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9-02-12天津瑞京医院300074鲁传梅
天津瑞京医院(300074)鲁传梅
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白内障的患者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相关的研究显示,我国盲人中由于白内障致盲的占据总数一半以上;白内障属于高发生率病症,手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患者是主要的临床应用方式。传统摘除术具有应用局限性,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散光及角膜切口大,因此,该种治疗方式十分不利于患者术后的视力水平恢复,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必须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本文治疗白内障患者应用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以此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对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硬核性白内障100例患者,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为收治期间,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标记组别: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50例患者有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53~73岁,平均(63.33±5.11)岁;病程3~10年,平均(6.11±2.11)年;单眼发病患者31例、双眼发病患者19例。研究组:50例患者有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52~75岁,平均(63.26±5.07)岁;病程2~11年,平均(6.23±2.09)年;单眼发病患者32例、双眼发病患者18例。纳入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眼科诊疗常规》中相关的白内障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的视力水平在0.6之下,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会造成影响。排除标准:患者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严重的精神疾病和血液病症。组间基线资料数据对比,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前予以滴美多丽散瞳,依据患者的实际患病状况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结膜瓣下和角膜缘后2mm处行巩膜隧道平行切口,切口长度3.0mm,连续环形撕囊,于透明角膜缘2点位处做辅助切口,水分离和水分层,超声乳化碎核并吸除,设置参数数值为:60%的能量、28 ml/min的流量、400mmHg的负压、4%~12%的实际平均能量、25ms的爆破宽度,虹膜平面乳化晶状体核的乳化时间控制在0.1~0.8min之间,I/A吸除晶体皮质[1]。人工晶体植入。
研究组:患者手术之前对其瞳孔进行充分扩张,应用球后麻醉或者球周麻醉,角膜缘后1 mm处于11点半方位上做巩膜隧道术口的反眉弓形(长度为3mm),经巩膜隧道穿刺,使得隧道内口向两侧进行扩张;方位的3点位方向予以角膜缘辅助切口,在前房内部注入黏弹剂,之后,借助撕囊针予以环形撕囊(长度6mm),水分核之后旋转晶状体核至前房;三等分晶状核,将隧道取出并应用林格液灌注,抽吸晶状体核皮质,在前房注入黏弹剂,予以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吸出黏弹剂,对眼部进行包扎处理[2][3]。
1.3 观察项目 经系统分析组间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达标率、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治疗显效率+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患者的白内障症状彻底消失且患者视力水平恢复正常范围。有效:患者的白内障症状有所减轻且患者视力水平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白内障症状未改善。并发症的涉及项目:虹膜损伤、角膜水肿。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率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P<0.05则有差异性。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达标率结果数据指标 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00%)、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达标率(98.00%)均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达标率分别为:80.00%、82.00%),P<0.05,差异性显著。
2.2 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数据指标 研究组的手术操作时间(55.66±6.66)min、并发症发生率(4.00%)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9.99±5.66)min、20.00%],P<0.05,差异性显著。
3 讨论
白内障属于临床高发病症,不及时治疗会致盲和导致患者出现视力残疾;多种因素均会引发出现白内障,如:免疫因素、退变、遗传因素等,上述因素也是造成晶状体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年龄在40岁之上的群体是发生白内障的主要年龄阶段群体,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呈现出正相关的发病关系,患者在患有白内障之后会降低其视力水平,并降低其生活质量[4][5]。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具有的优势性在于:并发症少且组织创伤较小、治疗时间短,但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往往需要术中产生大量的超声乳化碎核能量,极易对眼球内组织造成损伤,并且会随着能量的增多而并发症发生率逐渐上升,因此,该种手术治疗方式并不能获得相对理想的治疗效果,会对患者的视力恢复造成不良影响。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属于相对新型的治疗方式,主要采用碎核镊挤压碎晶状体核之后应用机械刀进行对切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将晶状体的转动幅度有效减少[6][7];手术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水分离,并将一定量的黏弹剂进行注入,并且,该种手术治疗方式对主刀医生的要求较低,且不涉及特殊的手术设备,操作步骤具有简单性,创伤性和并发症也相对较少,将手术切口也大大缩小了,能够有效弥补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手术禁忌证,在最大程度上恢复了患者的视力水平[8]。
结合数据: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00%)、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达标率(98.00%)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手术操作时间(55.66±6.66)min、并发症发生率(4.00%)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性显著;由此可见,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水平,且该种治疗方式创伤性小、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