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支撑实现蔬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记改革开放40年衡阳市蔬菜产业发展之路
2019-02-12旷碧峰
旷碧峰
(湖南省衡阳市蔬菜研究所,湖南 衡阳421000)
改革开放40 年间,衡阳市的蔬菜产业实现了大跨越发展,逐步成为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衡阳市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中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衡阳市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 ℃左右,年均降水量约1 352 mm,又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生产、育种场所。
衡阳市蔬菜产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衡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把“菜蓝子”工程作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民生实事来抓,蔬菜产业不断求变求新,实现了土地流转制,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建立了蔬菜生产基地,创办了家庭农场,创立了休闲农业,同时加强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筛选、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推进新技术新设施应用等一系列举措,使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成倍增加、产量大幅提高、品种日益丰富、品质不断提升、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蔬菜自给率逐年提升,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蔬菜市场供应保持稳定状态。目前衡阳市蔬菜产业已成为湘中部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1 衡阳市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成效
1.1 蔬菜种植品种多样化、特色化
40 年来,衡阳市自主拥有通过国家、省级或市级审(认)定的蔬菜新品种150 多个,其中可抗2~3 种病害的新品种有40 多个,引进筛选后推广应用的有50 多个,如一串铃嫩南瓜系列、早冠丝瓜系列、苦瓜系列等“三瓜”新品种(“三瓜”系列新品种被湖南省农业部门列为重点推广的蔬菜新品种),还有红茄系列、冬瓜系列、丰源辣椒系列等新品种。目前衡阳市蔬菜生产的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据统计,2018 年衡阳市蔬菜相关部门共引进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实用性广的蔬菜新品种300 多个,栽培品种达53 类1600 多个,主要包括茄果类、瓜果类、绿叶菜类、白菜类、葱蒜类、水生蔬菜、食用菌类和特种蔬菜等。
1.2 蔬菜种植基地化、组织化
40年来,全市共建立和创办蔬菜基地、蔬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共377家,其中珠晖区38家、雁峰区19家、蒸湘区21家、石鼓区38家、南岳区16家、衡南县32家、衡阳县31家、衡山县33家、衡东县41家、祁东县55家、耒阳市31 家、常宁市22 家。目前全市蔬菜基地、蔬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生产面积为2.1 万hm2,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22%;设施农业生产面积1.57万hm2,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7.6%。
全市共建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59家,其中珠晖区6家、石鼓区4家、蒸湘区4家、南岳区4家、衡南县6家、衡阳县8家、衡山县6家、衡东县4家、祁东县8家、耒阳市5家、常宁市4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的工厂化栽培面积为3.8万hm2,占全市食用菌生产总面积的52.3%。
1.3 蔬菜种植区域化、集约化
目前,衡阳市蔬菜种植已形成了区域化,城镇市场蔬菜由城郊的蔬菜基地供应,祁东、耒阳、衡阳、衡山等县(市)以生产高山反季节蔬菜为主,祁东、耒阳、衡东、雁峰等县(市、区)生产的蔬菜主要销往港澳市场和满足出口加工市场。2017年,衡阳市形成了“八大”特色蔬菜基地,分别是衡南县1 333.4 hm2西(甜)瓜基地、衡阳县666.7 hm2西甜瓜基地、衡山县666.7 hm2早白薯基地、衡东县1 333.4 hm2黄贡椒基地、祁东县1.1 万hm2黄花菜基地和0.33 万hm2香芋基地、常宁市0.2 万hm2无渣生姜基地、耒阳市1 333.4 hm2大白菜基地、中心城区10 万m2食用菌基地,这些各具特色的蔬菜基地形成了蔬菜生产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成为各地优势特色品牌和经济增长点。
1.4 蔬菜产品标准化、安全化
40 年来,衡阳市有关部门严抓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提高农业“三率”,做好质量安全、植物检疫及绿色防控等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农业生产大环境。蔬菜生产要求产地的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质量因子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或认证要求,蔬菜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农艺措施和农业投入品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蔬菜上市流通前严格进行检测或不定期进行抽样检测,蔬菜采后使用的包装物、初级加工措施、贮藏和运输条件符合有关标准,同时建立了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建立健全了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的有关法规条例和标准体系,推广蔬菜“三品一标”(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和蔬菜地理标志)认证,为蔬菜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截至2017 年,全市被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2.54 万hm2、无公害农产品153 个、产量33 万t,绿色食品14个、产量9.36万t,有机农产品3个、产量0.35万t;检测蔬菜124 517次,合格率98.36%,其中蔬菜基地合格率98.73%、批发市场合格率98.21%、农贸市场合格率98.64%、超市合格率98.64%;年均不合格批次为316次,不合格蔬菜全部销毁,严禁上市。
1.5 蔬菜市场便民化、规范化
目前,衡阳市共有以蔬菜为主的产地批发市场27个、销地批发市场25个,其中大型蔬菜批发市场13个、城镇农贸市场267个,共有摊位2.1万个,蔬菜冷藏保鲜库可存量1.1万t。
1.6 蔬菜栽培设施化、规模化
衡阳市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13.1万hm2,比1979年的2万hm2增长了近5.6倍。特别是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增加迅速,截至2017年底,全市大中小棚设施面积达0.53万hm2,遮阳网覆盖面积0.27万hm2。
2 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衡阳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依靠科技、追求创新,是衡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内生动力。衡阳市蔬菜研究所是以科技服务产业的主力军,自1979年成立至今,有40多个自主选育的蔬菜新品种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登记,承担了国家、省、市级课题39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420余篇,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80多项,目前衡阳市蔬菜研究所是国家农业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良繁基地”、国家科技部“南方优质种苗快繁技术中心衡阳快繁基地”、国家农业部“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衡阳综合试验站”及国家农业部“湖南衡阳市蔬菜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是湖南省人民政府、衡阳市人民政府授牌的“衡阳市蔬菜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是衡阳市蔬菜改良工程技术中心,是衡阳市人民政府授牌的“影响衡阳市民生活100 品牌”单位,为衡阳市蔬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的科技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设施栽培技术的创新
采用优良品种和设施配套栽培技术是蔬菜作物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前提。近年来,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创新完成了多项栽培技术。(1)大棚蔬菜春提早栽培技术。该技术利用大棚设施,将茄果类和瓜果类等春夏喜温蔬菜提早播种育苗、提早定植,实现提早上市。技术要点:选用耐低温弱光、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的蔬菜品种;茄果类蔬菜10月前后播种,11月营养钵假植,翌年2月中旬定植于大棚;瓜类蔬菜1月中旬播种,2月下旬定植,苗期和生长前期多层覆盖,花期注意保花保果,4 月中旬采摘上市。(2)瓜果类蔬菜秋延后栽培技术。该技术将茄果类、瓜类蔬菜延后至7~8 月播种,定植于大棚,待同类本地露地蔬菜结束后再采收上市。技术要点:选用耐热耐寒、品质好、抗性强的蔬菜品种;茄果类蔬菜于7 月10 日前后播种于穴盘,8 月中下旬定植,10 月中旬至春节前可供应市场;瓜类蔬菜7 月下旬或8 月上旬播种,9 月下旬~11 月下旬采收供应市场。(3)蔬菜“两减一增”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培育和选用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蔬菜品种,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选用高效生物菌肥和生物源农药,采用有色粘板、性诱捕器、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防虫技术。技术目标:减少肥料用量10%,减少农药用量30%。(4)蔬菜“四避”栽培技术。用农膜覆盖棚顶避雨,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实现保肥降湿、减少病害发生、提高蔬菜品质的效果;覆盖遮阳网避晒,降低气温和土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覆盖防虫网避虫,构建人工隔离屏障,防止虫害蔓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覆盖地膜、除草布避草,防止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另外还有苦瓜套种辣椒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和丝瓜套种南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栽培模式的创新。
2.2 制定蔬菜栽培技术规程,示范推广质量标准
蔬菜标准化生产是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强力推手,对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蔬菜产业经济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蔬菜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强蔬菜产品安全监管、保障食用安全的重要抓手。标准化生产是蔬菜生产由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提高蔬菜质量已成为有效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制定生产标准需以食用安全和市场需求为目标。通过实施蔬菜生产标准,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普及推广新品种,在促进传统优势升级的同时,使生产结构向优质高效品种调整,为提高蔬菜效益奠定基础。
2001-2017 年,衡阳市蔬菜研究所承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湖南省地方标准、湖南省农业技术规程的27项相关项目的制定(修订)工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3.4万hm2。大白菜、辣椒、番茄、南瓜、黄花菜、香芋、多子芋、甘蓝等蔬菜作物是湖南省重要的大宗蔬菜种类和特色蔬菜种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及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和更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相关标准仍有空缺。衡阳市蔬菜研究所深入各生产基地及市场,广泛收集和总结大白菜、辣椒、南瓜、甘蓝、黄花菜、多子芋等蔬菜作物的栽培技术资料,规范了其栽培过程中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并整理形成了各项技术指标,对全市蔬菜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3 蔬菜育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国科发计(2008)762 号]“优质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和国家农业部[农计函(2013)79 号]“湖南省衡阳市蔬菜优质种苗基地建设”两个重点项目,建有智能温室大棚3座和钢架大棚60多座,共计22 869 m2,并在衡阳市各县(市、区)共建立了12个育苗基地,开展优质种苗快繁技术研究与推广,对不同育苗基质配方、不同育苗容器进行了筛选,对不同昼夜温度和育苗方式对茄果类幼苗生长和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一套完整且便于操作的茄果类优质育苗技术和茄果类优质快速育苗技术规程,苗期比传统的大棚育苗方式缩短30 d 以上,可增产10%~15%。目前衡阳市育苗企业应用上述育苗技术每年可生产蔬菜幼苗2 000 万~3 000 万株,每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0 万~13.3 万hm2。规模化的优质种苗快繁技术在湖南省尚属首创,该技术分别通过了国家级、省级的现场验收评审与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就优质种苗快繁技术召开了省、市蔬菜育苗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推进了该技术在湖南及南方地区的大面积应用。
2.4 特色蔬菜的发掘利用研究与示范推广
衡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拥有蔬菜品种资源1 000多份,其中具有衡阳特色的蔬菜品种资源和野生资源超过100多份。特色蔬菜品种有黄花菜、香芋、脚板薯、无渣生姜和黄贡椒等,这些特色蔬菜不仅耐贮藏运输,供应期长,而且已成为重要的外向型蔬菜品种。40年来,衡阳市蔬菜研究所不断开展特色蔬菜的发掘和利用研究,进行地方品种的收集、整理、鉴定和提纯复壮,并改进其栽培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特色蔬菜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湖南及周边地区特色蔬菜的产量和品质。(1)黄花菜: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开展了黄花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采后保鲜技术的集成研究,修订了黄花菜湖南省地方标准,制订了黄花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鲜食黄花菜的采摘与保鲜技术,并在祁东县石亭子镇6.7 hm2黄花菜核心示范基地推广应用,黄花菜田间表现为植株生长旺盛、整齐一致、花蕾饱满。目前该技术已辐射推广333.3 hm2。祁东县黄花菜种植面积达1.1万hm2,总产量达4万t,总产值约12亿元,鲜食黄花菜的采摘与保鲜技术推广应用后,产品已远销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各大城市,鲜食黄花菜销量2.6 万t 左右,商品损耗率低于10%,贮藏温度-2~0 ℃条件下保鲜期可达7 d。2015 年8 月祁东县黄花菜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香芋:香芋便于贮藏运输和加工,市场供应期长,是湖南地区重要的特色渡淡蔬菜和外向型蔬菜种类之一,也是实现蔬菜周年均衡生产和均衡供应的重要蔬菜种类。衡阳市蔬菜研究所开展了香芋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和提纯复壮工作,筛选出槟榔芋、荔浦芋和蕉芋等3 个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祁东县香芋(槟榔芋)种植面积0.33万hm2,总产量超过16万t、产值6亿元。(3)黄贡椒: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科技人员对黄贡椒进行了提纯复壮,并选育出了黄贡椒1号、黄贡椒2号新品种。衡东县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其中黄贡椒种植面积超过0.13万hm2;有蔬菜基地和专业合作社41家,其中种植黄贡椒的超过21家。2018年8月衡东县黄贡椒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每年的“三樟黄贡椒节”是衡东县第1~5届土菜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旨在打响衡东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中国土菜名县”、“中国黄贡椒第一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无渣生姜:衡阳市蔬菜研究所科技人员对无渣生姜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调查、整理和修正,起草了湖南省地方标准—生姜栽培技术规程,规范了无渣生姜的术语、定义、栽培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品采收和田间档案记载等内容。目前常宁市无渣生姜的种植面积近0.13 万hm2,667m2产量1 250~1 500 kg。常宁市无渣生姜已通过农业部评审,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