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做不思”是缺乏担当

2019-02-11杨建业

杂文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上级领导研究生院校领导

杨建业

最近,《环球时报》批“事务主义”了。何谓事务主义?表现之一,就是“只做不思”。“上级怎么布置和安排,下级就怎么贯彻和落实,貌似执行力强,马上就办,不打折扣,甚至层层加码,其实不从实际出发,缺乏学习和思考。这种简单化执行呈现的只有工具性意义。”(2018.12.24《报刊文摘》)

现实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或做事没有长远规划,缺乏主动思考谋划能力,疲于应付、忙而无功;或满足于重复单一工作,沦为缺乏创造性的执行工具,荒于学习、懒于思考……这些事务主义的表现,不仅会在恶性循环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事业的发展,还会造成思想的僵化和庸俗,成为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温床。

这种缺乏独立思考只知简单化执行的现象,在高校和科研领域里亦有反映。

前些日子,我应邀参加某校研究生院的老中青教师座谈,讨论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发表两篇核心论文,否则就不予毕业的新规定。笔者认为,这个新规定极不合理。硕士生第一年要学基础课,第三年,就要考虑应聘就业了,心思已不全然在学业和科研上。满打满算,他们做科研的时间还不到一年半,就这点科研的时间和积累,能把硕士论文做好就不错了,如果硬要赶着鸭子上架,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能是粗制滥造,最后的统计数字也许很光鲜,但生产出来的只能是文字垃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说,还败坏了校风和学风。但我发现,这些话,会议主持者半句都听不进去。细细一想,恍然大悟:原来,校领导早已定好了调子,研究生院不过一个传声筒而已,他们只有“工具性意义”,与其说是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倒不如说是落实领导决定的“吹风会”。

为什么下级对上级决策只知道机械执行而从不提出自己的看法呢?有两种可能:一是水平不高,看不出上级决策有何不妥;二是虽然看出了问题,也“皆识其不可,皆识其不能”,但不愿说或不敢说。估计后一种可能性更大。研究生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是业务骨干,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样做并不符合教育和科研规律?如此却不敢说,不愿说,那不是缺乏责任担当又是什么?当然,还折射出了时下的某些地方不很正常的上下級关系。

说不正常,是因为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不但下级对上级的决定从不敢说半个“不”字,就是同级部门,业务部门也很少敢对管理部门的决定提意见。若干年前,我所在单位的教务部门曾发出一份不怎么靠谱的通知。在一次会议上,我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会后,学院一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对我说,他们早就感到这个“神通知”的荒腔走板,但又不能不执行,每年都只好胡乱应付过去。现在总算有你把这个意见反映上去了,我们很感谢你。我听后十分诧异:按说你们给他们提意见更方便些啊,也是你们的职责所在啊,为什么不提意见?他听后一声不吭,想来一定有某种难言之隐吧!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下级职能部门陷入事务主义呢?窃以为,首先上级不要搞事务主义,就不会上行下效。何谓上级领导的“事务主义”?按照《环球时报》的说法,就是“有事无人”,即“内心有着强烈的政绩冲动,只想着如何把事情搞出彩。在此思维作用下,往往只谈成绩,不谈问题,只谈事情,不问效果。‘文山会海反弹,基层干部案牍劳形、疲于应付,结果脱离了真、实”,甚至陷入痕迹主义中,“只问过程,不看效果;只问定量,不问定性”。说白了,这还是一种长官意志、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就前面那个例子而言,如果没有校领导的“只问定量不问定性”,还会有研究生院的“只做不思”吗?当然,即便上级领导有事务主义倾向,下级们也不该“只做不思”。在基层工作,毕竟更了解实际,要勤于学习和思考,同时要把了解的实际和思考的思路措施办法勇于与上级汇报沟通,遇到不一致的,也要据理力争,不然工作怎么能做出成绩?事业又如何能良性发展?其次,身为上级领导,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倘当领导只喜欢听顺风顺耳的话,而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甚至给人家小鞋穿,久而久之,谁还会有独立思考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呢?恐怕想不陷于“只做不思”都难。

猜你喜欢

上级领导研究生院校领导
“双一流”建设高校校领导群体特征研究
“陪餐制”不是“吃顿饭”这样简单
日本师范研究生院入学定员充足率下降16.9%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onfucianism introduced by Lin Yu-tang
失算
我们也想谈谈心
森林防火期内 禁止在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
分工
欢迎领导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