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林机械化经营装具开发应用实践与对策

2019-02-12吴建明陈碧芽陈光华秦勇强裘毅凡陈贤明

世界竹藤通讯 2019年1期
关键词:湖州竹林经营

吴建明 陈碧芽 陈光华 秦勇强 裘毅凡 陈贤明 杨 健

(1湖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0;2长兴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长兴313100;3湖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313000;4湖州菰谷百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5湖州市林业局浙江湖州313000)

近年来,竹产业受国际、国内市场和加工产业二次自主创新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竹材价格持续下滑,鲜笋价格市场低迷,竹农收入大大降低,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竹产业走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有的竹农开始放弃竹林经营,甚至出现毁竹种茶等现象。针对竹产业出现的新情况,湖州市笋竹产业联盟创新团队坚持 “生态优先,助力发展;科技支撑,和谐共享”的创新理念,甘为人先,攻坚克难,以竹林经营机械化装具开发、应用以及节本增效为切入点,在相关技术装备和工具自主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2]。现简报如下。

1 竹林机械开发成果

1.1 毛竹伐桩处理机

该机械通过将竹蔸内部的纤维组织打碎,加速其腐烂,从而大大提高处理竹蔸的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利用竹蔸剩余部分储水,可防止高温干旱,在篼内施肥,大大减少了肥料带来的面源污染[3]。该成果在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 《我爱发明》栏目中专题播出,受到全国竹产区的高度关注。成果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已正式量产,投入生产应用。

1.2 竹林微耕刀具

该机械适用于笋用林、笋竹两用林,按竹林1年翻耕2次计算,每年可节省劳动力成本600元/667 m2。在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埭溪镇大面积推广后,冬笋产量达到 150 kg/667 m2,产值约4 000元/667 m2;春笋产量为1 400 kg/667 m2,产值约2 000元/667 m2;鞭笋产值为2 500元/667 m2以上;毛竹笋用林年产值合计约9 000元/667 m2。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正式量产,投入生产应用。该成果已在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应用,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 《绿色时空》栏目专题播出。

1.3 毛竹无动力运送装置

该装置克服了传统竹材运送下山作业方式的不足,为高山毛竹材下山开辟了新思路。装置具有安装方便快速、集材方便省力、毛竹破损率较小、综合成本低、安全性高等特点[4]。该装置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1.4 竹枝桠粉碎机

该设备的研发旨在解决竹林经营带来的枝桠及林下废弃物逐年增多,易引发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危害等问题,同时避免出现焚烧废弃物而带来的烟尘污染问题。竹枝桠粉碎后既可作为林下仿野生种植食用菌的培养料,也可作为容器育苗的基质,实现剩余物再利用的目的。成果已由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 《绿色时空》专题播出。该机械为与企业合作开发,已正式量产。

1.5 充电式毛竹采伐锯

该机械旨在解决年轻人不会砍竹、砍不动竹等问题而研发。设备电池续航4 h以上,单株采伐时间小于10 s,高效省力。该机械为与企业合作开发,已正式量产。

1.6 便捷式毛竹钩梢装置

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材料较轻、便于携带,解决了传统钩梢工具选材困难、携带不便、操作费力等问题。设备已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中央电视台七频道 《绿色时空》拍摄、播放了专题片。

2 竹林机械化经营模式创新

在竹林机械开发取得初步成果后,开展了生产应用环节的模式创新,通过机器换人,节省劳动力成本,服务于林农增收,提出了4种技术成熟、可操作性强的竹林经营模式[5-6]。

2.1 冬笋型技术模式

湖州市生产春笋历史悠久,但在吴兴区,冬笋产值一直很低。从2015年开始,在吴兴区埭溪镇、妙西镇,长兴县煤山镇、和平镇等基地采用竹林微耕技术经营竹林,结果表明冬笋产量均明显提高,一般产量达到80 kg/667 m2以上。为进一步验证竹农反映的应用效果,2017年又在吴兴区妙西镇关山进行实地跟踪验证,通过人工垦翻与机器翻耕林地对比,调查结果显示,机器翻耕的林地冬笋最高产量达164 kg/667 m2,是人工翻耕林地的1倍。

2.2 春笋早出型模式

春笋早出或春笋冬出经营模式,即通过竹林覆盖是竹笋出土时间提前至春节前后,适应市场需求,增加销售收入。从2008—2017年连续10年的生产实践看,年平均产值为1.5万元/667 m2,最高产值达3.32万元/667 m2。该技术已在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等省份推广。

2.3 鞭笋培育型模式

鞭笋具有经营周期长、笋价格高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试验示范显示,该模式机器翻耕的竹林鞭笋产值均在2 500元/667 m2以上,最高可达3300元/667 m2。

2.4 林菌复合型模式

为解决覆盖毛竹林休整期间的竹林收益等问题,2014年对林菌复合经营模式进行了试验。试验选择湖州当地竹林原有野生资源——竹荪,在竹林开沟铺埋竹木屑混合培养料,然后播撒菌种并浇水覆土,干竹荪菌产量为19 kg/667 m2,产值达1万元/667 m2;此后,又陆续试种褐松茸等食用菌,均取得了成功。利用竹林种植仿野生食用菌,既节省了土地,又减少了食用菌废料的污染问题。同时,林下剩余物能自然降解还林,减少了焚烧引起的烟尘排放,一举多得。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 《农广天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

3 竹林机械化经营应采取的对策

湖州是 “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样板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践行 “两山理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湖州竹林占林业用地的半壁江山,其经营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特别是吴兴区的“竹林梯田”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典型意义,也是竹林农耕文化的一部教科书。假如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旦放弃有效管护和经营,不仅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暴发,而且容易步入日本竹林大面积衰败的后尘,后果难以想像。基于已成功研发的竹林机械,对于竹林机械化经营提出以下建议:

1)高度关注,政策牵引。竹子是湖州的一张名片,而大面积毛竹纯林集中于此,如果疏于经营和管护,就会很快衰败。因此,党委、政府要高度关注,加强防控,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监测预防机制。要制定长远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逐步推进毛竹林的林相改造,在林缘及连片竹海带状地块营造阔叶化、彩叶化、珍贵化的树木防护林带,保护林区生物多样性,构筑相应的防控屏障。

2)深化改革,培育经营主体。据史料记载,湖州笋用林经营历史约有1 100多年, “一竹三笋”、“四季笋山”是湖州笋竹产品的一张名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州竹农的竹林面积都较少,主体太小,在自给自足的背景下,可以维系一家人的生计,但很难形成规模。在城乡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小面积的毛竹林,即使是产值上万的高效毛竹林,也难以跟上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因此,深化改革,加速林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培育竹林经营主体是唯一正确的抉择。但是,竹林经营既要体力,也要技术,而且周期长、回报低、风险高,如果政府不加以政策引导和支持,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难以调动和发挥。政府应从政策层面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让有能力并愿意经营竹林的大户成为新的经营主体,并扩大面积形成规模,产生产业集聚效应,以增加经营者的经营收益。

3)加强资金扶持,升级管理。在湖州市十大农业产业中,涉林的有花卉苗木和笋竹2个产业。21世纪初,长兴县出台政策,扶持花木产业,不仅大大改善了长兴西北部的生态条件,而且使苗农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改革开放以来,笋竹产业一直在 “吃老本”,春笋价格40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前几年虽然对覆盖高效经营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但政策没有连续性,难以激发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因此,政府除从政策层面引导和扶持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重点支持林菌复合等经营模式,使笋竹产业融入乡村旅游、农家乐和民宿的发展中,增添竹林农耕文化、竹林农事体验实践、竹林休闲健康等情趣,丰富仿原生态条件下的竹系列原味食材的供应,满足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美丽乡村的渴望与需求。

4)机器换人,激励创新。机器换人,节本增效,是竹林可持续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农业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化道路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而对竹林经营来讲,则刚刚迈出艰难的第一步。科技没国界,创新无门槛,目前已经取得的原始创新成果,虽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成果,但在国内乃至全球也是独树一帜、填补空白的,这些也是竹农在生产实践中提出来的,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而且效果明显。由于竹林机械条件苛刻,情况特殊,除了技术难题外,市场小、利润少、周期较长、风险大也使得企业团队不愿意下大力气开发此类产品。有鉴于此,建议政府对竹林机器换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激励:一是激励创新开发人员,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发现人才,尊重人才,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政策扶持,资金资助经营主体机器换人,目前竹林机械一时难以进入国家层面的农机补贴范围之内,政府应对初具规模的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出台相应的补助政策,鼓励广大经营者机器换人,节本增效,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关注并加大对机械经营服务主体的支持,新装备、新技术的服务保障必须有新的经营业主来承担,由于此类产品与传统农业机械相比,量小、路远,维护保养等后续技术服务工作量大,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和资助从事林业机械装备服务的经营主体,实现需求与服务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湖州竹林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寻访竹林隐士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