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

2019-02-11王丹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摘 要: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文化领域里大众文化波及到了各个地区,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其在我国兴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到今天,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渗透和影响着每个人的方方面面,而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是受其影响最敏感的群体之一,如何正确、合理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文化现象,笔者以为,把大众文化审美作为当代高等教育的一种文化要素,将其有机结合到大学教育中去,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现状和环境,要求我们对现行大学生艺术教育进行反思。

关键词:大众文化;艺术教育;多元文化;通识课程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文化领域里大众文化波及到了各个地区,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其在我国兴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到今天,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渗透和影响着每个人的方方面面,而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是受其影响最敏感的群体之一,如何正确、合理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文化现象,笔者以为,把大众文化审美作为当代高等教育的一种文化要素,将其有机结合到大学教育中去,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现状和环境,要求我们对现行大学生艺术教育进行反思。过去,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以高雅艺术为主,以音乐教育为例,通俗音乐或流行音乐很难进入普通大学的课堂,本人有一次切实的感受,在参加教师培训学习的课堂上,一位在全国影响力很大的知名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公开讲,现在的学生让流行音乐带坏了,只喜欢《小苹果》!!事实上,学生早已置身于这样的大众文化中,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教育观念,去顺应时代的变化。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大众文化”这一术语产生于西方的popular  culture,“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其有如下特征:大众媒介性、商品性、流行性、类型性、娱乐性、日常性”。

分析以上概念,大众文化首先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我们生活在了一个信息时代,而信息恰恰是用媒介来传输和传播的,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和受众数量大等特点。当然,艺术也是通过媒介来传输的文化形态,比如著名音乐人汪峰开音乐会,不仅现场可以观看,来自全世界喜欢他的歌迷都可以坐在家里的沙发前在电视旁边观看演唱会的直播盛况。第二,大众文化具有供公众消费的商品属性,甚至可以认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商品,这就是今天这个消费社会里的一种文化现象。从这一点讲,当代艺术更是被大众广泛消费的一种典型的文化形式,比如我们去参观一个画展,买几幅作品挂在自己家里;我们每天都会听音乐、看电影,以及身边的服装艺术、装修艺术、建筑艺术等等这些艺术化的商品都与文化彼此共存。第三,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它会在一段时间一定的受众群体中形成时尚潮流,当年张学友的一曲《朋友》唱出了每个人的心声,今天的《小苹果》《走天涯》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在公众中造成大规模的流行趋势。第四,大众文化特别追求诉诸感官的娱乐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如近期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带着广大追剧朋友们体验了悲伤、纠结、郁闷、同情、喜悦等各种情感,同时也欣赏着各种唯美的画面,陶醉在美女演员杨幂和帅气男主角赵又廷凄美的爱情故事中,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要求。第五,大众文化的日常性。这一点用艺术来举例最是恰当,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随处可见的广告、时装设计…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大众文化交织在一起,日常性使艺术打破了神秘性与公众亲近,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更加美好。

二、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文化多元的时代、艺术化的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各种文化、各种艺术,该如何应接?与此同时,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教育也应该改变,就大学生艺术教育而言,一般接受着两个维度的艺术教育,一是通识课程中的艺术课程,二是校园文化层面的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层面,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教育阵地,第一是大学生艺术社团,如合唱团、街舞社、京剧团、漫画社区、摄影协会、影视基地、朗诵协会、体操社等等可谓是琳琅满目、样样俱全,每一个社团都会有一个辅导教师负责指导和管理。第二是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艺术类比赛,一般也会有相关领队老师来辅导和引领。第三是参与校内外的各类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时而主角时而观众。

那么,不论是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艺术课程,还是校园文化层面的艺术教育,应该如何顺应时代的改变而做出合理的调整呢?我们再来简要分析一下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众所周知,艺术首先是文化的一种,是文化不可分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艺术都应该是根植于其生长的文化土壤,它代表着这一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区域風格,反映了当时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甚或是这一文化的历史和社会思想的结晶。搞清楚了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也就明白了艺术不是绝对独立的学科,要学习一种艺术首先要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学习。因此,当代大学生已然步入了新时代,艺术教育就应该及时作出回应,将艺术置于当代整体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引导和教授。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

文化多元化发展,这是当代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大众文化作为当代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对文化的大众化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更不可忽视它的重要性。那么,在大众文化视域下,该如何开展大学生的艺术教育?

(一)“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

“和而不同”可谓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 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意味。“和”原意为相应 , 特别是多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就是要探讨和寻求种种不同事物各因素在不同关系中如何共生共处。“和”的思想极富辩证内涵, 它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与矛盾, 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而“不同” 也并非是指事物间互不相关, 绝然分野,而是指事物间在彼此和谐有益的关系中保持与建树自身个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论是通识课程还是校园文化层面的的艺术教育,都应该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让大众文化领域的通俗艺术进入课堂、走进校园。例如以往的通识课程有音乐欣赏,但课程内容都是高雅音乐,那么现在是不是可以增加开设流行音乐这门课程,想必很受学生欢迎。校园文化层面,原来有“高雅艺术进校园”这样的主流艺术活动,现在可以让街舞社团这样边缘化的但是体现大学生青春气息的艺术形式名正言顺的登上学校的各类舞台。总之,“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 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 , 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 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

(二)高雅艺术和民族民间艺术与大众文化领域的通俗艺术之间的多元互渗。

在艺术领域里,面对高雅艺术和民族民间艺术与大众文化领域的通俗艺术,我们要既承认差别又追求融通, 既面对现实又指向超越, 这与当代所强调的“他者原则”与“互动原则”在哲学命意与思维方式上有着深刻的一致之处。 从哲学意义上讲,“一切事物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 也不一定有预定的答案, 而是在千变万化的互动关系中、在不确定的无穷可能性中, 有一种可能性由于种种机缘 , 变成了现实;这种蕴藏着众多可能性的`混成' 之物就是`道' , 就是`不存在而有' 。”同样的道理, 在当代文化全球化语境之中, 任何一种艺术的存在及其价值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 其发展也不可能是单因而线性的, 而往往是于多因互动中走向一种新的境界。具体而言,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通俗艺术与民族艺术既有差别又都有相互融通或融合的现象。先看高雅艺术通俗化,以话剧为例,话剧是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19世界末20世纪初来到我国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像《茶花女》这样的经典剧目,本应该是高雅艺术,可发展到今天,有些非常亲民很接地气儿的剧目,如近期在国家大剧院上映的《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生动鲜活的演绎了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与儿女的隔阂,少年期的叛逆,剧目里情节中无处不在的大众文化因素,很贴近生活亦很通俗,还有如城市里各种小型话剧院每天都在演绎着当代各类人等的喜怒哀乐和丰富生活,我们很难定位它是高雅艺术还是通俗艺术。

再看民族艺术通俗化,以我国作曲家谭盾创作的《地图》为例,在这部作品中,谭盾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为题材,使用西洋配器与乐队伴奏,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将中外音乐融为一体,并在传统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运作,放大传统音乐符号,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回报。谭盾的《地图》为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而言之,一种艺术只有承认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变化是时代的要求, 融通则可以增强生命机制, 才有可能以开放而宽容的姿态面对新的世界、面对“他者” , 迎接可能到来的“种种机缘”,只有承认自身并非尽善尽美而大有接受与发展的需要,承认对话与交流的双向性, 才有可能在与“他者”的对话与交流中获得新的给养与启迪。 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要将各类艺术形式置于一个平等的价值判断中,高雅艺术、民族民间艺术、大众文化领域的通俗艺术等以一样的身份进入我们的课堂和校园,让学生接受丰富多彩的艺术熏陶和教育。 因为,即便是在历史上也并不存在孤立而定格不变的艺术 , 也不存在各种艺术之间简单化的平面拼接, 相反,无论哪种艺术, 其生命活力毫无例外地都在动态之中,即,在与他者文化不断对话、影响、互动的过程中 , 在与现实环境、时代精神相适相谐的融合中,不断获得自我确认,自我丰富。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艺术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应该遵循主导文化的规范性。 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是复杂多样的,但要遵循我国的文化主导方向,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艺术教育教育的政治文化环境,比如,近期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既深刻揭示和反映现实又具有鲜明主导文化导向作用的电视连续剧。二是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艺术内容。大众文化毕竟是一种牵连广泛的复杂的文化现象,需要以一种清醒和理智的态度去审视,针对具体的艺术现象加以探讨,帮助大学生抵御那些充滿泡沫的允诺,至少应该对其保持警觉。同时通过对大学生的大众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引导其学习和接受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大众艺术,随时防备大众文化的强力冲击或对年轻人的轮番诱惑。让大学生形成这样的价值观:无论是怎样的艺术文化传统,承认先进文化的有效性和优势,接受人类文化、特别是价值系统的共同准则是必要的,譬如:和平、友爱,种族与性别平等;承认差别与相互尊重;社会公正、基本人权的各个方面;人际关系上的诚信,等等, 都是保护与发展自身所珍视的包括艺术在内的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概括来说,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各种文化形态应该加强沟通、理解和对话,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里更应该提倡不同艺术形态间的宽容和融合,让大众文化的优秀成果渗入艺术教育中,让大学生能够在艺术的多彩世界中去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并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去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价值追求和艺术理想!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宋生贵.“和而不同”的生命机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09).

[3] 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作者简介:王丹(1981.05- ),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团委素质拓展部部长,中级职称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