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晚期患者优逝探讨
2019-02-12殷霞兵张金花
殷霞兵,张金花
(甘肃省中医院肿瘤血液病科所,甘肃 兰州 730050)
优逝[1-4],是一个合适的环境和适宜的时间内,即将离世之人对死亡不恐惧、不孤独,没有痛苦,没有遗憾,身体完整,在“放心走好”和“走好远行”的祝福声中告别世间。优逝,就是以护理、关怀代替治疗,简单来说就是让护士和其它的一些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合作,予以临终病人及家属有针对性的护理,帮助临终病人减轻精神、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痛苦,并对其尊严进行有效的维护,从而有助于改善其生存质量,让临终病人能够平静且安宁的度过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此外,还能予以临终病人的家属足够的精神支持,让家属能够以一种正确的心态面对现实。现代人不仅要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且高质量的死也渐受重视。
进入生命最后时期的患者,生理上发生一系列衰退性变化,生理活动的衰退,造成大脑所需要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影响大脑功能,心理活动也相应发生一系列变化。对临近死亡的患者来说,由于心理上对死认识的加深和对生的追求欲下降,他们会在人格上发生一些变化。
临终关怀的理念[2,5-8]就是全人、全程、全家的服务模式。所谓的“全人”,是我们医务人员或家属对病人的关怀,不应只局限于他的躯体的痛苦,还要关心他心理、精神、情绪上的情感;不应只关注患者病情治疗的效果亦或者是临床症状与体征控制的效果,还应关注其经济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患者有无经济困难;不应只为达到患者提出的缓解症状这一要求,还应满足患者的其它一些合理的要求。为此,我们需要对临终病人的一系列情况加以掌握、界定。
临终关怀的原则[2,4,9-11]是不将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作为主要目标,需要向患者提供精心、全面的照护,让患者的生命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并能对患者临终时的尊严进行有效的维护。若患者的临终状态无法逆转,治疗将失去意义。故,临床对于患者临终期间的处理和安排,成为是临终的“舒缓疗护”,也就是予以患者“舒服缓和”的治疗以及护理,让患者的相关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使患者能够处于一种较为舒适且安宁的状态之中。
对临终病人的全程服务模式[2,9-17]包括有四程:第一程,审慎地决定是否把病情告诉病人。及如何告知病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般有三种观点。其一是传统的隐瞒观点,也就是不将病情告诉患者。这种模式认为,医生是疾病治疗的决策者,不必病人参与,其中大多数病人并不想知道自己的病情,所以不告诉病人病情可使其免受心理冲击。在医学伦理学中也强调对病人的保密,特别是预后不良的诊断。我国至今大部分医生和病人家属赞同这一模式,即所谓的“保护性医疗措施”。其二是真情告知的观点,即将病情的全部有关信息告知病人。其理由是,病人有权知道病情,医生有责任告知病情,治疗应由病人来决定和选择。其三是选择告知的观点,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即因人而异选择性的告知病情。处于濒死期时,给予的抢救往往是象征性的,失去了实际意义。抢救不但占去了家属和病人诀别的时间,有时反而增加病人的痛苦。应建立良好的离别环境,对医护人员来说,在此刻抓紧时间让濒死者和家属相互告别,并抓紧办理好遗嘱等事项。第三程,认真实施临终护理操作。在对濒死患者进行护理时,需对其病情进行仔细的观察,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予以一些必要的护理,让患者的生命能够暂时延续下去,亦或者是让患者能够平稳死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密切观察病情。其次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第三要保证氧气吸入或液体通路的畅通。第四要尽力满足病人的要求。第五要做好必要的清洁护理。第六要慎重选择抢救措施。最后是宣告死亡。第四程,做好遗体安置。患者在死亡之后,其遗体要进行安置,而这一过程除了会涉及到医院、死者、家庭以及家属之外,还会涉及到民俗学、心理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临终关怀团队十分重视对死者遗体的安置工作,而这不仅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同时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医院中的护士通常是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而家属则和医师处于统一战线上,和医师共同为患者的治疗奔波,临终关怀时,家属要充当为患者服务的这一角色,并且,家属也被纳入了护士的服务对象当中。
临终关怀的产生与发展,使我们不得不为人类找到一条最适合人生最后旅程的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临终关怀内容,可以联想到,世界各国各地对临终者早就有着自己不同的关怀方式。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临终关怀是体现人类之爱、人类之情最强烈的表现。桑德斯博士[12]开辟了现代临终关怀的时代,从而使人们无论从对死亡的认识上,对社会要求的满足上,突破传统医疗模式的束缚上,对临终病人家属的重视上,都出现了极其新颖和令人瞩目的变化。除了临终关怀本身的特点,如对临终者人生最后一程的尊重与尽心尽责的陪伴,对家属沮丧前后周到体贴的关心帮助,我们还能从临终关怀这项工作中体味到许多东西:人类的爱,对待生死的态度,社会问题的反思等等。这些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