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紫砂套组“梅花颂”的艺术特色

2019-02-12陈忠庆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花器紫砂壶紫砂

陈忠庆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发展至今融合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给人以独一无二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可谓中国陶瓷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紫砂产品品类逐渐丰富,紫砂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利用紫砂材质的可塑性,将紫砂壶延伸出紫砂茶宠、紫砂花插、紫砂花盆等一系列紫砂制成的器皿,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紫砂套组“梅花颂”(见图1)由一把主壶、一个花插组合而成,其造型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常见的梅花,采用花器的装饰工艺,利用紫砂泥优良的可塑性,融合镂、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以写实的手法和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表现梅花的天然形态,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极具美学价值。紫砂造型千变万化、品种繁多,有人喜欢素器,有人喜欢花器。花器代表紫砂艺人眼中、心中的大自然,好的一把花器不仅是造型逼真,同样也要有神韵。花器精品要成功地表现模拟对象的形象特征,善于抓住其本质特性,表现自然形态最美的东西,并达到功能合理、视觉润美、触觉舒适的效果,还能从中获取丰富的思想内涵。

欣赏此套组,主壶完全以梅桩为原型设计而成,身筒为横置的不规整圆柱形,整个形态朴拙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身筒表面疤结突出、纹理粗糙,树桩裂皮的痕迹分外明显,将梅桩古老苍劲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梅树历经寒冬的沧桑之感;壶底由四个鼎足承托,鼎足宛如从粗壮的梅桩上自然生长的小树枝,短小而有力,撑起壶身,提升了作品的空间感,给人以挺拔之势;壶流从身筒自然胥出,向前伸展,出水顺畅而有力;提梁式壶把从身筒向上立起,靠近壶流处的两个枝节连为一体,与另一端相承接,提梁粗细变化均匀,树皮纹理清晰可见,疤结突出,与壶身相协调,给人以刚健大气之感。此外,身筒表面还调和黄色泥浆,点缀出星星点点的梅花,梅花分布于枝头疏密有致,或灿然绽放、或呈花骨朵儿栩栩如生,平添了几分情趣。此壶的创作并不囿于传统器型,整器造型精巧、比例协调,各部位搭配和谐,写实的同时也有适度的艺术夸张,风格潇洒、不受拘束、贴近自然,流露出一种强劲的生命气息。再欣赏紫砂花插,花插由直立的梅桩为原型设计而成,梅桩挺拔有势,自然向上生长,底足平稳有力,不规则的圆柱形身筒表面饰以凸起的疤结,表皮略有开裂,岁月的痕迹尽显无遗,看似满目疮痍、十分粗糙,实则贴近自然,尽显质朴沧桑之感,身筒从底部向上由粗及细,契合梅树的自然生长规律,表面伸展出有力的树枝,点点黄梅点缀于枝头,与壶身相得益彰,整体和谐呼应、情调统一,溢自然之美,带给人遐想的空间。紫砂花插、花瓶的简素、朴拙,只需几片绿叶点缀,便能互相映衬,植物的蓬勃生命与紫砂的空灵古韵,点亮茶人的眼睛。紫砂壶与紫砂花插皆选用原矿清水泥制作而成,得天独厚的紫砂材质具有醇厚质朴的特质,将树桩的自然之美展露无遗,清水泥泥质纯净、紫中带红、色泽清雅,泛着隐隐的古雅光泽,使整体气韵呼之欲出。

事物之美,美在日常,美在它们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俯仰之际、在方寸之间成为我们生活的点滴,给予我们片刻或持久的美好感受。花器之美,如果脱离了我们的日常,脱离了我们的审美范畴,其存在的意义既无从谈起,亦无需谈起。美好的花器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想要去亲近、观赏、触碰,在凝视呼吸中清除杂念、放松身心。此套组选用自然界常见的梅花为创作题材,便是从日常、从生活切入,真正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梅花姿态优美、暗香盈袖、不畏严寒、凌霜傲雪,中国人历来就有梅花情结。自古至今,说梅、颂梅、咏梅、品梅、评梅、画梅者无数,与梅有关的诗词、书画不计其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在中国文人心中,梅花象征着坚强、傲骨、高雅、忠贞,是君子人格的象征。古人对梅花的这种崇拜影响深远,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梅文化。此套组通过对梅文化的融合,告诉我们要弘扬梅花精神,不仅是学习梅花坚贞不屈、勇于抗争、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也要学习梅花纯洁自爱,“质本洁来还洁去”,始终保持自我本色的崇高品质。

在日复一日中,在一室之隅执壶品茗,享受一天忙碌过后难得的惬意时光,在茶香氤氲中把玩着手中的紫砂壶,欣赏着茶桌上的花插或其他摆设,一种安静旷达之感深入内心,不仅带来气质的改变、生活的改变,也带来审美情趣的提升。

猜你喜欢

花器紫砂壶紫砂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刘少白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