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作品“灵石执壶”的造型创意
2019-02-12徐勤
徐 勤
在我国历史上,紫砂艺术作品出现较晚,到明代才真正成熟起来,所以在紫砂刚刚诞生的时候,免不了要吸收其门类的艺术元素,这使得兼包并续成为了紫砂创作的良好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造型和题材被融入到紫砂壶的形体之中,繁杂的信息让很多创作者有些无所适从,因为几乎每一个流传下来的造型背后都有着各自的渊源,要想真正理解这些造型进而在创作中加入自身的一些改变就需要有很深的艺术造诣,这需要长期的学习和探索才能够做到。
当代紫砂艺术正迎来一个自明清以后又一个发展高潮,开放的文化氛围,繁荣的物质基础,便捷的流通渠道,超高速的信息交流共同铸就了一场艺术迸发的盛宴。同样也对当前紫砂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作品“灵石执壶”就尝试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不同的传统文化通过紫砂融合在一起,共同呈现我们悠久残联的文明和历史。
《灵石执壶》
在汉晋以来,文人诗词歌赋称颂酒德,所以诞生了闻名遐迩的酒文化,在历史上尤其是唐代的酒文化发展的最令人神往,当时喝酒甚至成为了上层文人所流行的雅事,酒局也一改粗糙的面貌,成为了全新的雅具。此器的发展让当时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出种种不同的酒器,而联通欧亚的丝绸之路又带来西方的酒具,相互促进之下,风格独特,造型各异的酒注、酒杯大量出现。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便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在这句话中的“注子”就是执壶的另一种说法,作品“灵石执壶”的造型有一部分就是从传统的“执壶”中衍变而来的。
执壶的造型有着非常明显的西方金属酒器的影子,在唐代初期其呈盘口,壶颈较短,壶身呈圆筒……到唐代中晚期的时候已经大量流行。在历史上我们一直都有宋成唐制的说法,这不仅仅体现在制度上,还包含了大量文化生活方面的事物,所以到了北宋执壶的造型也被继承了下来并衍化成了更多的样式,紫砂器要到宋末才出现,而在明清时期,执壶造型变得更多更广,且多用作茶具,从这方面来看,借鉴执壶的造型来制作紫砂壶其实早已有之。不过作品“灵石执壶”借鉴的显然并非是明清时代的茶具,而是出于隋唐时期的早期执壶,其保留了最初金属酒器的影子,造型十分独特,最下面是一个椭圆虚扁的壶身,在椭圆壶身的上部凝缩生成一个高高的壶颈,垂直生成壶口呈圆筒状,这与传统紫砂壶的形态非常不同,在壶口之上是圆平压盖,盖面微穹饱满形成一道微微拱起的弧线,在这个壶盖表面正中,塑造了一枚奇石状的壶钮。
作品“灵石执壶”的壶钮制作的十分巧妙,其本身较高,搭配起高高的壶身也不违和,相反在这告诉的壶体上这样突出的壶钮反而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运用捏塑的方法,巧妙的塑造出了传统奇石艺术中所表达的瑰丽奇美,以壶盖为基准,壶流和和把的高度略低,常常的S型曲流像极了酒注的壶嘴,而大大的壶把构成了一个舒适的执握空间,整体执壶与奇石搭配的造型也就形成了。不过仅仅如此,这件作品并不能说说一件上乘之作,因为这仅仅是将过去的形体简单的重复,在这件作品之中,最为核心的是在于对紫砂材质的应用,正是这种材质与造型以及装饰的融合,才让整体的艺术性上升了一个台阶,达到了以紫砂来概括传递传统文化的艺术效果。
结语:结合这把壶的外形,我们可以看到,壶面上一点点不规律的砂砾点缀泛着金黄色的光泽,这让整个椭圆形的壶体犹如受到锈蚀的金属,而在壶流、壶把、壶盖上的砂砾点缀,则仿佛是日常使用中金属器具所产生的日常磨损,这些砂砾最终延续到最高处的奇石壶钮之上,如同一个个孔隙,同样也用这样的组合让人醒悟,这并非是一件古老的金属执壶,而是以紫砂重新点缀的紫砂壶,包含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趣味,作品“灵石执壶”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造型设计思维,将紫砂本身的材质美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