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尔康市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9-02-12李启英
李启英
(四川省马尔康市农业畜牧局,四川 马尔康 624013)
1 马尔康市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及现状
马尔康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横断山脉,川西北高原南端 ,位于四川省西部巴郎山、鹧鸪山西麓、阿坝州中部,101°17′E~102°41′E,31°35′N~32°24′N,总面积6633km2。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海拔在2180~5301m之间,由于受东南、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冷空气双重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具有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春季多大风等高原型山地季风气候特征。年均气温8.6℃,年均日照2000h以上,年有效积温2224℃,年均降水量760.9mm,雨量集中在5~10月(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89%),冬季寒冷干燥;无霜期为156d,属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与高山峡谷立体气候,具有“冬干夏湿、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全县有褐土、壤土、沙壤土三大类,农业土壤呈垂直分布,表层结构良好,心底有粘化层,土质为棕壤土。土壤质地良好,有机质含量为1.23%,速效磷14mg/L,pH值7~7.5,普遍氮少磷缺,有机质不足。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中药材资源丰富独特,是四川省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空气质量达到全国Ⅰ级标准。全市辖14个乡镇,105个行政村, 总人口5.6万。全市农耕地4507hm2。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洋芋等;主要经济林木有苹果、花椒、核桃、梨等。水草丰茂的高山草场占全市总面积的15.8%,是适宜畜牧业生产的天然牧场。近年来,农牧业加快发展,蔬菜、中藏药、青稞种植和牦牛、中蜂、生猪养殖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阿坝中蜂顺利建成国家级保种场,阿坝蜜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 当前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的困难
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2.1 农业和农村投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总量不足,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加之农民手中余钱不多,用于投资的能力有限,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阻碍了结构调整的步伐。
2.2 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体系竞争加强
在告别短缺经济之后,马尔康市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而且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加上有时发生地方政府随意性的指挥,使农业生产在一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中,客观上造成了波动状态的供过于求的局面。现在的情形,似乎是什么都不会短缺;如果有短缺,2~3年的工夫就又过剩了,即所谓“特色不特”了。加之农产品出境运输成本较高,保鲜、贮藏及加工手段落后,竞争力不强,难以外销,限制了农民增收。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缺乏
马尔康市农业企业和农民专合社近年虽发展较快,但生产、加工能力薄弱,技术水平差,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基本都属于一些粗加工,附加值很小。组织化程度较低,为农民提供的服务在产前、产中居多,而在加工、销售环节则比较缺乏,多以自产自销为主,风险极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科技含量、档次和附加值低,大多是粗加工,如酒、豆油等。
3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国家大力投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马尔康市可以利用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机会,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通过发展和输出特色农畜产品和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进行农业资源置换,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刺激马尔康市农业转变增长方式;可以推动农业市场的发育,逐步培育起多渠道、多形式、多主体的流通体制,加快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3.1 推进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近几年,马尔康市发展蔬菜、食用菌等产业,业主租赁发展,产业集中度提高、品质优化,产品附加值提高,带动全市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快速发展。立足特色、扩大发展优势,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有序”的原则,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有效的流转机制和形式,加快市场化流转步伐。强化土地流转后的合同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注意土地流转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与推进规模经营相结合,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农业,使土地逐步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种地能手转移,改变马尔康市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的局面。
3.2 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发挥区域优势
马尔康市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建立中药材基地和优质水果、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特别要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马尔康市有良好的草原资源,当前应下大力气搞好急需的改良草场和改变落后的养殖方式,全面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据产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原则,进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大力改良品种,提高质量。要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畜牧业内部需要发展特色优势畜产品,推动生态型畜牧业的进步。
3.3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马尔康市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以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全面实行标准化建设,打响品牌,做大品牌。要充分利用好已认定的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优势,要在全市范围内下决心规范生产技术,运用标准化手段,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从管理上继续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完善现有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和控制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保护名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建设,建立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使马尔康市农产品尽快适应“打出去”的需要,尽量避免非贸易壁垒障碍带来的损失。
3.4 推行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机制
要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直接扶持,来带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企业和基地、农户的有效联结,强化企业对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要继续根据“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加强对引进龙头企业的扶持。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引导。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规范管理,吸收基地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好指导和服务。与此同时,鼓励农民运销大户、中介服务组织、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基地,搞加工,办市场,抓促销,发展“订单农业”。
3.5 加快科技改革,提高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
要着力抓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努力提高农产品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应用水平。农产品基地建设要与相应的种子种苗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示范相配套。特别是对特色农作物中的青稞、马铃薯等良种的繁育、引进、示范、推广要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努力提高适应本地区特色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能力,在优势品种方面加速智力引进、运用组织培养、脱毒、快繁、DNA导入等生物高新技术,使之真正成为高原特色种子种苗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示范、辐射和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加强对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要结合实施“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重点提高规模化基地种养大户的科技素质,培养一批骨干农民。
3.6 加大特色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
创新农业投融资体制,要重视政府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导向作用,加快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个人为主体、社会化投资和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按照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不同要求,重点加强以农田排灌、大棚等基础设施以及无公害技术配套为主的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在产品包装、加工、储藏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行“信息入乡入户工程”,将一定规模的基地纳入信息化建设的范围,为农产品基地建设创造良好基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