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
2019-02-12天津市宁河区北淮淀卫生院301500闫晶
天津市宁河区北淮淀卫生院(301500)闫晶
脑部血管组织发生循环障碍是诱发脑梗塞的一个主要原因,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危急,以失语或是偏瘫为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且多发生在老年群体当中,并且脑梗塞的发生易于引发各种并发症状,所以该病又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1]。为帮助脑梗塞偏瘫患者尽快恢复其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本文对康复训练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展开探析。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自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74例脑梗塞偏瘫患者作为实验观察对象,按计算机表法分成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37例。研究组中男、女患者组成之比是20∶17,年龄从45岁~76岁不等,均值年龄(60.2±5.1)岁,病程自6个月~3年,均值病程(1.6±0.2)年。对照组中男、女患者组成比是19∶18,年龄从46岁~78岁不等,均值年龄(61.1±5.2)岁,病程自8个月~4年,均值病程(2.1±0.3)年。将两组患者各项数据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做对比,得到无统计意义的结果(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护理方法是常规干预法,包括日常病房输液护理、环境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研究组采用的护理方法则是康复训练护理方法:(1)早期护理。当收治患者入院之后,先综合观察其生命体征;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保持正确、舒适体位,并不定时的转换体位,以防肢体受压而产生压疮;在确定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指导其尽早做早期康复训练,对其血液循环状态加以改善,从而避免瘫痪部位肌肉发生深度萎缩。(2)功能训练。①患者入院后1周,逐渐指导患者进行基础的坐位训练,早期锻炼时坐姿先是小幅度的,或保持在一个小范围内,在不断增高训练强度后,再结合患者自觉身体承受能力,逐渐挺直腰身;②在患者完成坐位的平衡训练之后,除了适当提高训练强度外,还要过渡到站姿的训练,护理人员指导并鼓励患者由被动站立逐渐的变成自主站立,并不断控制站立的稳定性、平衡性;③接受站立训练之后,下一步便是行走训练,保持一个良好的训练节奏,结合患者自身身体情况把握训练强度与时间。各阶段训练过程当中均要注意询问患者是否有觉肢体肿胀、疼痛等不良反应,若天气较冷,还要做好保暖措施,保证康复训练效果。(3)日常训练。帮助患者拓展到日常生活的康复训练,包括基本的日常行为:穿衣服、吃饭、上下楼梯等,全程都要注意予以患者及时的鼓励,增强其治疗信心;提倡患者家属也积极的参与到护理计划当中来,经家属督促、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保证患者的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判定依据:①治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介于90%~100%,并无残疾;②显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介于45%~89%,残疾为轻度;③有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介于18%~44%,存在残疾;④无效:较之于护理前功能缺损评分无改善[2]。
1.4 统计检验 对本次研究中所得有关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数据,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相应的以例(n)、率(%)的模式阐述。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19.0,P<0.05认定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果
护理结束后,研究组功能恢复有效率94.6%(35/37)明显更高于对照组的73.0%(27/37)(P<0.05),检验值有确切的统计意义。
3 讨论
脑梗塞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的,而且治疗难度通常较大,在众多由脑梗塞引发的并发症当中,肢体功能障碍、发音障碍等均会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程度各异的影响。其中属肢体功能障碍是最直接危害到患者正常生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状,因此,对脑梗塞患者积极开展早期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意义重大。本文实验结果便表明:研究组功能恢复有效率94.6%明显更高于对照组的73.0%(P<0.05),检验值有确切的统计意义。那么通过对患者展开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指导,逐渐进行坐位、站立和行走的功能锻炼,依据患者病情康复情况和自身运动承受能力不断的加大训练难度,最后再拓展到日常行为的锻炼上,使患者不断重新掌握各项生活技能能力。由此来看: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的效果显著,可充分改善其偏瘫症状、促进肢体功能的良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