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本能”又出于什么?
2019-02-11郑殿兴
郑殿兴
读1月4日《新京报》通讯《旅行团异国遇袭两中国男子击退劫匪》——特别是朱川“出于本能”那句话,让我顿时眼前一亮,激情挥毫了。
2018年12月20日,圣彼得堡,一个来自中国的36人旅行团,凌晨5时20分遭遇了3名歹徒抢劫,就在不少游客“吓得不知所措时”,同是游客的朱川却一下子“冲上去,将抢包的那个男子猛地撂倒按在地上……那名抢包的男子被控制后,另外俩人(同伙)变得很愤怒”“开始做掏兜的动作,准备攻击朱川”“这时,已经在车上的赵文勇飞快下来,将一名站立的男子踹倒。随后,全车人都下来立刻震慑住了三名男子”,三人赶紧落荒而逃了……接着便是:“所有的游客包括俄罗斯司机……都为他俩鼓掌。”
鼓掌、叫好、点赞、称妙……在这些该有的表现之外,还应发出这样的一问:为啥他俩敢出手?
朱川本人的回答是:“出手完全出于本能。”
“出于本能”?
此言,似不很“响亮”,不很“高大上”……但我看,这话其实是句大实话。
本能,有先天的,如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哭、会吃奶;有后天的,譬如一遇到“刺激”,人便会无意识地做出反应,拒绝、挺身或退缩、躲避……“旅行团异国遇袭”时,朱川、赵文勇的“出手”及不少人吓得不知所措,便属这类反应。只不过,前一种可称之“正义本能”,大可称道;后一种呢,乃“自然本能”,虽多可理解,称道肯定谈不上了。
“出于本能”的“正义本能”,哪儿来的?不是遗传,更非神灵赋予,只能是人在成长、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磨炼、培育出来。“正义本能”能量积蓄、储备多了,在需要显现时,便会无意识地释放出来——“该出手时就出手”,决用不着谁来督促、下命令。仍以朱川为例:“几年前在广州,一位女士的耳环被抢,我追了那个抢匪好几条街,他当时还拿着刀,最后把他制伏,送到了附近的派出所。”(引文同上)再如,身为辅警的赵文勇,如此的自觉磨炼肯定少不了……所以,他才会从车上跑下来助力朱川,一脚踹趴下抢匪。
由“正义本能”,联想到了华中科大的“宿管阿姨”金林君“告别信走红网络”事:在金林君退休离校的最后一天,“学生围着她,和她拥抱、告别”。“毕业生回校送我,抱头痛哭”……为什么?因为她心里有学生——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爱他们,帮他们:多次帮贫困生找兼职、做勤工俭学;曾为一名没钱买车票的学生,“掏了1000块”;经常给两个贫困生带来饭菜,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所以,这两个“做勤工俭学的孩子,每年国庆假期,都会回来看我,2018年10月5日,带着孩子来看我,特别感动”。(2019年1月3日《新京报》对话版《华中科大一宿管阿姨退休 告别信走红网络》)
金林君如此愛学生,也可视为一种本能——“善良本能”的反应。这样的善行,因无作秀、功利因素,才会如此长久,让人们感叹连连。
朱川、赵文勇的“正义本能”,表现的是扶危——见义勇为、挺身而出;金林君的“善良本能”,表现的是济困——见难就帮、乐于助人。如此本能,委实是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美德在现实的继承与光大:如此扶危即见义勇为的“大善”和如此乐于助人即助困的“小善”,都是“让世界充满爱”的感人画面!
至此,对“出于本能”又出于什么之问,就可这样作结了:本人主动、自觉地磨炼、培养,让“善”的本能能量不断积蓄、积累……就会在“善”的本能需要进发之时,迅猛地迸发出来!
此答,是就个体而言——要让“出于本能”之“善”多一些放大效应,决离不开好的社会环境譬如好的舆论环境!几年前,《杂文月刊》、北京市杂文学会和《人民日报》文艺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杂文征文“善行民族风”,就是对“出于本能”之“善”——“大善”“小善”送上的“鲜花”“掌声”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