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质理论视角下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研究

2019-02-11张政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担当

摘 要:在青年中培育“担当”精神既是新时代青年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年自身成长需要。从奥尔波特等人创立的特质理论视角出发,要求不断激发青年群体勇于担当的共同特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实现由“自发”到“自为”状态的转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最基本、最核心的个人特质,持续加强青年历史观、时代观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加强青年自身建设,努力铸就担当有为的青年一代。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系列重要讲话既充分指明了青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青年一代的“担当”精神。奥尔波特等人创立的特质理论为探讨青年担当精神培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奥尔波特等人创立的特质理论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作为特质理论始创者,曾将特质作为个体和群体人格形成的基础。他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和个人特质(personal traits)。他认为每一个个体或群体因为生活在某一共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下则会形成比较稳定的且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比较的共同特质;而个人特质则是个体身上所独有的,受个人生理和心理成长经历影响且在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行为倾向的特质。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进一步区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以此区分不同层次的个体特质对个人外在的人格表现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和作用[2]。这表明他将个体特质作为每个人个体人格形成的需要,而将共同特质作为每一个个体所必须归属的类的需要。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Cattel)在奥尔波特基础上,重点从个体人格形成的因素出发,将人格特質区分为容易随外部环境变化并且可直接通过外部行为进行观测到的表面特质和具有稳定性且是作为人格结构基本因素的根源特质,并编制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他还认为人格特质的形成与遗传、环境、动机、能力和气质等相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特质理论。

上述奥尔波特等人提出的特质理论对在新时代培育青年的“担当”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新时代的青年,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来说正处于个体人格和群体人格最重要塑造期,如何引导和教育全体青年,在中国人民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征程中,自觉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努力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需要的人格特质,使自己成为担当有为的青年一代,这是摆在时代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特质理论”视角下青年“担当”精神分析

(一)“担当”是青年群体共同特质的历史和时代展现

(1)“担当”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天然特质。现代意义上“青年”这一概念源于14世纪左右欧洲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18世纪基督教创办了“青年联合会”标志着“青年”这一概念的普遍流行。而“青年”一词在我国开始出现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作为界点,尤其1919年五四运动后,“青年”一词在中国逐渐被广泛使用。

现代意义上“青年”这一概念的出现,不再单纯指人的生理发育上的年龄阶段特征,而是体现了人类文明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青年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群体不再游离于历史的脉博之外,而是能动地参与到历史变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成为了历史进程赋予的独特政治意义上的群体性概念。“在古代国民中特别是青年中的那些先进分子、那些有了觉醒的人,他们身上的人文精神、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的本质不可能完全消失,像地下的火种一样依然在燃烧,在世代冲突中扮演着追求创新的角色。一旦形成为新的阶层,又有新的启蒙而且能够坚持,就能改善文化与制度,在青年缺席的历史之后,出现青年创造的历史[3]。”因此,现代“青年”概念在世界和中国的传播实际上也标志着青年作为一个“担当”社会变革的主体性力量登上了世界和中国历史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作出了“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的论断,将对“青年”这一概念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担当”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恒定特质。首先,青年“担当”特质形成于中华文明世代传承过程之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历经上下五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中华儿女“家国天下”的担当情怀必然会在每个时代的青年身上打下深厚的印记,成为影响青年共同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近代以来,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一大批热血青年用他们的牺牲与奋斗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才27岁左右。近代以来青年群体以一种不断觉醒的主体意识投入到救国救民的历史洪流之中,展现出了这一鲜明历史阶段特征下青年勇于担当的共同特质。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青年“勇于担当”的共同特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的积极追求和时代主旋律。一个典型例子就是1955 年,以杨华为首的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关东的北大荒去垦荒,受到共青团中央表彰。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杰出青年”、“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等一批批勇于担当的优秀青年和青年团体不断涌现,青年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二)青年个体特质与“担当”精神

(1)青年个体特质分析。从奥尔波特等关于个体特质的阐析,不同时代的青年个体身上必然存在着显著的个体特质差异,而同一时代的青年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性。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所带来的激烈的社会变革中,绝大多数青年能够勇立时代潮头,敢于担当,不断追求个人进步,将个人理想奋斗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青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绽放出夺目的光芒;但与此同时,有少数青年却在社会变革中,受到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专注于人个得失,丧失了理想信念,扭曲了价值观念,失去了奋斗目标,既不能够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青年的职责和使命,也使个人失去了全面发展的空间。因此,“担当”并不是每一个青年个体天然具有的特质,实际上在青年个体特质中积极特质与消极特质并存,并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2)“担当”应当成为青年个体特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担当”并不是每一个青年个体天然具备的特质,但由于人格特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塑造的,我们可以通过引导教育广大青年个体自觉认识到“担当”是“青年”本身应当具备的人格特质,是青年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与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命运,与青年自身命运唇齿相依、命运相联的最重要的人格内核,从而让青年个体实现自我人格特质的觉醒,主动培养并践行“担当”精神,使之成为自身个体特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培育路径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当代青年由“自发”状态走向“自为”状态

自发存在状态指人的主体性存在“没有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存在状态。而自为存在,是人对自身存在和主体地位的觉醒,是有意识地彰显和维持自身存在的状态[4]。引导当代青年由“自发”走向“自为”的过程,是指青年要从为个人前途和命运进行努力奋斗的自发状态中,通过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深刻认识到国家对青年寄予的厚望,进而自觉按时代发展需要锤炼自己品行,增强个人本领,并为实现新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而不懈努力,这时青年就达到了“自为”存在。在“自为”的状态下,青年“勇于担当”的共同特质才能不断得到彰显,才能成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面向未来的新青年。

(二)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一代成长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青年担当精神培育形成了一个天然契合点。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青年可以增强人格自省意识,并认识到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遵循,其自身才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并拥有最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青年群体身上天然具有的要将自身作为时代变革的主体性力量来对待的这种共同特质,内在的要求青年个体深刻审视自我的价值追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取向,是否符合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当二者互相融合后,它都会点亮青年个体的生命的自觉,会对青年身体和心灵的成长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使中国青年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三)加强当代青年历史观和时代观教育

马克思曾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 思想, 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5]。在培育青年担当精神过程中,必须通过加强当代青年历史观和时代观教育,使青年一代获得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认知,从而找准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一方面要通过引导青年积极学习中国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和中共党史,不断增强爱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强化责任担当;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解和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坚决抵制崇洋媚外思想和各种不良思潮入侵,深刻把握我国国情,理性思考民族命运,勇于担当人民福祉,让自己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体中的一分子,与国家、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成长。

(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加强青年自身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青年的个体特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鲜明得多。这些个体特质的积极方面,能够与良好共同特质的塑造起到相辅相成作用,但这些个体特质的消极方面,也可能对整个青年一代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当代青年只有在努力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不断增强群体意识,明辩是非善恶,增长本领才干,才能真正成长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主体性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6).

[2] 麻彦坤.奥尔波特人格理论述评[J].心理学探新,1989(03).

[3] 谢昌逵.中国历史中的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2010(08):52.

[4] 宋锦添.自觉能动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76).

[5] 马克思.《集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基金项目:文章为海南省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Hnsz2016-63。

作者简介:张政(1981- ),男,湖南长沙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担当
帮助学生寻找“担当”
继承发展 提高质量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论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