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楚辞研究的开拓与反思

2019-02-12

关键词:辞赋楚辞屈原

秦 玮 刘 培

自楚辞诞生以来,包括了《楚辞》原典和楚辞(骚体)创作的楚辞研究,都代不乏人且成果丰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注]本文所说的“新时期”,即指改革开放以来到当下这一时间段。,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出了丰富多样、发人深省的学术观点,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为楚辞研究拓宽了学术空间。对于楚辞研究的长盛不衰,褚斌杰先生的分析切中肯綮,他认为楚辞研究“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探索,是作为人格理想的追求和完善,是作为民族精神的发掘和发扬来对待的”[注]褚斌杰:《屈原研究·导论:百年屈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页。。因此,及时梳理楚辞研究的最新成果,对重新审视楚辞这一独特文化瑰宝的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梳理新时期楚辞研究的实绩和脉络我们发现,研究中有一定进步和创新,也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我们应守正出新,在复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新的突破与进展。

一、楚辞研究话题相对集中

在新时期,楚辞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屈原和宋玉身上,尤其是以屈原为中心,仍然聚焦于其身世、生活年代、作品真伪、文体特点等方面;其他方面的研究则相对分散。如对屈原《楚辞》的研究,因出发点不同而各有创见。龚红林指出,屈原在唐宋时期的封号各有侧重,是正统思想对于屈原文化的发挥,也映射了时人对于屈原精神和信仰的观照[注]龚红林:《屈原封号考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何继恒从历代画师笔下的屈原形象着手,分析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画师主观情感的作用下,屈原形象被赋予的人文意义[注]何继恒:《历代屈原图像的人文寄托》,《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赵逵夫、赵沛霖等,则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屈原人道主义情怀的阐发上,对楚辞文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这种研究现状,一方面体现了当下学界对屈原的重视,有利于彰显屈原文化人格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也表明新时期的楚辞研究缺少新颖的研究视角,因循之习难以根除。研究话题过于集中于某一点,就可能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甚至阻滞学术的推进。如在“离骚求女”这个问题上,1980年代已有多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杨成孚发表《〈离骚〉“求女”解新论》,从古代文化心理学角度出发,“在以周天子为首、诸

侯为上下纽带的尊卑序列中求解”[注]杨成孚:《〈离骚〉“求女”解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对“求女”的标准、复杂的心态以及诗人自我形象的性别转换原因展开了深入讨论。之后不少学人都聚集于该问题,在研究思路、材料没有突破的情况下,杂说纷陈,缺乏独见,基本是在杨成孚成果的基础上略作调整而已。这种以“夺胎换骨”之法改易别人成果以为己说的现象在楚辞研究界不是个案。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成果能够体现出新思路、新观点,甚至能挖掘出一些弥足珍贵的新材料。如程海翔研究《楚辞》的成书问题,大胆推测“离骚”可能是一部真实存在的别集,在汉初刘安的时候已经存在并且一直被沿用,直到刘向编辑的《楚辞》最后形成[注]程海翔:《〈离骚〉与屈原之集——以〈楚辞〉成书研究为中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第1期。。关于研究《楚辞》的论著成果丰硕,而且还出现了必要的商榷与讨论。汤炳正《屈赋新探》一书以利用文物资料、考核文字工作的求真创新治学原则引起了学人的关注和探讨[注]汤炳正:《屈赋新探》,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年。。赵逵夫撰文称赞这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注]赵逵夫:《突破·开拓·治学方法:读汤炳正先生的〈屈赋新探〉》,《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并深受此书的启发,反思了自己的楚辞研究;而雷盼则就书中的一些观点向汤先生提出了商榷意见[注]雷盼:《〈屈赋新探·楚辞成书之探索〉指瑕》,《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像这样不同见解和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楚辞研究进入新境界。

后世的骚体文学创作也是楚辞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新时期对骚体文学的研究,不再过度集中于一个或几个论题上,研究的焦点比较分散,短时期内还未能形成有效的研究互动。也有一些研究视野不太开阔,缺乏学术交流与学术批评的意识。这一方面,郭建勋的研究值得借鉴。他对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的研究,在探讨骚体文学的同时,对于屈宋辞赋的研究给予适度观照,发掘出骚体文学中新的文学史现象[注]郭建勋:《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二、楚辞学史成为研究热点

楚辞研究历经千载,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楚辞学史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尤其新时期,楚辞学史的研究俨然成为楚辞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检阅此类著作,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楚辞学史是对前人研究理论和成果的总结与论述,那么,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叙述还是有所反思呢?

在新时期,楚辞研究的综述性论著不断增多,这对我们把握当前楚辞学的研究盛况、了解楚辞学的研究热点起到了很大作用。李大明的《汉楚辞学史》对汉楚辞学溯本探源,评骘优劣,提出了许多创见[注]李大明:《汉楚辞学史》,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年。。周建忠《楚辞考论》以楚辞研究和楚辞学研究同步进行的独特方法在新时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度[注]周建忠:《楚辞考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而在楚辞个案研究中,褚斌杰、吴广平等皆有研究论著问世。苏慧霜的《骚体的发展与演变——从汉到唐的观察》《楚骚魂——屈宋辞赋的抒情精神与生命美学》是后世骚体作品研究的拔萃之作,作者“不仅仅将‘骚体’视为一个文学现象的发展,更进一步希望强化‘骚体’文学的概念,将‘骚体’视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类来研究”[注]苏慧霜:《骚体的发展与演变——从汉到唐的观察》,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第7页。。苏教授研究骚体,主张融通文史哲学,以开阔宏大的学术视野对楚辞文体进行自上而下的考察,追溯源流,以历时性分析的方式考察骚体历代的文体发展,多维度发微烛幽,从宏观上建构起严谨的理论体系。但整体看来,这些综述性论著对后世的骚体创作关注不足,不论是文献整理还是文本解读,都有待进一步深入。

对于楚辞研究历时性的发展,楚辞学史研究领域也有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关于宋代楚辞创作,刘培的研究比较丰富,且有启发性的新见。比如针对南宋中期的骚体,他认为:“南宋中期的骚体创作,是随着楚辞学的发展而勃兴的”[注]刘培:《屈骚传统的多角度解读:南宋中期骚体创作》,《文艺研究》2011年第9期。。他从骚体体裁、表现手法以及屈原精神在南宋骚体创作中反思和张扬的角度,对南宋中期骚体的整体创作情况进行解读。还有学者对《楚辞》中的楚地词汇进行个案分析,尽力弥补目前楚辞研究中楚语研究薄弱的情况。这种专题式的楚辞研究,需以文献整理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考据训诂的专业知识,因此这些成果尤为珍贵。此外,一些介绍古代楚辞文献和整理楚辞著作的文章,不仅提供了解读名家成果的方法和技巧,更是开拓了研究思路,应该引起重视。罗剑波评价冯绍祖校勘的《楚辞章句》是“以王逸《楚辞章句》为底本,又择取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之‘裨益’处,再广泛搜集前世评家品评之辞,精心校刻”[注]罗剑波:《冯绍祖校刊〈楚辞章句〉及其评点学价值》,《文史哲》2015年第5期。,从评点学角度分析了其价值,打破了对朱熹《楚辞集注》过分关注的单一局面,有助于《楚辞》研究的多元化。

把握当下研究现状,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楚辞学的开拓性研究中。但是,楚辞学史的研究,不能仅是简单的重写、归纳,更重要的是有创见、有突破,要在不断深省和思考中分析优劣、突破禁锢,从而推动研究向高层次发展。

三、唐代以后的骚体研究逐渐趋热

楚辞在后世的发展中,承继屈骚传统,不断开拓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与词、赋等其他文体交互发展,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类,即骚体文学。新时期的楚辞研究中,屈原、宋玉一直是研究热点,自唐以来骚体的研究是逐渐趋热的,目前关于该类研究的成果还并不丰富。在新时期,骚体赋随着唐代赋学的研究热潮受到学人的关注,所以,对唐以来骚体的研究以骚体赋为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何新文等著《中国赋论史》一书,以辞赋为研究对象,对各个阶段的骚体赋都有涉及,从创作概况和历史特色等方面揭示了骚体的演变发展[注]何新文等:《中国赋论史》,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年。。在宋代辞赋研究领域,刘培融通文史哲学,撰扛鼎之作《两宋辞赋史》;牛海蓉的《金元赋史》是对元代赋学进行分体研究;李新宇所撰《元明辞赋专题研究》聚焦元明两朝辞赋创作;孙福轩著有《清代赋学研究》,则对清代赋学作了专题研究。部分硕博学位论文也对骚体研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如河北大学围绕骚体文学形成了一个断代研究系列。

骚体创作是对《楚辞》原典的升华。针对这一点,学界在解读上似乎还不够充分,如对屈赋的传统承继、骚体的发展演变等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刘培对北宋中期辞赋淑世精神进行了深入分析,由个案研究出发,认为这一时期的赋家重视辞赋表达的现实性,通过辞赋实现干预政治的目的,彰显了辞赋的淑世精神[注]刘培:《论北宋中期辞赋的淑世精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辞赋的淑世情怀和忧患意识,得益于颂美讽喻传统,也是对屈赋中大胆的批判精神和艺术技巧的继承和融会,文章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有深入的空间。楚辞创作一脉相承,对后世骚体创作的研究,不能与原始楚辞文献割裂开来,应追本溯源,分体辨析,才能揭示出楚辞的发展规律。

唐代以后的骚体研究相对落寞,因而开拓空间很大。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研究重心发生转移。骚体赋研究是和辞赋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导致学界对专门的骚体研究关注度不够。比如南宋末期的骚体是学界长期忽略的学术角落,刘培《人文化成: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中地方意识的凸显》一文对南宋末期骚体创作的论述是与这个阶段辞赋的总体风貌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对骚体还有所忽略[注]刘培:《人文化成: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中地方意识的凸显》,《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6期。。第二,骚体的研究资料缺乏系统性、专业性整理。新时期的骚体文献,大都以辞赋为中心进行梳理,造成现在骚体研究资料不完善的情况。第三,楚辞研究队伍学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研究者依赖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主动寻找新材料,导致难以发现本质问题。例如对于“悲情”色彩的研究,时代背景不同,楚辞体式不同,如果拘泥于成见,有可能会导致得出的结论出现偏差。

相比较而言,宋代骚体的研究情况要好一些,这与目前宋赋研究在唐后辞赋研究中卓然秀出密切相关。山东大学向为辞赋研究重镇,刘培及其团队的宋赋研究成果斐然。他们立足文献,从文史哲融通的角度研究宋赋,骚体作为辞赋的一部分也纳入其中。当然,这个时段楚辞研究的热络也有其客观条件:第一,在宋代,出现了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为代表的楚辞学巨著,这为当下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第二,不可否认,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等机构对宋代文献的整理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第三,宋代的骚体创作较之唐代要繁盛得多,可研究的领域和作家也多。

四、楚辞研究的拓展与偏移

楚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经典。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楚辞研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与探寻。随着楚辞研究进程的推进,跨学科研究包罗万象,楚辞心理学、楚辞文化学等类目研究成果丰硕;跨文体研究更加深入,各类文体对楚辞的接受和借鉴研究带动了文体学研究的进步。

新时期的楚辞研究,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逐渐走出文学史研究的思维禁锢,多维度思考,向专业化、广博化发展。过常宝的《楚辞与原始宗教》通过对各类文献的搜集、研究,探讨了宗教在楚辞文本结构和抒情效果中的重要意义[注]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刘彦顺认为,楚辞存在的“空间感”是来自语言描绘,探寻了楚辞对于楚地的文化意义和想象[注]刘彦顺:《楚辞中的“江南想象”及其空间感——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观念来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这些研究从接受学、民俗学和地理文化学的角度,对楚辞进行了新的解读,体现了学术的包容性,也为楚辞研究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不过,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应注意跨学科研究的“度”以及在跨学科研究中学人应具备的素养,没有丰厚的文学素养和广阔的文学视野,是很难从宏观上把控好学科交叉研究的“度”的。楚辞研究不能一味地求“广”求“新”,没有价值的研究是对古代经典的亵渎。

首先,一些楚辞研究偏离严肃的学术范畴,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的研究时有出现。有的学者过分着意于论点的新奇,导致文本解读偏颇和肤浅,缺少学术价值。比如有些人过分津津乐道屈原的性别取向、恋母情节等,没有充分顾及到文化传统而肆意发挥,这对楚辞以及中华文化无疑是一种伤害。有的研究从“性”的视角来解读屈原,甚至以此解读中华文化,走上“泛性论”之路,这样的研究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就容易走火入魔。还有一些人把屈原和楚辞纳入一个没有严谨学术论证作为依据的“文化圈”中,以不太专业的人类学知识来分析楚辞和楚文化,这种研究同样有偏离学术的危险。

其次,部分研究者出于功利目的或其他方面的考量,缺乏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例如,仅以宋玉流传下来的几篇作品,期望概括战国时期楚辞的创作情况。另外,当下部分楚辞作品选,只为成书而辑选,不认真研读作品,没有规范的选择标准,也没有考论作品真伪,更不用说词语笺释和内容解读的准确性了。

再次,楚辞研究界时有纷争。在学术界,思想碰撞、观点商榷属于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针对一个问题,每个研究者都可能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和视角,很难有确切的定论,我们应该尊重各类观点。反之,使用相似的材料和研究方法,研究者也极有可能得出相近的观点,尽管时间有先后,但我们更愿意相信研究者的坦荡心怀和大度胸襟。对于楚辞研究界的一些纷争,有的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但对此现象不能置之不顾,我们期待楚辞研究能够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进行。

五、《楚辞》的海外传播和英译研究初兴

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楚辞研究成为国际汉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对《楚辞》文本的翻译与研究在汉文化圈掀起一股热潮。《楚辞》的海外传播和翻译一直以文本为主,在新时期,随着《楚辞》英译工作的逐步深入,楚辞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楚辞》在海外的流传,是从周边国家的翻译与传播逐渐向英语世界拓展的。尤其是日、韩两国,在古代文化交流中,它们受到楚辞文化的浸润,已经开始了对楚辞的模仿创作和学术研究。周建忠的《〈楚辞〉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从《楚辞》作品在韩国的收藏、传播和韩国文人的接受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考察,指出《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之一,对韩国的汉文学发展有深刻影响[注]周建忠:《〈楚辞〉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文学遗产》2014年第6期。。自古至今,《楚辞》及其研究都是中韩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载体,而韩国学界对楚辞研究也十分重视,在推动楚辞研究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作出了很多贡献,2007年楚辞国际学术研究会即在韩国隆重召开。关于《楚辞》在日本的传播问题,王海远多有论述。他认为,研究《楚辞》不仅要立足于中国诗歌发展史,还要从他国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楚辞》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日本的楚辞研究是传统汉学与中国学的一个分支,为我们认识《楚辞》的价值与影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注]王海远:《论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楚辞》的俄译和传播,当下研究资料并不丰富,张淑娟仅是从俄译版本的比较分析上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考察[注]张淑娟:《〈楚辞〉在俄罗斯的传播》,《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相关工作还有待加强。

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最早源于英国汉学家道格斯用英语翻译《渔夫》,之后又出现了各种以屈原作品为主的楚辞英译本。卓振英的译本作为新世纪第一本《楚辞》英译著作,打开了《楚辞》域外翻译和传播的新局面[注]卓振英:《The Verse of Chu》,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针对各类英译本,严晓江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诗学中的“志”“情”等范畴分析了诸译本的翻译特色[注]严晓江:《许渊冲〈楚辞〉英译的“三美论”》,《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随着英译本的种类增多,《楚辞》英译的特色和方法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并达成一些共识,如译本应力求保持作品的艺术生命力,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此外,欧美学者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类著作如《剑桥中国文学史》等,也对楚辞文本作了深入解读,代表了域外汉学家在楚辞传播和研究方面的前沿观点与学术成果。

在几代学人的苦心经营下,《楚辞》英译逐步发展起来,目前有四十余种《楚辞》英译本。但是《楚辞》英译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研究者对《楚辞》英译和传播的关注度不够,已有的成果主要是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对译本进行个案分析、比较,跨学科研究稍有涉及,研究方法和视角仍比较单一,整体研究程度相对浅薄。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也无法和楚辞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相比。若将其与《诗经》的英译研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政治联系密切以及文化传统相通等原因,中国周边国家的《楚辞》传播和研究稍微丰富一些,但总体上却是以传播和接受的情况概述为主,尚缺乏理论架构和深度分析。

以《楚辞》为代表的楚辞文学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是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对于国内的楚辞研究来说,继续深入楚辞的海外传播研究,将会获得一种新的学术参考和研究范式,也将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六、楚辞研究之展望

楚辞,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深远与广博,糅合了江南楚地的潋滟风光和窈窕气质,流传千年,历久弥新。然而史书关于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的记载不甚详明,作品在传承中存在诸多疑问,从而引起了历代研究者的争论。但也正是由于楚辞在流传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问题,未来的楚辞研究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正如王思豪指出,新世纪的赋学研究在文体、文化、地域和时间上的跨界研究都不够会通[注]王思豪:《新世纪以来赋学研究的开拓与反思》,《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虽然新时期的楚辞研究明显趋于学理性与系统性,在文献整理、研究视野拓展、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呈现出一些新特色,但如何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些年来,骚体文学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楚辞文献的整理趋向规模化,许多海外资料尤其是古代日本、韩国的文献版本逐渐走入研究者视野。山东大学启动“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推进了楚辞研究文献的回归;杜泽逊主持的《清史·艺文志》项目整理了大批楚辞文献,为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此外,张伯伟主持的“九至十八世纪域外中国文学研究之研究”等项目,为域外的古代楚辞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他提出“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注]张伯伟:《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北京:中华书局, 2011年。观点,立足汉字文献和汉文化圈,引入西方学术研究,在中西方学术的互动中传递出求新的探索意识。

时至今日,楚辞研究依然有待深入,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有益于研究的开拓创新。首先,楚辞研究采用的文学编年研究法,是对研究中偏重理论性阐释的一种补偏,通过将研究文献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来观照文学史和楚辞学史,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刘培主持的“中国赋学编年史”项目,就是通过编年史的写作,回归历史现场,推进赋学研究发展,泽惠学人。其次,楚辞研究要建设性地回归传统学术,融通文史哲学,运用实证的方法钩沉考订,以探究楚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意义和演变,如钱钟书的《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打破学科界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融通文史哲学,其间多有新说创见[注]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从某种角度说,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古代文体史,各种文体在发展演变中相互渗透,共同促进文体学研究的进步。在新时期,文体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方法也逐渐走向科学化。文体学研究深入到楚辞与赋、诗、词的关系中,骚体文学在这些传统文体研究的带动下,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并且这些研究彼此之间也会有互动和借鉴。此外,文体学的研究方法不再割裂楚辞文体与墓志铭、诔文等文体的关系。楚辞研究的推进,也必定会引起学人对于这些研究相对薄弱的文体的重视,从而迎来文学研究的“百花齐放”。

国学研究在近代历经起伏,如今研究热度高涨,其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对楚辞研究是一个巨大推动:一方面,国学研究在方法上重视考据和训诂,突出经学地位;另一方面,国学研究引入现代研究方法,如比较法、定量分析法等。国学研究的现代研究方法在楚辞研究中屡见不鲜,但是其宗经训诂的研究方法为新时期楚辞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其实在汉代,刘安有《离骚传》,班固、贾逵各有《离骚经章句》,均是以注经体例对《离骚》作出阐释,这是训诂学研究在楚辞研究中最早的应用。只是在新时期,楚辞的训诂、考据研究较为薄弱,国学研究或许可以促进楚辞研究回归传统,寻求新突破。

楚辞滋养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楚辞研究已然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期间还曾出现过阶段性的中落。从新时期的研究来看,虽然也确实存在一些研究缺憾,但就整体而言,楚辞研究是不断走向精深、广博的。

猜你喜欢

辞赋楚辞屈原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