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的差异、机制及其对教学策略的影响

2019-02-12陈影星赵迪斐朱海燕罗雨桐李菊菊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理科生文科生面子

陈影星,赵迪斐,朱海燕,朱 越,罗雨桐,谭 昕,李菊菊

(1.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221000;3.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4.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5.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6.合肥市第四十五中芙蓉分校,安徽 合肥230601)

对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表明:文理科大学生的语言认同差异导致了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和语言使用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步[1][2]。国内外相关资料的调研分析显示,目前国内外鲜有对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与使用的关系及机制分析的研究,而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与使用关系的研究是深化个性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可以为文理科教育教学的差异性、个性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语言认同与使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针对民族差异、国家差异、特殊群体等,如对农民工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及机制分析、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居民语言认同现状研究、国外华语生存状况比较研究等[2][3][4][5][6][7][8][9],而对文理科大学生差异的研究则多针对于学习方式、学习动机等方面[10][11][12],而缺乏以文理科大学生为样本而展开的语言运用方面的针对性分析研究。分析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的机制及差异,以不同的学科为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的语言认同与使用状况,可以为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时效的增强提供支撑[13]。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文理科在读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等获取样本,结合理论展开分析,探究文理科大学生的语言认同机制及其差异。

一、理论概述

(一)面子理论

“面子保全论”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14]。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即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并可以进一步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类:消极面子是指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爱,与对方达成共识的行为。

汉文化中的“面子”则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人类学家胡先缙用语义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15]。结合面子理论,可以分析文理科大学生产生语言表达方式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语言认同机制做理论铺垫。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17]。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通过不断理解或行动,可以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并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二、实验内容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文理科在读学生。总有效样本300份,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为了获得被调查者详细的背景信息,对文理科大学生的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

(1)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比如性别、学科方向、年级等。

(2)用语习惯信息。比如隐喻、类比等的使用倾向,文理科用语习惯明显性等。

(3)语言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比如根据面子保全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设计的针对性问题等。

首先,调查问卷设计题主要分为事物定义类、事件观点类、交际反映类和影响因素类。其中,第5、9题属于事物定义类,第6、7、8题属于事件观点类,第10-17题属于交际反应类,第18-20题属于影响因素类。

其次,本项目还采用了访谈法(InterviewMethod)收集研究样本,访谈法主要用于探究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与使用的关系产生的内在动机和原因,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相互作用机理和文理科大学生对语言认同的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总结出现语言认同和语言行为的变化趋势不一致的情况时的应对方法。

表2 对运用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认同程度

表3 各高校认同程度的百分比差异

表4 文理科大学生表达特性

(三)研究问题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调查数据,对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及机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和语言使用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不同步的,这种不同步现象与文理科大学生的语言认同差异有关。

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文理科在读学生的相关材料为基础,同时结合笔者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间的关系;(2)其关系形成的社会机制与心理机制。

(四)调查问卷数据与初步分析

1.对运用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认同程度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中,对运用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认同程度的调查包括对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认同程度的直接询问(第4题:对运用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认同程度),以及应用语言情景实例对认同程度进行的验证(第5、6、7题:描述黑板的方式、对药家鑫案的看法、对乱折花草现象的劝阻)(表2)。

倾向于认同的样本占有效样本的60.67%,倾向于不认同的样本占有效样本的38.33%。数据表明:文理科大学生均有一定的修辞手法认同度,大部分文科生在事件观点类话题中会选择修辞方法如比喻或是隐喻,但是文理科在事件观点类话题上都会倾向使用修辞方法,符合课题设计的预想。

对运用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认同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文科生“认同”的比例为54.5%,高于理科生的39.9%,反映文科生更偏向于运用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自我语言的说服力。第5、6、7题是专门针对修辞手法认同程度设计的实例验证,5、6两题B选项体现了隐喻的修辞方法,而第7题B选项则是对类比的体现。特别是第5题是属于事物定义类,B选项运用隐喻的修辞方法,把黑板比喻成媒介、工具,其中文科生选择B选项占56%,而理科生占比为38%,故文科生中认同者的比例明显地高于理科生。

2.文理科大学生表达特性(委婉或直接)的调查

设计问卷中8-10题(女大学生被包养的看法、对于日落景色的看法、遇到麻烦时更倾向的解决方法)均为针对文理科大学生表达特性的调查问题,题目本身属于实际语境,设置选项基本依据说理、直接表达不满和其他三种选项。其中,选择“其他”选项时调研对象被要求写出具体方式,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文理科大学生的表达特性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理科生表达特性更为直接,文科生表达特性偏向委婉,中间型学科则兼而有之。

3.与隐喻相关的问题调查

设计问卷中15-17题是针对隐喻的调查问题。15题结合概念整合理论解释隐喻(误解你的同学道歉时如何反应),其中选择A选项(小女孩有红扑扑的脸蛋)的样本中,60%比例为理科生,而选择B选项(这个女孩的脸蛋是熟透了的红苹果)的样本中,62%为文科生。16、17题则属于概念整合理论在委婉语境中的运用(看到朋友乱扔垃圾想劝阻时所组织的语言、想说服朋友和你去郊游时组织的语言),17题中选择B选项(你看今天阳光明媚,不出去郊游真是浪费了这大好的天气)的样本中71%是文科生,而选择A选项(我知道你今天有空,和我郊游去吧,别犹豫了)的样本中75%属于理科生和工科生,这说明文科生较常使用概念整合理论来间接地表达委婉含义,而理工科生则偏向于直白叙述,在某种程度上更注重表达的清晰性与通俗性,较少运用概念整合这一认知方式来完成表达。

<1),且各件产品是否为不合格品相互独立.

4.针对面子保全理论的问题调查

表5 面子维护的注重程度

表6 文理科大学生用语成因的调查

表7 用语影响因素

设计问卷中11-14题是针对面子保全理论的调查问题(11题:遇到麻烦时更倾向于的解决方式;12题:被制止随地吐痰时做出的反应;13题:如何拒绝别人出游的邀请),题目依据面子保全理论设置,设置选项的依据是样本对面子保全的依赖程度。结果表明:文科生相比于理科生和中间型学科更加重视对面子的维护(面子保全)。

5.文理科大学生用语成因的调查

设计问卷中第18题针对文理科大学生用语差异的成因(对前述问题的回答角度倾向思维还是现实),问题选项分为A“倾向于理想角度,思维结果是第一位的”、B“从现实角度出发,认为现实是第一位的”和C“其他”三种,其中“其他”选项要求调查人写出具体原因。根据回收问卷所得数据可知:大部分样本选择从现实角度出发,认为现实是第一位的,而在这些人中,理科生的比例高于文科生;少部分样本倾向于理想角度,认为思维结果是第一位的,其中文科生比例又高于理科生;故文理之不同显而易见。

6.文理科大学生用语影响因素的调查

设计问卷中,18-19题是针对文理科大学生用语影响因素的调查问题,影响的选项依据不同程度分为不同等级,影响因素设置选项分为社会机制、心理机制、所学专业(文科或理科)、文化背景、其他五种选项,其中其他选项被要求写出其具体所指原因。根据所回收的问卷得表7。

由表7可知,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语言表达的影响因素中,所学专业都占了相当的比例,符合本课题预设结论,而文化背景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分析可知所学专业的不同对文化背景差异也有所影响,因此仍符合预设结论。

三、语言认同的机制

(一)社会机制

调研表明,文理科大学生对语言的认同存在差异,但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任何语言都是平等的,语言本身、表达方式也并无优劣之分,只是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认同程度。

“当听者听到不熟悉的语言变体时,对那些变体的评价是随机无规律的,只有对熟悉的语言变体才会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这说明对于任何语言变体的判断,并非建立在语言内在的本质上,而是取决于外在的社会标准。”

而对于文理科大学生而言,都曾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两种语言变体,或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或者有一个已经固定化的印象。从调查的结果中也可以看出,文科生和理科生对各自的语言有不同的评价。

对各种语言变体的判断和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性的,而不是语言学上的。对于理科生而言,长期的学术背景形成的习惯与日常语境的熏陶,使得其对于理科类型语言更为重视,具有显威信(Overt Prestige);文科生亦然。语言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带来语言认同的问题,认同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差异和对比。另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的认同必然会出现与过去不同的特点和规律[15]。

调查中的第21题显示(对旧时代的酸腐文人形象是否有强烈的厌恶感),由于传统观念中对于酸腐文人的不良形容,加强了文科式的表达方式的排挤效应,而使理科式的表达方式更受欢迎。

综上,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语言之间的不同关系地位。文理科两种不同表达方式之间亦是如此,一种委婉、一种直接。从语言学上看,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由于文理科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前景,使两种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地位,也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表达选择与表达习惯。

(二)心理机制

1.应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分析

概念整合表征结合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的一系列认知活动[16]。由于文理科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而使学校的校园文化所形成的认知域相差极大,文理科学生的课程差异、日常接触中的交流差异、思考问题的内容与方式差异等,其积累的结果势必导致所构建的概念包的差异,不断建立的心理空间也因此产生着差异。概念整合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文理科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其不同。

不同和差异的具体表现,隐喻即是其一[18]。隐喻具有整合网络构建的特征:一个隐喻,可以从一个认知域推理到另一个认知域。如问卷中的隐喻(第6题):“药家鑫的精神与腐朽的树”强调了其负面精神可能造成的后果。在整合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只具有“精神”和“腐朽的树”的部分结构,在类属空间的基础上相互映现,结果在两个输入空间中,一方面是一个人的不良的精神面貌以及读者可以想到的他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是腐朽的、可能随时倒下的树,二者相互映现,在整合空间中形成了突生结构。心理空间的映现是人类思维组织的一部分,虽然语言为这种映现提供了相当多的素材,但映现本质上不是语言的,它们存在于概念形成之中,几乎所有的隐喻和转喻都可用概念整合来解释。

文理科对隐喻应用的差异,可以翻译其概念整合的不同,进而说明其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差异和造成心理机制差异的背景环境差异。文理科的学习、生活环境背景不同,文科生对于应用隐喻的熟练度也明显高于理科生,这得益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练习机会。文科大学生语言表达与描述事物的特性偏向于委婉、间接。在文科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他们会在更多的情境中使用概念整合以此来表达委婉含义,增强自我语言的说服力。

如设计问卷第15题中对小女孩红红脸蛋的表达,文理科大学生对不同表达方式的选择具有对称性,60%的理科生选择了偏向于直白的表达方式,而62%的文科生倾向于使用委婉方式与隐喻手段。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可知:输入空间1含有“女孩的脸蛋”的一个抽象的空白框架,输入空间2中含有“红苹果”这一框架,而类属空间是“都是红色的并且形状都是圆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脸蛋不可能是苹果,但再经过投射,在组合、完善、发展等认知机制下,最后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新的意义解读:“脸蛋如同苹果一样红润可爱”,概念整合所解释的隐喻现象使原本平淡的表达一下子生动、具体起来,使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也正是文科生所追求的表达效果,也同样更加适应文科大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倾向。

而设计问卷的第16题(劝阻践踏草坪时的表达方式选择)是关于概念整合理论在委婉语境中的应用实例,每个人都希望避免尴尬和害羞,有一些行为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一些行为是无法控制的。在日常的交谈中,控制尴尬场面出现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委婉语,但在使用委婉用语时,文理科大学生的表达方式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该题中选择“同学,请不要踩小草”选项的样本中,理科生占了61%比例,而选择“小草也是有生命的,你踩它会痛”选项的样本中,文科生占了67%比例。该问题的输入空间1是“小草”,输入空间2则是“抽象的人”,类属空间是“感到疼痛”,这两个空间的元素是相互对应的,这也就使得我们可以把来自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抽取到整合空间去,以人的视角更形象地表现出踩踏小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再如问卷第17题(如何劝阻对水的浪费),选择B选项(水龙头滴水是地球在流泪)的样本中,71%比例为文科生,该选项中输入空间1是“水龙头滴水”,输入空间2是“抽象的眼泪”,类属空间是“都是液体且形状、大小、颜色相似”,两者之间形成跨空间映射,在组合、完善、发展等认知机制下,最后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新的意义解读,即水龙头的滴水就像人流泪一样,进而可以推出人因伤心会流泪,浪费水也是让人难过的事,表达间接、委婉但极具张力。

2.基于面子理论的讨论

东方文化有着独特的“面子观”。在实际交往中,为了交流双方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即在不损伤自己面子情况下向对方表示礼貌。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因此,礼貌和面子对于实现交际中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使用语言时都会为塑造自我良好的个人形象,为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而使用礼貌用语;但问卷调查显示:文理科生的礼貌用语表达方式存在差别。

为了维护受话人的正面面子,说话人需要采用正面礼貌策略,以接近对方为基本策略。访谈表明,一般采取的策略为:①与发话人声称具有共同点,如通过表明与受话人具有同样的愿望、同样的经历等,文科生多用附和的句式以表一致,常用句式包括:我也……,如我也是……省的,我也是……大学毕业的,而理科生一般采取的句式则较为直接简洁;②采取传达与受话人合作的信息的策略,文科生更多以换位思考、体恤对方的方式表达,如14题的B选项为:“我知道你也不是故意的,都是误会惹的祸,我怎么会怪你啊”,该选项有86%为文科生,而理科生多用先入为主的方式以征得受话人的肯定,如14题的A选项中理科生占了60%。可见,为维护正面面子,理科生的礼貌用语倾向于简明扼要、直击主题,而文科生则更加委婉,文科生的行为程度深于理科生。

问卷数据与访谈结果表明,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使用语言时都会为塑造自我良好的个人形象,为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而使用礼貌用语。使用礼貌用语正是使面子得以保全的一种方式[19],但文理科的比例并不相同,文科生的行为程度深于理科生。

引入相关理论,结合调查数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文科表达方式更委婉,理科表达方式更直接;在面子保全上,文科生较理科生委婉;得益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大量的练习机会,文科生对于隐喻的熟练度明显高于理科生,文理科对于隐喻的反映的差异,可以明显说明其概念整合的不同,进而说明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差异和形成心理机制的背景环境的差异;大部分学生选择文理科是基于对文科或理科的偏好程度,亦有对于就业的关注,但多年的文理科背景文化的熏陶,产生了复杂的心理影响。文理科大学生语言认同的差异与机制,可以作为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改进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理科生文科生面子
面子≠尊严
服了
理科生的避暑方式
一句话证明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某贪官的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文理科男生是这样看对方的
为啥理科生和艺术生无法在一起
面子
不一样的理科生和文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