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莲生素心”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2019-02-12秦永强
秦永强
我的家乡宜兴有着“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之美称,独特的地理位置赐予了这块宝地如此丰饶的自然美景和风土人情。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正是江、浙、皖三省交界之处,蜿蜒的天目山余脉和大片的丘陵地带使得竹海绵延千里,茶园万亩飘香,独特的地理地质结构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溶洞数以百计,地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紫砂矿料也让世世代代的匠人以紫砂为业,传承千年而经久不息。据考证,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年间,大文豪梅尧臣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到了明清时期,紫砂艺术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发扬,名家辈出,珍品不断,一直流传到现在的紫砂壶,有的早已经价值连城,屡屡在拍卖会上创下天文数字。如今,茶文化的普及开来推动了紫砂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代,紫砂以优异的实用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着陶都宜兴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紫砂艺术作为中华传统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紫砂陶制作技艺也列入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各位前辈大家、工艺大师的努力之下,形成了系统的紫砂文化理论体系,把紫砂壶造型也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水平壶和茶器”等几种类别,可谓是各有特点,和而不同。其中我们最常见的光器,看起来简单,其实却又不简单,它讲究的是壶体各部的优美黄金比例、精湛的制作技巧、优良的实用功能和内在文化内涵的和谐统一,在漫长的紫砂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无数爱壶之人挑剔的审美趣味而成为经典,是紫砂行家里手、资深玩家眼中最耐看、最正宗的紫砂造型。
《莲生素心》
我的这把“莲生素心”紫砂壶就是一件可以称作“简约而不简单”的创新作品,灵感来源于江南水乡到处可见的莲花。宜兴池塘众多,莲花经常是里面的固有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宋周敦颐一片《爱莲说》千古留名,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把莲花的美好特性表达的淋漓尽致,我老家池塘也植满莲花,每当夏日来临,“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总让我心旷神怡,感慨万千,于是我萌生了用紫砂的手法来表达莲的纯洁意境,但是又抛弃了传统花器的仿生造型,而是采用光素器来抽象的表达。此壶壶身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古朴自然、圆润饱满,仿佛一只香炉造型,搭配壶底精致小巧的三足鼎立,就更能显示出器型的肃穆庄严、典雅庄重。中间双腰线装饰巧妙的环绕壶身,既增加了美感又把壶修饰的婉约隽永,流嘴微弯,出水流畅有力,壶把圈环,力度合适,端握舒服,微微鼓起的壶盖和口沿严丝合缝,浑圆的造型和壶身融为一体,自然和谐,上面点缀一颗圆圆的壶钮,似乎一枝莲花繁华落尽,只剩下莲蓬之中唯一的一颗莲子,然而正是这颗莲子,又孕育着新的生命和希望,和我的素心一样,单纯而又朴素。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这是晋代著名隐士陶渊明《移居》诗中之句,意思是说:听说这里有许多的心地善良淳朴之人,我愿意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这不仅仅是陶渊明的希翼和期盼,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世界。在“莲生素心”这件紫砂作品之中,我把宜兴特有的紫砂和宜兴本地随处可见的莲的形象融合在一起,把我对于莲花品格的向往之情用紫砂艺术抽象的手法演绎出来,希望大家在喝茶品茗的同时,可以顿悟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如同莲生素心一般简单快乐、纯洁美好。
结语:在紫砂艺术的世界里,光素器简单的外表成为了紫砂入门的首选之器,也成为了许许多多紫砂爱好者的启蒙良师。其实在紫砂圈,我们都知道光器中蕴含着大大的学问,讲究的是平面、立体、线条、部位之间的协调变化和比例关系,没有过多的其他装饰掩盖,可以真正考验紫砂艺人的技艺水平。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匠人都是从经典的光素器制作入手,开始了自己的紫砂创作设计道路,陶都宜兴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创作环境给了紫砂艺人更广阔、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刻苦专研、素心以对,紫砂艺术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