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热症状疫病在牛养殖中的诊断和防治
2019-02-12张小侠
张小侠
(永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永城 476600)
在牛的养殖过程中,高热症状疫病较为常见,一旦发现或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对繁殖产生较大影响,还可能传染给更多的牛,为养殖者经济效益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及时了解牛的体况,了解牛在感染高热疾病后的症状,为及时准确的判断其是否感染高热疾病,便于有效的采取治疗措施。
1 牛高热症状疫病的诊断
牛高热症是指牛体温上升、身体发热。通过牛体温度的变化,可初步确定其是否患有高热病症。一般情况下,高热症在爆发时伴随着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应尽快诊断该疾病,并对病牛做好防护隔离工作,避免该病传染给其他牛。
1.1 牛流行热
该病主要因牛流行热病毒而产生,在3~5岁牛中高发,特别是在夏末秋初之时更易诱发该病。与其他疾病相比,该并的发病率较高,体温可提升到38.5~39.5℃,患牛的精神萎靡、结膜充血、流泪、咽喉痛、站立不稳,并发症为关节肿胀、疼痛,如若处于妊娠期的牛患有该疾病,将会增加死胎的风险。牛的支气管黏膜肿胀,有时可见点状充血,淋巴结处存在显著的肺气肿,其他器官均存在混浊肿胀现象。
1.2 蓝舌病
主要由蓝舌病毒诱发,在牛群中的发病率较低,为2~3%之间,但死亡率较高,普遍为30~40%,有时可达到90%。在夏季、秋季发病率显著提升,牛体温看达到40.5~41.5℃。牛的鼻子、嘴唇略显褪色,口腔糜烂出血,吞咽困难,分泌粘性物质,并伴随着口臭、呼吸急促、跛行,处于妊娠期的母牛还会出现流产等情况。从病理表现上看,口腔内容易出现牙龈出血、嘴唇水肿、肌肉出血、尿路感染等。
1.3 鼻气管炎
牛在患上鼻气管炎后,鼻黏膜逐渐充血、溃疡、鼻镜内有粘性分泌物,因组织发炎而发红。肉牛在20~60日龄时容易引发鼻气管炎,在感染该病后出现高热症状,体温可达到39.5~42℃;患牛的精神较为低沉、食欲不振;对于乳牛来说,在患病初期产奶量显著降低,但死亡率较低,一般不超过10%。从病理变化上看,牛气管粘膜存在大量验证,在第四胃粘膜中存在溃疡、出脓等情况,呼吸道的上皮组织也存在炎症、溃疡等情况,该病一般伴随着结膜炎、流泪与高热。
2 高热症状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2.1 支气管炎症状的防治
定期对牛群进行清理与消毒,观察牛群中是否有牛存在类似病症。在饲养过程中,应经常为牛测量体温,一旦发现高热牛或者存在相应症状,经过初步诊断后,应立即将该牛隔离治疗,避免使其他牛受到传染,并对其他牛利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可将适量的药物掺入饲料中,避免牛群受到二次感染。虽然该病的致死率较高,如若饲养者能够及时发现牛的病症,并提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则会大大增加治愈的概率。因此,饲养者在日常养殖中应定期消毒,加强监管力度,定期检查牛的体况并及时注射疫苗。当疾病高发季节到来时,更应注重牛的高热病的预防与治疗,有效降低支气管炎的发病概率。
2.2 牛流行热的防治
当牛被确诊为牛流行热时,应提早对牛棚进行消毒,并注意中暑和感染。在患病初期,可及时注射血清,增强牛体的抵抗力,降低疾病的感染性。在喂食饲料过程中,可按照一定比例将适量的菌毒康粉、阿莫西林等加入其中;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牛,可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将双氯芬酸钠注入其中,并配合克林霉素,静脉滴注,可起到较为理想的疾病防控效果。通过病因调查发现,此类疾病主要的传播源为蚊虫叮咬,由此可见,夏秋季节做好牛棚清理工作十分重要;还应做好日常接种防疫工作,首次接种满30d后,再强化注射1次,可使疾病防控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2.3 蓝舌病的防治
对于患有蓝舌并的牛,应采取捕杀的方式处理,并强化检疫措施与流程,确保肉质安全。对病牛进行免疫接种,在喂养时注意营养搭配,尽量喂食一些便于消化的食物与饲料,用温水、消毒液对其口腔、蹄部进行清洗,必要时可服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牛棚中的蚊虫进行扑杀,避免疾病传播。
2.4 牛群疫病的防治
作为饲养人员,应树立强烈的防疫工作意识,始终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定期对牛进行接种疫苗,特别是在夏秋季节,更应做好各类多发疾病的防治工作。同时,每天早晚对牛棚中的粪便进行清理,保障牛棚的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在疾病高发季节可提高消毒频率,使用的工具也应一并消毒避免第三方污染。在夏季到来时,应做好驱虫灭蝇工作,夏季作为细菌滋生的高发季节,应对牛进行全身驱虫,避免细菌在牛体繁衍,加大患病概率。同时,还要做好防暑工作;对于已经患病的牛,应及时隔离和治疗,治愈的牛还应观察几日,消毒后才可送回到牛棚之中。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牛高热病症治疗中,应针对不同疾病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在日常饲养中做好牛场消毒、解热等工作,使该病症得到有效预防,使病牛提早恢复至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