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2019-02-12武晓红
武晓红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在中药注射剂药材提取、纯化及配制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其适应范围已囊括妇科、外科、内科、骨科及儿科等各个方面。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较,中药注射剂既保留了传统中药辨证施治的特点,又有效结合了注射剂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等优势[1]。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方剂为复方,所含药品种类繁多,致使其制备工艺较西药更为复杂,质量欠稳定。并且,部分注射剂还存在杂质较多、易沉淀等问题,在临床使用过程潜在危险因素较多[2-3]。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频发,例如“茵栀黄注射液事件”“双黄连注射液事件”,其安全性问题已成为业界及社会重点讨论话题。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常见类型及药品品种
在市面流通的中药注射剂中,几乎都出现过不良反应,部分药品甚至相当严重。在目前所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一般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心悸、皮疹等类型较为常见;严重报告主要涉及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包括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表现。
报告数量排名前五名的药品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清热剂、解表剂、祛痰剂,共占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的 97.0%。
2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2.1 成分复杂
中药饮片所包含成分包括生物碱、鞣质、木脂素、蛋白质、多肽及色素等,其中,蛋白质和鞣质属于制敏物质。另外,部分植物药中含有高致敏性的绿原酸,例如,金银花、鱼腥草及栀子等清热解毒中药注射剂。相关报道指出,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与其主要成分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密切相关,该成分具有较强抗菌、抗病毒活性,但也具有致敏作用,可诱发变态反应,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4-7]。在部分动物类药材中,例如水牛角、蝮蛇及羚羊角等,含有大分子化合物和异性蛋白质等具有抗原性物质,也是导致过敏反应的常见原因之一[8]。
2.2 组方特性及生产工艺差异
在我国现有的中药注射剂中,有50种以上属于复方制剂,部分组方所含中药高达数十种。由于中药组方化学成分复杂,配伍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的化合物和不溶性微粒,产生不良反应概率更高。在不同厂家生产过程中,由于水平及工艺差距,所制造的中药注射剂质量也有差距。在生产时,为进一步提高澄明度、稳定性及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会在组方基础上加入稳定剂、助溶剂、抗氧剂及局部疼痛减轻剂等,这些辅助成分的加入,也会成为导致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9-10]。
2.3 质量标准不一
在现行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中,多局限于对单一成分进行控制,部分中药注射剂甚至未被《中国药典》收载,仅仅停留在省市级标准内[11]。应增加对多种成分、致敏成分及有毒成分的控制,提高重要注射剂标准控制。
2.4 临床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排名前20位药品(占全年中药注射剂报告87.6%)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其总体报告涉及合并用药占43.4%,严重报告涉及合并用药占56.5%,以上数据提示单独或联合其他药品使用中药注射剂均可出现不良事件,合并用药可能加大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
2.5 其 他
由于中药注射剂本身不稳定,在转运、储存过程中,极易因温度、光照或理化反应等而形成不溶性微粒,诱发不良反应。另外,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适应证、禁忌证相对缺乏,极易出现无指征用药、盲目用药或溶媒不当等问题。最后,由于病人个体之间的差异,对过敏性体质患者而言,较易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后合并不良反应。研究指出,过敏体质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占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比例的 25%[12-13]。
3 中药注射剂安全使用
3.1 重视说明书及相关质量标准制定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等严格审批,细化质量标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严格参照说明书推荐剂量、给药速度、调配要求等进行操作,不可随意超说明书使用,例如,儿童滴速控制在20~40滴/min,成人40~60滴/min另外,若患者需要长时间使用中药注射剂,在疗程间应设置一定间隔时间[14]。
3.2 辨证用药、合理用药
虽然中药注射剂形式上已接近西药,但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循中医用药原则,辨证用药,禁止超主治功能用药。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家族史及用药史,存在过敏史者改用口服制剂等。若需要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应谨慎考虑间隔时间、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3 谨慎选择用药途径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首选口服中药制剂,其次为肌肉注射制剂,谨慎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应加强访视,若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停止使用,症状较重者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进行救治;联合使用其他药品的同时两部液体之间需要冲管。
3.4 其 他
对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或儿童等特殊人群,在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慎重,加强回访频率。另外,在进行注射前,应仔细检查药物包装、外观质量,若有破损、渗漏或沉淀等情况,应立即更换。在用药的前30 min内,变态反应出现的可能性极快,应严密观察,若有异常立即实施救治。
4 展望
中药注射剂的面世,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可更好丰富临床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但是,中药注射剂由于自身属性特殊,其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致使其社会评价及应用价值均有所限制。因此,应进一步纳入综合干预手段,充分考虑潜在风险,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