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之美
——浅析紫砂壶“雨荷”的艺术形象之美
2019-02-12陈水仙
陈水仙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是壶小乾坤大,它的包容性极强,文人雅士和紫砂工匠们也喜欢用诗词书画来装饰它,用五色泥土来点缀它,用广泛的题材来凸显它,赋予它磅礴的生命力,拥有新的形式美,艺术美,生机美。
美的符号在生活里是无处不在的,春日里的一枝俏丽迎春,夏日里的一朵羞涩小荷,秋日里的一片萧瑟落叶,冬日里一棵傲然挺立的老松……只要你留意观察,到处都显示着生活的美好。古往今来的艺人们都喜好将美好事物融入艺术中,用以歌颂生活的美好。紫砂壶更是包罗万象,那些可以书写的、可以入画的、可以雕塑的、可以篆刻的艺术符号,在紫砂世界里都留下了浓厚的印记。
本文分析的作品“雨荷”壶,是作者将生活中遇见的美好意境,以紫砂壶为载体,以自己精湛的制壶技艺为手段,展现出的艺术美。荷花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形象,它色彩艳丽,婀娜多姿,清香远溢,碧叶翠盖。人们喜欢将荷花象征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高尚的爱情、纯洁的友情、清廉的名士。“雨荷”壶的意境在荷花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中升华。
夏天的雨都是疾风骤雨,大雨洗礼后的荷塘斑驳怡人,有些荷花被风雨打吹虫咬后残破不堪,但它们依旧挺立于荷塘上。有的荷花被雨水冲刷后,色彩更加鲜艳,越发的娇嫩可人。那一片片绿色的荷叶,承载不了雨水的沉积,往下耷拉着,雨后颜色显得青翠,一片片小水洼在荷叶上滚动着,水灵灵的,充满生机。凄风苦雨并没有压垮夏荷的根茎,依然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玉立,这就是古人爱荷喜荷的原因。
观看此壶,作者采用了朱泥做基底,色泽明亮清爽,泥料的颗粒感层次分明,肉眼可见。整壶呈扁圆形,线条柔美,明暗线处理得适当得宜,丝丝分明。壶身略扁,但是线条具有张力,以及筋纹的处理使壶身看上去饱满圆润。整壶设计合理,造型稳重敦实,三足的设计更使得壶的重心向上,整体效果更佳,没有矮实感,反而增添了一份韵味。
壶嘴短小有力,微微向下弯曲,这样的设计使得出水流利,断水干净,壶把是传统的圆形,打磨光滑,线条细腻,拿捏舒适。壶盖大而圆,与壶身完美结合。壶盖递进凸起,顺势而上,壶钮是一个莲蓬,莲子颗颗饱满,紫砂五色土材质塑造的莲蓬莲子,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让人眼前一亮。壶身扁圆,经由行云流水的线条之美呈现出一种柔而不弱的爽利感,骨肉均匀,饱满敦实。作者将壶身上的起伏筋纹设计成荷叶形状,荷叶被大雨倾泻后,盖在壶身上,荷叶边缘线条处理的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停滞感,给人感觉就是一幅清新的雨后荷花图--雨羞羞,风碎碎。点点霏霏,莲脸清珠坠。
台湾作家张晓风这样形容雨荷:“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她雨中走过荷池,看见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一时为之惊愕驻足,并引发了对生命的无限慨叹。这朵红莲在雨中开放的忘我而唯我,没有阳光,它自己就是阳光,没有欢乐,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朵莲花,长在泥泞里,盛开在冷风大雨中,尚且还有着自己的完美自足世界。
结 语
宋朝学者周敦颐独爱莲,爱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我们亦爱莲,爱它秀丽挺拔的身姿,爱它可赏可食用可入药的奉献精神,爱它永远亭亭玉立的不折傲骨……作品“雨荷”壶,将荷的所有美好品质都化作手上的五色紫砂泥土,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让人震撼的作品。碧莲婀娜,清风香远,圆影覆华池。我们在紫砂壶艺中感受到了荷花的铮铮傲骨和纯洁 品格,这就是紫砂壶无与伦比的魅力吧。正是这一份特性,使得紫砂壶艺术可以源远流长,永不褪色。
《雨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