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就业工作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2019-02-11赵辉于淼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赵辉 于淼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能力需求与知识结构的不断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這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主要就高校精准就业工作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服务;精准就业工作模式

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责所在和主要内容。精准就业服务是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就业信息不对称,人才岗位需求不匹配和帮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高校树立“精准化”就业工作理念,强化问题导向,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体系以及就业帮扶体系,搭建完善的高校精准就业工作模式,丰富就业工作内涵,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化水平,对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提高高校精准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业工作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一)精准化概念的阐述

精准化是指在高校学生就业期间对其面临的困难进行实打实地解决,帮助高校毕业生完成就业规划。同时精准化在高校就业工作中主要是根据学生不同就业阶段为其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妥善的完成用人单位与高校间的对接任务,让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趋于精准化发展。实际上,精准化在就业工作模式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精准服务上,高校为了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需为高校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渠道以及精准的就业服务,让高校学生在舒适且安全的环境中获得正当的就业支持,为后期高校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精准化就业工作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即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由此精准化概念开始深入人心,融入到各个领域中。我国2016年下发了有关高校生就业创业的通知文件。其中明确指出精准化工作思路,并要求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建立精准对接的就业服务平台,实施动态管理,推广就业工作模式,自此精准化概念就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导思路。高校通过应用精准化理念开展就业工作。

第二部分:高校推进精准化就业工作模式的意义

高校推进精准化就业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包括:(1)由于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普及阶段,导致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递增,在当前社会就业环境中,企业的转型发展与人才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断改变,这就造成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致使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通过推进精准化就业工作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岗位,同时也能妥善处理企业面临的人才缺失现象,从而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共同发展;(2)在现今社会背景下,频繁出现高校专业与企业需求不符、就业信息不精准等现象,从而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精准化就业工作模式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且充足的就业空间;(3)满足高校就业者的实际需求,如今评价就业质量并不单独依靠就业者的满意度,还需从企业岗位社会认可度、家庭状况等方面加以评价。所以高校推进精准化就业工作模式,可结合就业者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此促进就业者、高校、企业等多方的长远发展。

第三部分: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一)就业信息供求双方不对称

就业信息的掌握程度对于高校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大影响。而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就业信息供求双方不对称,从而不利于高校学生实现优质的就业,这主要是因为:(1)就业队伍力量较为薄弱,现今各高校已经开始成立就业指导机构等,但基层院,主要由辅导员负责具体的工作内容,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较为繁杂,导致他们无法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投入过多精力,造成就业信息传播效率并不高;(2)就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通畅,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部分高校就业工作中常应用就业软件完成就业信息获取工作,但由于少许软件设计不合理甚至存在违规操作现象,致使就业信息无法及时传播给高校学生。

(二)就业市场人岗需求不匹配

造成就业市场人才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包括:(1)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根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国有企业的人才招聘数量在减少而民营企业却在增加。随着企业管理意识的增强,他们对于人才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等,这对于高校就业工作而言也带来了一定难度;(2)就业指导工作的个性化不强,由于现今大学生皆为“95后”甚至还有“00后”他们突显出的个性化特点较为明显,然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相关人员并未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兴趣及性格特征,而是采取大水漫灌式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常出现迷茫现象,这种达不到学生心理预期的就业指导自然会造成人岗需求不匹配,从而不利于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就业帮扶机制不健全

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当以高校就业困难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切实做好帮扶工作,以此提高就业质量。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就业帮扶机制尚不健全,由于就业帮扶机制覆盖层面并不广泛,甚至对于困难就业学生的信息收集不准确,导致他们无法获得正常的帮扶支持,影响整体工作效果。另外,帮扶工作还需得到社会、家庭方面的重要支持,若一味依靠学校加以帮扶,可能很难起到良好的帮扶效果,造成就业困难学生始终无法解决实际困难,故而需进一步提高就业帮扶机制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高校构建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模式的路径研究

(一)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

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是构建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模式的重要基础。首先,高校应当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水平,就业工作队伍在就业工作中是最重要的核心力量,所以高校应当联合院系打造一支专业且覆盖面广的就业工作团队,其中主要包括研究生导师、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只有这样就业服务工作模式才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其次,切实做好就业工作队伍培训任务,让其具备一定的就业服务实践能力;再者,注重校企对接工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应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以此实现双方工作进步。用人单位可定期到高校进行讲座宣传,让高校学生明确当前就业形势。同时用人单位也应适当拓宽就业毕业生信息收集渠道,以此为后续人才需求提供重要的储备力量,进而完成校企对接工作;最后,在构建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时应当充分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网络技术等,以此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可行性。比如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人才数据库,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类,据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信息服务,从而起到良好的就业服务效果,也能增加学生就业满意度。

(二)构建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

构建精准的就业指导体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根据专业需求提高学生实习质量。通常情况下,高校学生都有实习阶段,但由于这段时期过于集中,所以高校可在日常学习期间合理增加实习内容,让其具有深入企业内部了解具体工作流程的机会。另外,高校也可在寒暑假时间里为学生打造实践平台,让其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岗位,并为其后续就业方向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与理想展开专业性学习,从而提高自身技能水平,进而增加就业成功率,满足企业实际需求;(2)根据社会需求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目前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并不仅仅注重人才学历,它往往还关注人才的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水平。因此,高校应结合当前就业政策及学生个体发展特征为其提供精准的就业前景分析,并开展各种可以增加学生人格魅力的活动如礼仪社交、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与语言表达等,以此增加就业者进入心仪企业的可能性。

(三)构建精准的就业帮扶体系

高校精准就业工作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格外注重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因此,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应充分掌握就业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让其在科学合理的帮扶方案中获得满意的就业机会。首先,高校应为就业困难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并认真分析就业者出现就业困难的实际原因如家庭经济条件不佳、自身就业技能较差、心理素质不达标等。就业工作团队再需根据不同就业困难类型的学生给予物质或生活上的关心,增加其自信心,让其也能正常参与就业;其次,在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帮扶时,应以解决他们实际困难为主,为其设置专门的解决计划,比如由于学分未修满导致无法正常就业等,高校可为其聘请教师督促其尽快完成指定任务;最后,高校应联合就业指导部门积极宣传帮扶政策,并整合校友资源,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让就业帮扶体系建设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基金项目: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就业科研项目A类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赵辉(1982- ),女,蒙古族,辽宁朝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淼(1967- ),男,汉族,辽宁铁岭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分析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
论高校辅导员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