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举隅
2019-02-12吴秋玲
李 鑫,吴秋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金匮要略》中也有记载,是治疗中焦疾病的代表方剂之一,亦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之一,主治中虚寒热错杂之痞证,临床主治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呕吐,肠鸣下利,食欲不振,舌质偏红,苔薄腻,脉濡或数,应用甚为广泛。本方能较快解除心下痞的症状,故名半夏泻心汤[1]。笔者有幸跟随吴秋玲教授临床实践学习,吴教授在临床中善用古方而又不拘泥于古方,对古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常结合经验加减变化,谨守病机,注重病证结合,在诊疗过程中对药物剂量的把握十分谨慎。笔者跟师期间受益匪浅,特举导师临床中运用半夏泻心汤的病例,以窥其学术。
1 病案举例
案例一:田某,男,66岁。2018年8月31日初诊,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1月余。患者胃脘部胀满,时有恶心、嘈杂感,无反酸、烧心和呕吐,患者就诊前多次求医,服用多种和胃消痞的中药与西药(未详述),效果均不明显,患者痛苦且情绪低落,遂来我科就诊。现症:胃脘部胀满不适伴嘈杂恶心,食凉加重,下腹部时有寒冷感,偶有口渴口干,伴有胸部憋胀,心烦易怒,纳可,眠一般,便秘,粪便为羊粪状,小便可,舌青紫,苔黄腻,脉弦。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辨证为气滞血瘀,寒热错杂。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调和寒热。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姜半夏 8 g,干姜 6 g,黄连 6 g,黄芩 10 g,党参 15 g,柴胡 10 g,白芍 15 g,枳实 15 g,当归10 g,麦冬 10 g,生地 15 g,郁金 15 g,桔梗 3 g,川芎 8 g,焦六神曲 15 g,牛膝 15 g,炒栀子 10 g,淡豆豉15 g,甘草10 g,大枣 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9月6日二诊:服药后症状大减,胀满、恶心明显减轻,饮食、睡眠、情绪均好转,仍有怕冷,偶有嗳气,大便仍为羊粪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上方去川芎、焦六神曲、炒栀子,加黄柏10 g,陈皮 10 g,佛手 12 g,茯苓 15 g,白术 15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9月13日三诊:患者自诉无不适,寒冷感已不明显,诸症好转,舌略红,苔黄腻,脉弦。守二诊方,继服7剂。
2018年9月20日四诊:诸症好转,无不适,大喜。嘱患者平素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节律,不适随诊。
按语:此患者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调,痞塞于中,故出现胃脘部胀满、嘈杂恶心;气机郁滞,久郁化火,易伤阴,故见口干口渴,胸部憋胀,心烦易怒;上热下寒,阳气集聚于上,下焦失于温煦,故见食冷胃脘部不适加重,下腹有寒冷感,粪便成羊粪状;舌青紫为久病血瘀所致;苔黄腻由脾胃运化失司,浊气聚于中焦,阳气聚集于上,郁而化热所致。
故治以疏肝健脾和胃,调和寒热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姜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合用,辛开苦降,恢复脾胃升降之司,平调寒热;党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补虚和中,顾护胃气,兼生津液;患者烦躁易怒,故加柴胡、川芎、郁金、炒栀子、淡豆豉以疏肝理气除烦;患者有血瘀之象,故加白芍、当归、牛膝以活血化瘀;患者久郁化火伤阴,口干,故加麦冬、生地以养阴生津;患者胃脘部胀满,故加枳实,取其消痞散结之效。二诊诸症大减,仍有嗳气,舌苔黄腻,热象明显,故加黄柏以清热泻火,加陈皮、佛手以疏肝行气,加白术、茯苓以祛湿健脾,调护脾胃。全方总体体现出寒热平调之意,合以疏肝、化瘀、健运之法治之。
案例二:陈某,女,47岁。2018年11月2日初诊,主诉:恶心呕吐3天。患者自诉3天前因家事烦躁后出现恶心干呕,胃脘不适,遂来我科就诊。患者来时面黄,精神欠佳,纳一般,食凉即胃脘不适,腹痛腹泻,平时易烦躁上火,十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冰凉,手脚心出汗时冰冷加重,未诊治。现症状加重,大便不调,时干时稀,小便正常,眠可。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中医诊断:呕吐;辨证为肝气犯胃,肝脾不调,寒热错杂证。治宜:疏肝降逆,健脾和胃,扶阳透邪。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姜半夏 8 g,黄芩 10 g,黄连 5 g,党参15 g,干姜 6 g,柴胡 10 g,白芍 12 g,枳实 10 g,合欢花12 g,焦六神曲15 g,炒莱菔子12 g,浮小麦20 g,甘草 10 g,大枣 10 g。7剂,水煎服,每日 1剂,早晚分服。
2018年11月9日二诊:患者就诊时面色大有好转,自诉服药后恶心呕吐、烦躁减轻,大便好转,偶有食多胃脘不适,仍有手足凉,手心微有汗出,眠可,舌红苔黄薄腻,脉弦。上方去合欢花,黄连减为3 g,加桂枝6 g,茯苓15 g,继服7剂。
2018年11月22日三诊:患者因家事上周未来,此次就诊自诉诸症好转,手足凉、手心汗出减轻,纳眠可,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上方易桂枝8 g,加炒白术15 g,继服7剂。
2018年12月3日四诊:手脚凉进一步改善,守方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此患者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导致恶心呕吐,胃脘不适;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郁而化火,故患者易烦躁上火;肝气犯胃,脾胃功能减弱,故见纳差;食后脾气益困,进食不能及时运化,阻碍气机运行,不通则痛,故见腹胀腹痛;脾虚水湿不运,故见腹泻;肝脾不调故见大便时干时稀;患者手脚冰凉未及时诊治,久病体虚,损及阳气,阳虚不能温煦肌肤,故见手脚冰凉;损及气分,气不摄津,故多见汗出;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此为肝郁化火,脾虚湿盛所致;脉象也为肝郁之象。故以疏肝降逆、健脾和胃为主,兼以扶阳祛邪,方予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
一诊中患者主要以恶心呕吐为急症,故先以半夏泻心汤为主,疏利气机,疏肝理气,取其辛开苦降,恢复脾胃升降之司,解决急症表现;另加四逆散以透邪解郁,调理气机之升降,缓解其手脚冰凉之象;加炒莱菔子、焦六神曲以和胃,增其食欲;加浮小麦以敛汗。
二诊时恶心呕吐烦躁症状均有好转,仍有食后胃脘不适,故治疗重点转为手脚冰凉,同时继以疏肝健脾。因患者食凉后胃脘不适,故黄连减量;加桂枝以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助其血行以解决手脚冰凉;加茯苓渗湿健脾以顾护脾胃。
三诊时胃脘不适症状也有好转,故主以温阳祛邪,兼以健脾和胃。加白术以健脾,顾护脾胃功能,桂枝加量以增助阳之效,以求进一步改善症状。
四诊时患者情况已大有好转,可继服上方,以固其效。
此案例从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入手,先调其肝脾,待其急症好转,治疗重点转为助阳祛邪,以解决其手脚冰凉之症,全方变通自如,病证结合,谨慎把握药物剂量,效如桴鼓。
2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与应用
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文阐述了小柴胡证误下之后的不同转归,所用方也不同。因患者脾胃受损,外邪侵袭入里,使邪气瘀滞,导致寒热错杂,中焦气机阻滞不通,脾胃升降失常,阻塞气机,而致心下痞[2]。
另《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亦有记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表示半夏泻心汤既可治疗“心下满而不痛”,还可以治疗以呕吐、下利、肠鸣等为辨证要点的疾病[3]。由于胃气不降而导致呕吐、嗳气等,脾气不升而导致下利、肠鸣、腹泻,都可以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来和中降逆消痞以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喜饮料、饮酒等,湿热之邪内生;加之恣食生冷,穿衣不暖,易损阳气,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这种不良生活习惯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变生诸症。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组成。方中半夏味辛性平,能行能散,该方证由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常导致痞满,主要取半夏苦辛温燥,辛开散结,苦降止呕,消痞散结,和胃降逆之效;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泻热开痞,清肃燥湿以和阳;干姜味辛性温,温中散寒,助半夏行气温胃消痞以和阴;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益气,补虚和中,顾护胃气,兼生津液,既可防止黄连、黄芩之苦寒伤阳,又可防止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以达辛开苦降,泻不伤正,补不滞中的目的;炙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中辛味药之半夏、干姜,苦味药之黄连、黄芩,甘味药之人参、甘草、大枣,古人称之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5]。方后所注,去滓再煎者,为其特殊之处。大凡和解之方剂,均需浓缩药液,意在使药物性味相合,利于调和。本证为心下痞满虚实夹杂,去滓再煎浓缩药液可以提高药物浓度,又可避免大量服药而加重痞满[6]。诸药相配,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合用以复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共奏调和寒热、泻心消痞、补中扶正之功。
对于半夏泻心汤历代医家都有探讨,可由误下、脾胃不和、饮食不节等病因所致,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职,阻滞气机,这是历代医家对此证病机认识的共同之处[7-8]。导师认为,脾胃虚弱,外邪易于侵袭,气机升降失司,气机失调而至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因此出现胸中痞满、呕吐、下利等症,用半夏泻心汤可调节脾胃升降失常,调和虚实,使气机畅通,诸症悉除。临床上运用此方时,须注重补泻兼施,调和肝脾,顾护脾胃以增强正气,准确把握寒热转化,谨守病机,抓住主症,照顾兼症,灵活化裁,可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