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9-02-12陈波

神州·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

陈波

摘要:随着时代的推进,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味和社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共情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共情体验;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

一、什么是共情体验

共情,也称为同理心、同感等。是人本主义概念方面的理论。共情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在人本主义方面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则应该体现为:

1、学生借助课文作者或者文中主要人物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学生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作者或者主人公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3、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以及其他影像资料,体会到作者写作时内心的情感,以产生共情。

二、为什么要将共情体验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1、语文学科的社会意义

语文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更是我们教学中的基础学科,语文的基础性不仅仅在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更重要的是语文对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其他学科更深入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作为国语,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

由于当下初中生,社会阅历有限,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看事情的角度比较固定,加之,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特点与课文作者所处时代相差较大。所以学生在体会不同时代的相同情感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以“孝”这一价值观为例,“黄香扇枕”、“卧冰求鲤”等这些都是在中国过古代封建社会中被大力推崇的孝的典范,但是在当今社会看来,这无疑是一种不可取的“愚孝”,但在当时社会中,这的确是儿女展现“孝”的一种形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社会中体现的价值与意义也不尽相同。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在当今,橘子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东西,更不要提是买橘子这样的画面。加之,学生年龄较小,父母身体较为健康,学生很难有一个步履蹒跚的背影在脑海里相对应。还有作者当时已经在读大学,接触到了社会,已经初步接触到了的生活的艰苦,但是我们的学生只有14、15岁,鲜少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学生在初读课文、预习的过程中,甚至在新授的过程中对于背影这一画面的感动程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故而,在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当前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与主人公的共情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

1、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出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共情

借助相关视频的观看,培养学生的共情。以八年级上册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为例,这是一片抒情散文,除了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外,更多的是我们汪曾祺先生对于昆明这个地方的思念和怀恋。对雨的喜爱之情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的,因为从题目到内容都是围绕着“雨”来展开的。但是喜爱到什么程度呢?这是我们在教学难题。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在网上查找相关视频资料的方式,在学生预习过的基础上,先给学生观看“昆明的雨”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视觉画面的角度,将课文再读一遍。

在这样之后我们再去引导学生去分析“雨”有哪些特点时,除了文章中写到的特点之外,学生还可以从自己的观看角度,将“昆明的雨”立体化,这个时候对于学生来说,仿佛置身于昆明的街头巷尾,亲手去触摸过了昆明的雨。这不仅仅是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篇课文的理解,更是帮助我们学生将画面和文字进行了对应,让学生,在日后自己的生活中见到类似的景色时,相应的美文就会浮现在脑海中。在领略到美景时,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去欣赏美景。学生最初、最原始的文学感就这样在学生心里发芽了。

2、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催化学生的共情

在网络平台上一个读书节目叫《一千零一夜》,在这档节目曾经有两期就是重点在介绍的就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那段学生生活以及那段时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一档节目中,详尽的介绍了汪曾祺在昆明的那段学习经历给他本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同时对于他以后的人生走向都产生的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就能理解,当汪曾祺多年之后再次回想起昆明的雨时,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肯定不仅仅是昆明那绵绵的细雨,而是自己在昆明度过的美好时光,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再回忆起那一去不复返的光阴时,怀念是最合适的情感了。

同时,在给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就好像是陪在作者跟在一位好友,这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距离,与此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补充汪曾祺完整的人生经历,学生就不会对作者有一种陌生感,而是催化出创作者感同身受的共情。

这对于学生在《昆明的雨》这篇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思念之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感情推力,甚至可以省去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的情感铺垫。而在了解了汪曾祺这个人之后,再读他的其他文学作品时,学生自然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结语:

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共情,对于排斥学习语文的同学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大多有一个共同点:不能理解或者品味不出一段文字背后的隐藏情感。进而对语文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不愿在语文学习方面做更多的尝试,导致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越来越弱。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共情培养,通过一系列的课前看似与课堂学习无关的教学铺垫,会减缓学生对语文的厌恶感,放下对语文学习的防备心,当我们再回到课堂学习时,学生会意外的收获一种“无师自通”的惊喜感。而这种惊喜感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會替代学生对于语文的厌恶感,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学的渴望。

当学生爱上语文时,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枯燥的课堂,而是文学的天堂。

猜你喜欢

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活学活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