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路径探究
2019-02-11李建德杨士光尤业保梁灿刚
李建德 杨士光 尤业保 梁灿刚
摘 要:家风建设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实现,良好的家风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又对其有重要推动作用,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新时期,基于家庭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党员干部先行,以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植根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健全联动机制,形成社会合力,促进教育成果逐步深化等方式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又对其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基于县城及乡镇区域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一)家庭教育现状述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家庭教育具有的特点或趋势是:1)家庭教育的物质和精神投入不断增加;2)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样性不断扩大;3)党员干部家庭家风一般好于普通群众家风。在通过家庭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地方:一是家庭教育更注重对家庭成员追求物质利益能力的培养;二是家长缺乏对子女德育培养的方法;三是部分党员干部忽视家风建设。
(二)问题原因探究
一是社会革新和历史传承之间形成的冲突。一方面,随我国城市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员流动的范围、频率都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宗族”观念不断破除,“乡风民俗”、“族规祖训”的影响范围减小,力度减弱,缺少营造良好价值观,引领向上社会风气的乡土氛围;另一方面,随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已经远远超出“士农工商”的简单范畴,家庭的属性界定更加趋于模糊,造成很多家庭的教育目标往往不明确,教育方式方法虽然多样,但缺少系统化、深入化,家庭教育趋向于“碎片化”,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方法,没有能力进行良好家庭教育,对子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是重物质追求而轻精神追求的矛盾。市场经济形势下,“逐利性”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这个“利”既是指物质利益,也是指“功利性”。对普通家庭来说,当其物质目标与精神追求不能兼顾时,很多家庭就会选择“重利轻义”,导致家风、民风不正,曝光出来的“诈骗村”、“制毒村”、“造假村”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如果家庭教育过于“功利性”,在思想建设上必然是以追求肤浅短期、个人利益为目的,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内化于心的长期性、全局性特点。
三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特点与普通群众之间的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对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要求、道德标准天然是高于普通群众的,但是很多党员干部,党性弱化,忘记了自己属于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忽视了自身的道德素质提升与对家庭成员的教育约束,甚至纵容家庭成员或自身参与违法犯纪活动,从根本上违背了从严治党总要求。
(三)良好家风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重合。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良好家风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家庭成员而言,其首在能育其德,其贵在能培其能,其重在能养其勤,具体来说就是教导家庭成员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良好家风特征实际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重合。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立足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推进家风建设,树立良好家风的必要途径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和作风,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的,我们讨论家风或家风建设,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这个环节。
(二)家庭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家风传承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具有其时代局限性。因此,随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不断不断丰富蕴养家风的时代新内涵,这个时代新内涵,就是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应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应成为今日家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具体要求,家庭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家庭教育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优良家风也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体现,二者在内容上有文化同根性,并产生认知共振,逐渐推动家庭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认知。基于这种认知,家庭成员接受更容易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将其“内化于心”的目的。同时,家庭成员接受家庭或家族家规家训的约束;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家族树立榜样的带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传承和道德实践,让家庭成员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三、以新时代家风引领家庭教育,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党员干部先行,以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由于党员干部的特殊性,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是社会风尚的引导者,都应是淳朴民风的示范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社会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流道德。我国文明传承和政治特色决定了,优良的社风民风离不开一流的党风政风。锤炼党风政风,关键在于抓好对每个党员的党性教育,使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党校党性教育主阵地作用,经常对党员干部党性“回炉再造”,端正其党性修养、厘清党员义务、宣传党纪国法,铸造党员干部“内胆”,打造其不变的政治本色,推动其注重家庭教育、关注家风建设,促使其率先垂范,在社会上起到榜样作用。
(二)植根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家风正是这种实践的重要维度,推进家风建设,可以从“立、传、挂、进、评”五個方面展开。“立”是根本,就是收集整理一批优良家规家训;“传”是重点,就是做到知行合一,让优良家规家训传播出去,落实到群众的实践之中;“挂”是推手,就是制作并悬挂印有优良家规家训的匾额、条幅、灯笼等,让优良家规家训脱离口口相传的范畴;“进”是路径,就是进村入户开展宣讲、汇报等活动,达到宣传效果全覆盖;“评”是平台,开展评选活动,为传承家训、家风提供身边模范和学习标杆。
(三)健全联动机制,形成社会合力,促进教育成果逐步深化
一是健全传播机制。探索融入契合点,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家庭教育融入到大众文化中,通过动漫、影视、小说等加强宣传引导,融入到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中,以名人事迹或身边人、身边事增强教育感召力,融入到网络文化中,通过微博、微信、QQ、网站等将教育践行日常化、生活化、具体化。
二是着力学校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显而易见,但也不能忽视其对学生家长的影响、教育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增强家校联系,开展家长培训和学习活动等,夯实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增强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的基本技能,推动家庭教育发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行为准则等,将道德规范以条文的形式规范化、法制化;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和选拔机制,对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道德方面进行评价并予量化,纳入到人才培养与选拔中;严格惩罚惩治,对背离和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该批评的批评,该惩戒的惩戒,形成一种有错必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 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01).
[2] 陆树程,郁蓓蓓. 家风传承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A].苏州大学学报,2014-12-22.
[3] 杨春鹏,王素芬,张会. 让家风家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全国农村成人教育网.http://www.nccrjy.cn/a/nongcunjiaoyu/jingyanjiaoliu/2017/1030/1000.html,2017-10-30.
基金项目:全市党校系统重点课题,课题编号:LA201905,课题组负责人:李建德,执笔人:杨士光,成员:梁灿刚、尤业保。
作者简介:李建德(1968.09- ),男,汉族,安徽霍邱人,本科,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