可有效解决船舶污染物排放,广东省近年开展的研究基本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现在的问题是,受技术发展及其成熟度的限制,部分技术尚不具备全面应用的条件。氢动力从生产到应用均为零排放,代表了未来船舶清洁动力的发展方向,但储氢技术尚有待进一步提升,船舶总体设计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目前还不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锂电池受储能密度的限制,仅适用于短程航行船舶。与此同时,技术尚未全面市场化也带来了成本的高昂,氢燃料动力及锂电动力系统的建造成本远超常规柴油动力。相对而言,LNG动力虽然不能完全达到零排放,但经过近十年推进,已取得了较大的技术突破,具备大面积推广应用条件。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LNG燃料加注配套等相关基础设施是大面积发展船舶LNG动力的重要条件。在LNG燃料动力船舶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制约广东省LNG动力推进的重要因素。影响LNG加注配套设施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加注站的规划、建设审批的流程、LNG运输船进内河的限制等。目前,广东省建成云浮加注站1座,但相关手续并不完备,还未正式投入营业。
三是清洁动力船舶改造积极性不高。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广东省航运总体处于低迷状态,大部分船企经营微利或亏损。由于船舶清洁动力系统成本较常规柴油动力系统成本有显著提升,如果使用清洁动力船舶,就会进一步加大船东负担。这就使得船东开展清洁动力改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在清洁动力船舶代替传统能源船舶越来越迫切的趋势下,面对这种不利因素,广东应该如何破局呢?笔者以为,可在以下四方面发力:首先,政府统筹推进船舶清洁动力应用。清洁动力改造涉及面广、有关审批流程复杂、监管环节繁多,既有清洁动力燃料的运输和销售管理,也有船舶技术检验和营运监管,还有加注配套设施的选址、安全和环境评估、水利评估等。因此,要在广东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依托大型央企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根据清洁动力船舶产业链特点及广东省实际情况,建立职能完善的专项协调机构,统筹推进船舶清洁动力应用。
其次,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力度。目前,氢燃料动力、锂电池动力在标准规范、核心设备配套、船舶总体设计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中国船舶集团在粤企业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合作,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尽快突破储氢、运氢、加注、船舶用氢各项关键技术,并最终实现船舶近零排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
第三,规范和统一船舶改造技术标准。广东省现有船舶具有规模大、船型复杂、布置紧凑、可改造空间少等特点,而清洁动力改造涉及设备选型论证、能源储存设备的布置优化、安全性控制、船级社检验发证、试验条件保障等关键技术和工艺,且改造时间短,如果缺乏统一监管,改造质量就会參差不齐,减排效果难以满足要求。由此可见,依托大型央企建立统一的改造平台,组织省内船舶企业展开合作,统一改造技术、工艺标准、检验取证很必要。
最后,解决燃料加注及经济性问题。需要尽快组织开展清洁能源配套设施的设计建造工作,形成初步便利的加注体系。从确保用船单位利益和推进船舶清洁动力应用出发,政府主管部门要联合能源公司制定合理可行的供气保障方案,有效地控制清洁动力燃料与柴油间的价差。
可以预见,在全球船舶“限硫令”和自身技术经验累积的推动下,广东环保船舶研制和推广必将加快发展步伐,各种不足和问题也一定会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在国内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