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牧区推进奶业振兴的路径分析
2019-02-12尹训刚常莹莹
尹训刚 常莹莹
非牧区推进奶业振兴的路径分析
尹训刚 常莹莹
(山东省夏津县政府办研究室 253200)(山东省夏津县第六中学)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奶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素质日益提高,但面对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新形势和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新任务,非牧区推进奶业发展仍存在养殖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制约着奶业高质量发展进程。本文在对山东省德州市奶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基础上,针对奶业发展具体瓶颈问题,对推进非牧区奶业振兴的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和探索研究。
1 山东省及德州市奶业发展概述
山东省是乳制品生产大省,2018年全省乳制品产量204万t,拥有液体乳生产企业44家,乳粉生产企业17家,其他乳制品生产企业10家,全国排名前10的乳制品企业有8家在山东设有工厂,乳制品产量和生产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四位。作为山东下辖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德州市依托光明乳业(德州)有限公司以及周边乳品加工企业,推进奶业迅速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全市奶产量由2014年的18.19万t增长至2018年的30.18万t,年均增长13.5%。截至2018年底,全市奶牛存栏7.63万头,同比下降25%,主要是目前仍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同时受奶业市场影响,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该市鲜奶价格3.6元/kg左右,同比上涨12.5%,养殖成本价格在3.3元/kg左右,奶牛养殖略有盈余。在这种形势下,形成了分散饲养大量退出、规模饲养增加放缓的局势。比如,该市醇源牧场是引进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和美国雅培公司共同出资建立,存栏奶牛15000头,因为奶业市场的不稳定,原计划的第三、第四牧场项目一直没有实施。目前,全市百头以上规模奶牛场69家,超过5000头的4家;拥有标准化奶站50家,机械化挤奶厅63处。
2 奶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2.1 奶牛养殖成本增加,奶价低迷 首先是饲养成本上涨。据调查,因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导致饲料成本的快速上涨,尤其是作为主要饲料的豆粕和苜蓿,上涨较快,极大增加了奶牛养殖成本。豆粕从前期的2260元/t上升到现在的2885元/t,上涨0.625元/kg,按饲喂10kg/d·头精料计算,其中豆粕用量是3.5kg,那么成本上涨了2.19元,一个存栏规模500头的奶牛场,成本即上涨1095元/d,每月多支出32850元。目前,苜蓿也从原来的2850元/t上涨到现在的3480元/t,上涨0.63元/kg,按饲喂4kg/d·头苜蓿计算,苜蓿每月成本也增加了37800元,豆粕和苜蓿这两种原材料每月成本就增加了70650元。其次,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奶牛养殖基本都是规模饲养,工人工资由以前的每月1500元上涨到现在3000元。但是原奶价格却多年未变,养殖企业处境困难。受制于生鲜乳不易储存、运输条件落后、生产能力有限等因素,奶制品企业每天限量收购生鲜乳,奶牛场多余生鲜乳只能低价处理或浪费掉,同时,收购价格经常受到压制,奶牛养殖利润空间被挤压。
2.2 奶牛养殖企业融资贷款难 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加之多数奶牛场(合作社)的土地属于集体土地,不能用作贷款抵押,导致银行对奶牛养殖信贷支持比较谨慎,中小奶牛养殖户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奶牛养殖业的运转和奶业产能的扩大。近年来,尽管保单质押融资逐渐破解“活物”抵押融资难题,但仍然存在周期长,审批慢等问题。
2.3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制约产业链条发展 奶业各环节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核心奶源基地,中小型奶牛养殖场仅发挥调剂产量的补充作用。一旦市场波动,加工企业往往直接压价收购甚至拒收,小规模奶牛养殖场效益持续走低,保持微利经营已属不易。
2.4 奶牛保险保障作用较弱 近年来,奶牛的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呈上升态势,奶牛常见病如隐性乳房炎、不育等发病率也长期居高不下,养殖户养殖风险日益增大,虽然奶牛有保险,但是份额较低,难以弥补养殖亏损。目前,奶牛保险分为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商业性保险一般按每头奶牛300元缴纳保险费,政策性保险因上级扶持,只需向保险公司按照每头奶牛60元缴纳保险费,两种保险均为奶牛死亡才予以赔偿,商业性的每头赔付7500元左右,政策性的每头赔付5000元左右,与奶牛实际价值不相匹配。而患病的奶牛,无法产出合格奶源,严重的甚至需要淘汰,却不在保险理赔范围内,养殖方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2.5 养殖用地难,污染治理问题日益突出 据调查,土地问题是制约奶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奶牛养殖企业扩产项目因土地指标问题而搁浅。同时,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奶牛养殖场面临的环保压力增大。奶牛养殖业是畜禽养殖业中产生污染物最多的产业,每头奶牛年粪便排放量大概9t左右,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可能造成土壤、水源及空气的污染,以及传染疾病的流行,奶业企业治污成本不断增加。
2.6 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价格协调机制缺失 当前,部分乳品企业利用其市场垄断地位,不断挤压奶牛养殖环节的利润空间,导致养殖场处境艰难。目前,尚未建立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机构,生鲜乳的质量优劣基本上由乳企说了算,乳企一个检验员的主观判断就可能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而养殖场也只能吃“哑巴亏”。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价格协调机制缺失,奶农和乳企产生纠纷时,没有公正评价的渠道。
3 路径分析
3.1 深入贯彻落实奶业发展相关政策 为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提振广大群众对国产乳制品信心,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围绕奶源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流通、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消费引导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为我国奶业更好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奶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8年12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奶业振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强化责任落实,结合各地实际,落实各项有关政策措施,确保奶业振兴目标实现。
3.2 进一步加大政策创设优化力度 坚持因地制宜,细化奶业扶持政策,特别是在饲草种植储藏、良种培育引进、用地用水用电、污染治理投入、养殖加工利益联结等方面,通过项目实施、贷款补贴等方式给予适当扶持。建议金融部门尽快出台针对奶牛养殖场的融资政策,灵活处理抵押方式,降低养殖户融资难度。建议保险部门出台更加优惠的奶牛保险政策,降低奶牛养殖企业饲养风险,提高奶农的养殖积极性。
3.3 建立生鲜乳公平交易平台体系 积极推动建立生鲜乳第三方检测机构,形成生鲜乳按质论价公平交易体系的技术平台,保障奶牛养殖方利益。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鲜乳质量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分析生鲜乳的相关信息,以掌握区域范围内生鲜乳整体质量安全状况,防范重大乳品安全风险。
(2019–06–14)
S823.9+1
A
1007-1733(2019) 09-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