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诊断及其综合防控研究
2019-02-12唐科
唐 科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南华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德阳 618100)
0 引言
猪丹毒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以急性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作为主要特征,发病时间不限,人也可感染该病,可见猪丹毒有着严重的危害,这就会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在此种情况下,对猪丹毒的诊断及其综合防控展开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1 猪丹毒的病因
1.1 防范不到位
从性质上来看,猪丹毒属于二类传染病,作为一种重大动物疫病,其并非国家强制防疫,畜牧兽医部门并未采取强制注射猪丹毒疫苗的措施,农户在养殖过程中,也并未主动购买疫苗进行注射,导致猪丹毒防范不到位,猪群处于易感染状态,因而猪丹毒病得以引发。
1.2 养殖密度高
现代养殖业快速发展,并表现出集约化与规模化的特征,部分养殖户为了谋求巨大的经济利益,不断将饲养密度提升,甚至超出了应有的饲养密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病原体传播的几率,使得猪丹毒病的发生成为可能。
1.3 其他因素
近年来猪病预防难度也明显增大,混合感染、免疫抑制以及继发感染等是重要的发病原因,猪丹毒的暴发,与猪蓝耳病毒、霉菌毒素等都存在一定关系,此类病毒会导致猪群免疫力有所下降,进而无法抵抗猪丹毒病菌,导致疫病出现。
2 猪丹毒的诊断
2.1 急性型
若猪体温在42℃以上,耳、腹、腿内侧皮肤出现红斑,且有大小与形状之不同,通过手指进行按压,可以褪色,但松开手指后即复原,即可判断为急性型猪丹毒。
2.2 亚急性型
若猪的颈部、肩部、胸部、腹部等多个部位出现疹块,且略隆起于周围正常皮肤,存在明显界限,表现出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等,疹块色泽由苍白色变为鲜红色或者紫色,通过触摸发现硬于正常皮肤,并且猪出现口渴、便秘、体温高等症状,病程1~2周,则可判断为亚急性型猪丹毒。
2.3 慢性型
若猪的四肢关节存在浆液性纤维性关节炎,以腕关节为典型,或者发生疣状心内膜炎,表现为关节出现肿大变形的情况,表现为跛行、僵直,通过听诊,发现心脏存在杂音,心率不齐,呼吸困难,甚至出现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部分皮肤出现坏死脱落,耳壳或尾巴全部脱落,则可以判断为慢性型猪丹毒。
3 猪丹毒的治疗措施
3.1 西医治疗
在猪丹毒治疗过程中,西医主要采取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滴注的方式,后者效果要优于前者。在治疗过程中,以青霉素作为首选抗生素,首次用量较大,结合实际疗效来对药物进行调整,也可以配合使用氨苄西林和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等,采取混合肌注的方式,每日一次,连用三日。治疗及时的情况下,猪体温得以降低,一日内有恢复迹象。降温不可采用安乃近,否则无法达到理想的预后效果。
3.2 中医治疗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主要以清热凉血为原则,依照配方进行灌药治疗。结合不同处方控制好具体药材用量,煎水服用,一般连服两剂以上,即可见效。在处方一中,取蒲公英、地丁、连翘各30g,板蓝根、白芷、水牛角丝、紫草、玄参各20g,丹皮、苦参、生甘草以及川牛膝各15g,以水煎服。在处方二中,取大黄、银花各30g,栀子、丹皮、胆草各25g,大青叶50g,菊花20g,黄芩15g、黄连与甘草各10g等,以水煎服。在处方三中,取金银花、栀子、大黄、大力子、滑石各50g,连翘、射干、花粉各25g,甲珠、蝉蜕、赤芍各15g,来对猪丹毒进行治疗。按照处方配药,引子为紫花地丁,结合猪的体重来控制好实际用量,每日一剂,连服用三剂左右。
结合畜牧兽医工作经验可知,在猪丹毒治疗过程中,要保证治疗的及时性,并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4 猪丹毒的预防措施
4.1 计划免疫
在这一过程中,定期以猪丹毒弱毒菌苗、猪丹毒等开展免疫接种,采取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的方式,于仔猪60~75日龄时进行注射,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疫苗用量为5ml,21d后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效果可持续半年,于每年春秋季实施计划免疫。猪丹毒弱毒菌苗的注射用量为1ml,免疫效果可持续9个月,除此之外猪瘟、猪丹毒等疫苗的注射,也能够实现长达9个月的免疫。
4.2 紧急预防接种
一旦发现猪丹毒,必须要测量全群猪温度,对病猪进行隔离,采取可行的治疗措施,将病死猪深埋或者焚烧。同群中未发病的生猪,需采取药物预防措施,以青霉素为主,待疫情扑灭后,大规模消毒,将菌苗进行注射,以达到良好的防疫效果。对于慢性病猪,需通过淘汰来防范病菌传播,并减少经济损失。
4.3 其他预防措施
为有效预防猪丹毒,要控制好养殖密度,做好清洁与消毒工作,保证饲料给予的科学性和养分的均衡性,不可突然改变饲料等等,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猪丹毒的危害性较强,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对猪丹毒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明确其临床症状及病因,通过科学方法来诊断猪丹毒,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做好计划免疫以及预防接种等工作,科学预防猪丹毒,以确保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保障,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