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思考
2019-02-12王立彦陈赛珊
王立彦,陈赛珊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它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端人才,服务经济发展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专科、本科、研究生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为学生多元化选择和多路径人才成才搭建“立交桥”。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开展已是定势,相关研究也将再次掀起热潮。当前,部分省份和高校在开展高职院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分段衔接培养试点,这种“分段培养”合作模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但这种模式终究只是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过渡,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以及课程设置上不衔接、不合理等明显缺陷,严重制约着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首先应该认识到当前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越发重要,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切实增强本科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本科职业教育的概念
对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概念,业内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概括起来,研究人员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理解,主要有“应用本科”“本科高职”“高职本科”三种类型。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将教育体系分解为7个层次,其中,5A和5B属于高等教育。从人才规格来看,5A是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学术型人才;5B则是技术型、实用型、职业专门化的技能型人才,相当于本科职业教育。因此,沙美鑫学者指出本科职业教育不是学术型本科的缩减版,也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加强型。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属于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与高职专科是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在理论层面上,本科职业教育相较普通专科职业教育,从理论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区别于高等教育本科偏重理论教育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时间层面上,本科职业教育不是采用3年高职加2年本科的模式,而是4年全日制本科的模式,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1.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实施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其培养的学生层次一直停留在中职、高职,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缺少学历提升的渠道。一部分毕业生通过“专转本”考试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后,离开了职业教育,接受了传统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育,即使取得了学历上的提高,但在职业能力的提升上没有取得质的变化,这种将专科作为职业教育“兜底教育”的模式偏离了职业教育发展初衷,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鉴于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推动本科职业教育的实施,构建专、本、研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拔尖人物,更需要大量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中高级人才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仅为5%,与发达国家30%-40%相比差距甚远。企业高级专业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原有的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难以适应新常态下对人才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需求。在此情况下,需要有办学能力和经验的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3.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
在高职应用型本科项目实施之前,高中毕业生若选择接受本科高等教育,只有本科层次普通教育可供选择,而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可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高考学生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和自身情况选择进入本科职业教育高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同样可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同样,中职专科层次的学生因职业发展和社会生存压力的需要,对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强烈,他们可以选择本科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招生,一方面可以面向中等职业院校,另一方面还可以面向高中。向上还可以为硕士人才的培养输送优质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流通,满足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其学历层次提升的梦想。另外,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避免被社会淘汰,要始终保持学习的习惯。一个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人到了社会工作后,并不一定代表他不再需要接受任何的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会伴随一个人的终身。
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往往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太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是本科职业院校应该树立的培养目标。学生只有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了谋生技能,才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因此,职业院校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的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需要
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本应积极主动,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但现实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就业优势认识不深刻,难以自主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自我培养能力,以致就业与创业能力不足。明确的目标能使人产生奋斗的动力,有意识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规划,积极主动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三、高职应用型本科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从2012起开始实施部分高职院校与地方本科院校“3+2分段培养”项目。主要是指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三年,通过考核后,进入本科院校再学习两年,学生在专科阶段获得专科文凭,本科毕业后获得所在本科院校文凭。这种合作模式是高职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的试点项目,它以“应用”为核心,体现了技术技能特色,强调了理论知识系统性。但从目前来看,高职应用型本科仍未摆脱过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上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人才目标更突出职业特点,面向工作岗位,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本科教育立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发展内涵不一致。但很多高职院校打着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特色,仿照专科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体现出专科技能教育和本科知识教育的特色,未能形成“1+1>2”的合力效益。
(二)专业课程设置对接不到位
从课程的设置上,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仍有一定区分,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技能实践培养,实训、实践课程占比大。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实训、实践环节占比较少,高职院校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部分理论课程的学习有较大难度。课程设置作为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内容,往往是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各自为营,缺乏专业的课程连贯性设置,导致了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不足。
(三)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有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大多是“高校走进高校”,即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企业工作经验不足,即便是具备“双师型”职业资格的教师,依然欠缺最新的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制定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按照标准教学,培养学生。在课程教学的安排上,也不能遵循老旧模式,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商议决定,并高度重视企业的意见。
四、本科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型设想
(一)本科职业教育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从社会层面而言,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心理层面而言,是培养学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对个体自身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于行业、企业、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精通一门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和三门以上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具备与所学专业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拥有关键技术应用突破及转化能力。
(二)本科职业教育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施
1.在教师能力培养方面,本科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建立“双师型”队伍和设置符合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两方面实施。国家职教20条中明确指出,要多措并举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必然趋势。教师能力的培养还应建立在本科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之上。专业课程从具体内容方面而言,要设置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理论课程,而不是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理论课程,这类课程会使教师教学流于形式,学生考试忙着应付。总之,理论课的设置依赖职业素养的要求,在内容上不能空洞,脱离实际。理论课的内容也应该注重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性,其理论深度和广度都高于高职专科,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今后在相关专业领域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自2019年开始,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从10个左右领域做起,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方案》的一个重点是强调职业技能证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将校内的职业教育和校外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为重要目标。以1+X证书制度的模式,并设置科学的专业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3.在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管理方面,要在培养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科学管理模式,创新就业创业管理工作思路,为学生提供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与咨询,同时为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职业发展需求,不定期举办就业创业形势与政策解读讲座、毕业生座谈会、就业双选会、企业宣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找到符合自身职业素质能力的实习就业岗位,并在学生实习或就业的过程中给予实际的跟踪指导。
(三)本科职业教育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跟踪评价
本科职业教育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跟踪测评,是根据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毕业生职业发展、用人岗位需求和用人标准来实施的跟踪评价环节,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跟踪评价体系,由清晰的评价目标、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用的跟踪评价方式、科学的信息处理结果组成。
1.清晰的评价目标
进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跟踪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际职业发展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表现的综合评价,通过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跟踪体系来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同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来检测、评价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明确评价目标后,按照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分析评价,对毕业1-3年的毕业生发放问卷。根据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指标,构成毕业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的综合指标体系;根据学生就业质量、沟通领导能力等指标,构成毕业生工作后的总体能力指标体系;最后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胜任力、职业能力等指标构成用人单位反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者关联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实用的跟踪评价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5G的到来,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趋势,使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反馈更动态化、全程化,发挥数据挖掘、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各种动态信息,实时收集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定时向毕业生、用人单位收集各种评价信息。
4.科学的信息处理结果
通过对获取毕业生综合评价、毕业生工作后的总体素质评价、用人单位反馈评价及时归纳汇总,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分别编写《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质量报告》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调查报告》。
(四)本科职业教育就业创业能力反馈改进
反馈改进阶段强调的是总结、提升和宣传,建立系统的数字化就业创业跟踪反馈管理体系,分别对毕业生(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母校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总结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如有不利或不达标的因素,需重新从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开始,按照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型查找问题,根据跟踪评价整改建议、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目的。
(五)模型构建
图1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模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肩负起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本科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进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