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作品“三足竹鼎”的形意品格
2019-02-12吴春盛
吴春盛
《三足竹鼎》
传统紫砂壶传承至今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精美造型,这些造型当中有的是源自于形体本身的和谐统一,有的是来自于模仿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转化,但更多的还要属融入各种文化要素之后所产生的自然衍变。紫砂文化的魅力在于能够融合传统的文字、书法、绘画、雕塑等等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这些艺术表现形式背后各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根植于民间文化生活的紫砂艺术,一直以来都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感悟,当代紫砂壶艺的创作就是将这一切继续保留传承下去,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审美需求,不断的衍生出更多更好的紫砂艺术作品。
作品“三足竹鼎”融合了我国古代两大文化元素,自古国人好竹,尚鼎,两者的结合可谓丰富了作品本身的内涵。从外形上看,这把壶就是一个“鼎”的形状,同时在三足鼎的基础上加入了竹的意蕴装饰,整体的造型流畅而丰富,是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有机重现。它的壶身呈圆形,所谓腹鼓呈圆,光润的壶面有着良好的肌理效果,在这个壶面上贴塑着竹叶作为装饰点缀,竹叶从壶流上延伸而来,这一构造在很多以“竹”为题的紫砂壶中都很常见,壶流为两节竹段流,中间的节节生长出竹枝,枝头上再生出竹叶,从竹节与枝、叶之间的形体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根迎风而动的竹子,叶子随风向后摇摆,除此之外壶面上再没有其他仿生的装饰。
壶面往上则是壶肩、颈,这把壶对于这两个部分采用了一体化的成形处理方法,以双圈线来进行分割,同时也是一种点缀,壶肩的圈线呈向上延伸的态势,壶口的子母线则是平稳收拢,压盖式微微覆过壶口,盖面采用帽檐式样,中间呈圆顶拱卫出一颗层叠的壶钮,跟过去传统的壶式有所不同,这枚壶钮的造型并不与壶身相呼应,而是跟壶肩到壶口这一部分的结构形态相映射,就好像是一根金属制作而成的竹段被外力压迫变形以后的样子,这样的造型提供了一个从上往下的压力,结合壶颈的紧密圈线装饰,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凝实、厚重的感受。通常来说,“竹”题材的紫砂壶,人们会联想到的是它的中空有节,竹节和空,往往给人一种更“轻”的感受,这样的题材展现的是一种轻灵飘逸的气质,就如同这把壶壶面上的竹叶贴塑一般,是可以随风舞动的。
壶钮到壶肩这一部分的塑造营造出了十分厚重的感觉,这样的形体感受与竹题材的装饰相互冲突,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显然是一件失败的作品,失败的原因在于其造型本身的冲突和不合理,而壶面没有任何装饰,其形体的语言是中性的,所以并不能平衡壶上所产生的矛盾,于是整件作品的关键就在于壶底部的塑造,作品“三足竹鼎”引入了“鼎足”的概念,这是基于古代青铜重器足部的简化,只保留了基本轮廓,但这样的三足鼎已经足以表现出一种沉重,不动摇的坚定气质,瞬间就同化了壶身,让壶身成为了整体厚重感的一部分,结合上下的形体造型气质,壶钮与壶肩、颈所产生的向下的压力,被“鼎足”巧妙的化解了,在这样厚重凝实的支撑下,整个壶体的上半部分转化成了轻松的氛围,而在这样形体组合下,竹节的装饰则为整体增添了飘逸灵动的气息,让中央的厚重形体不至于过于僵硬,这样的搭配让人看到了一种多种传统艺术元素的融合,显得更富有趣味,也更有文化的深度。
结语:形体的塑造源自于文化内在核心的表达,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在作品“三足竹鼎”的制作中,让我明白,装饰形象本身带有文化赋予它的气质,这种气质的产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便宜,只要能塑造出来,它就会产生足够的影响,在一件作品找那个应用这些形象来进行表达或是装饰,那就要充分理解这些形象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信息,不充分的理解会让形体失衡,从而破坏整体的造型语言,当然严谨的制作工艺,适当的想象力同样必不可少,当代紫砂艺术,唯有在不断的学习、传承、转化中方能不断进步,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