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早教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2019-02-12张耘
张 耘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04)
0 引言
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有效之道就是不断促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是强化中职与高职教育协同共进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就是中高职教育衔接,通过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以促进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1]。“衔接”是两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主要应用于分段式教育,比如五年制高职,它是分段为三年的中职和两年的高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评价考核等通过一定的对接方式有机联系起来,在职业教育方面上实现两个办学层次之间的有效衔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高技能层次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客观上需要中高职教育更加畅顺的衔接通道和模式,以满足大量中职学生向上发展提升。中高职衔接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大多数中高职学校所接受,它日渐成为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途径。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并完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2]。
1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现状
2012年在国家综合改革项目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试点以及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江苏省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基础上,江苏省率先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的启动工作。目前,各种不同的有效模式已经形成,诸如高职本科“4+0”、高职本科“3+2”、中职本科“3+4”、中高职“3+3”、中高职“3+2”等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从招生方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方面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为各类专业促进中高职“3+3”、中高职“3+2”教育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高职专业的有效衔接,对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学习意义重大[3]。近几年我校应用英语专业(国际早教方向),以下简称早教专业顺应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趋势,坚持以夯实质量为主线的内涵式发展步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调整结构的需求,强化产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继与徐州铜山中等专科学校、盐城滨海县中等专科学校、常州科技经贸学校、南通海安中等专科学校等相关专业合作开展了中高职衔接实践,目前招生已超300 余人。中高职衔接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实际运行过程看,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专业设置衔接有点儿困难、中高职各自为阵、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等。针对我校早教专业在中高职“3+3”教育衔接上的缺陷,通过跟踪毕业生的调查及中高职院校专家的访谈调研得出数据进行分析,优化设计了我校早教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中高职教育的成功衔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高职教育衔接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接轨模式,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职业教育体系,属于两个不同阶段或层次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技术人才的培养层次、目标、体系上摸索实践了较长时间,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可行的切实路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2.1 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职业素养的不同程度和层次以及对职业能力水平的要求上,其培养目标本身既具有一定连续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中等职业教育往往注重操作性、工具性与实用性,强调从生产实践中学习,积累经验,获取知识,提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格性、创造性与技术性比较注重,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系统科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善于处理专业领域的具体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中高职各自为政,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少应有的关联与协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区分度不高,都定位于技能型人才打造,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对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只有从知识性、教育性、技能性3 个层面上进行一贯制的布局,才能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有区别性的界限,真正形成特色专业。
2.2 中高职课程内容脱节或重复
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它是重要载体和手段。在中职教育课程设置上,高职教育设置课程应按照对口专业,做到内容有区分,课程有对应,专业有对口,由浅入深渗透知识与技能。中高职教育由于在办学模式上的独立封闭性,中职教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课程的设置上,较高职更侧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极少思量培养与高职教育衔接贯通所必备的技能等。而高职在课程设置上亦是如此,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导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重复性,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未能建立起来。中高职教育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自成一体,以致出现课程对接中的脱节或重复现象。没有实现中高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影响。
2.3 专业技能训练出现倒挂
由于政府的重视,中职学校近几年通过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建设,多数学校无论是校内实训设备、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基地,还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都具备了一定的雏形,为专业技能(实习)课的开设创造了条件。而高职院校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训练内容应比中职高一个层次,但由于多种原因,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教学设备或场所、“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所开设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导致在高职学习期间,中职毕业生无法真正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出现“倒挂”现象,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换一张文凭而已,无法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培养技能的高级性。
2.4 中高职文化素养存在脱节
正确处理好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在中职或者高职都尤为重要。毋庸置疑,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稳定提升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基础。从中职校的生源来谈,大多数招进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方面学生有些难以适应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诸如高数、英语等课程,成绩不合格率偏高,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受到挫败;另一方面学生系统掌握高职阶段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受到一定的影响,无法实现进入高职学习的初始目的。中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就业能力的缺失培养导致了中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出现脱节。
3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3.1 明晰培养目标 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适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目标方面,中职与高职不仅有相关性,还有差异性。实质上高职是中职在职业能力上的提升以及知识结构上的扩展。因此包括把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各自为政变为有机衔接,这是中高职衔接的根基[4]。内容涵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我们的做法是依托我校早教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紧密型行业企业为核心,轮动开展了区域内的早教专业现状调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3+3”中高职对口和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重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为培养与我国婴幼儿教育产业发展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喜爱婴幼儿,热爱早教事业,娴熟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相当的企业行业管理及科研能力,具备优良的职业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担当责任,服务于幼教中心、亲子园、早教机构等的教学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早教机构专业指导人员、早教课程销售、幼儿园教师、亲子园保育员、育婴师、儿童社会工作者等。并将学生的就业方向逐步扩展到托儿所、幼儿园、玩教具公司、妇幼保健院、中等职业学校、婴幼儿商业培训及出版机构等。学生的就业渠道得到不断拓宽,及时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的人才。
3.2 融通课程体系 重构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
课程层面的衔接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被认为是核心问题。根据我院早教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按照“打牢基础、夯实技能、重视实践、提升素质”的原则,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重新就中高职课程内容顶层设计,构建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课程融通体系,依据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按照行业生产特点和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完成从中职阶段生产实践中的学习到高职阶段中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转变,实现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组合,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五大模块。让所编制的课程同时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和技术技能的逻辑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吹、拉、弹、唱、画、舞、书、做”8 项技能,使人人具备入职的技能、素养和专长。同时,及时将行业中发展的前沿技术融入到课程中,深化时代发展与课程设置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
3.3 统筹课程规划 实现师资队伍共培共享
早期教育是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是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基石,学院通过常态化的“教师互派、定期研讨、常态沟通” 制度建立起中高职教师相互聘用兼职,将中职教师、高校教师一起融入到共同的教育研究环境之中,各尽职责,在高校教师的专业牵引下,定期共同商讨教学科研工作,应对处理中高职衔接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难点和重点,形成一个共同培植和发展的模式。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不断鼓励教师的继续教育,参加相关师资培训,除了在职培训外,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组织早教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开办的婴幼儿教师培训班,并获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证。学校为了及时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明文规定45 周岁以下教师必需每三年到合作企业,即早教机构或者幼儿园进行一定天数的实践教学,以便于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指导。同时通过聘请早期教育方面的专家或名师来校讲学,将最先进、最新鲜的行业资讯带到课堂当中,丰富教师的经验,重新优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提高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
3.4 校企深度融合 实现政校行园的多元立交
中高职衔接贯通教育应以区域市场为导向,行业企业需求对于中高职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影响。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稳固发展的根基,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纽带,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实现双赢局面,是校企合作的归宿。自我院早教专业开设以来,一直积极推进与早教机构、幼儿园或幼儿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已与地方知名的多家早教机构如:常州金宝贝早教中心、NYC 纽约国际俱乐部、常州新爱婴、常州亲亲袋鼠早教中心等以及翠竹幼儿园、广化幼儿园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便于我们第一时间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及时发现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之处,通过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搭建,开展早教专业不同阶段各种类型的实践实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享资源,创新合作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还有效改善和提升了中高职教育的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师资水平,为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5]。
4 结束语
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对接协调发展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亦是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实践证明,我院早教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当前中高职之间的发展限制,解决了现有中高职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未来还需要综合生源结构与分布特点,全力发挥资源和办学优势,全面统筹安排协调,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的衔接全程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