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俗“乞巧”文化优势,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2019-02-11王喜琴
王喜琴
摘要:民俗“乞巧”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学校的传承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民俗“乞巧”文化分析,认识到利用民俗“乞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势和出路,及相应的思路与策略。探索“乞巧”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的内容与方式,寻求“乞巧”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新路径、新方法,同時也推动民俗文化遵循时代精神走向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乞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策略;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召唤和要求。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很大程度对塑造和培养学生,使得学生自我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和展示至关重要。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分数上,尽量的开发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自我优势和价值,激发自主性和自豪感,学生通过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主题及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时能更好地去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将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引入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们也从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展现形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甘肃陇南市西和县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特别是“乞巧”文化,它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文化,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体现本土化、回归生活,乡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大力提倡借用新媒体技术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资源。在这一形势下西和县校园文化建设,更应该利用好民俗“乞巧”文化,以此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也更能传承好当地文化遗产!做好“乞巧”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的思路与策略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让民俗“乞巧”文化在校本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借助新媒体,开发基于民俗“乞巧”文化土壤的校本课程。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梳理了新媒体视角下民俗“乞巧”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现状。通过与学者、政府人员、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传承人等群体的访谈,观察新媒体技术介入民俗文化保护、传播和进校园各环节的异同,梳理民俗“乞巧”文化进校园的影响要素,最终从技术、文化自觉及课程的角度提出建议和策略。
教师恰当地利用网络挖掘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利用媒体技术记录和传播民俗“乞巧”文化,有效实现民俗“乞巧”文化进校园。合理利用新媒体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把研究、理论、实践三者有机结合,借助新媒体构建“乞巧”文化特色的数字化资源,打造“乞巧”文化的“数字课堂”,从而不断完善“乞巧”文化进校园的整体策略。
其次学校组织成立了乞巧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有组织地实地体验较为完整的乞巧活动。
随着西和县打造“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品牌。学校也积极开展乞巧节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学校,以西和为荣,关心本土的精神。在全校各年级都有代表参加的乞巧小组基础上,通过团委,在全校发动,志愿参加七夕乞巧节活动。另外我校还邀请当地文化名人,民间文艺家,传承人做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为乞巧小组和各年级有相关兴趣的同学举办有关乞巧知识讲座。
乞巧小组利用班会课,音乐课,课外活动时间,坚持经常性活动,主要是介绍七夕的由来与传说,了解乞巧七夕的习俗,欣赏七夕节的诗词,观看乞巧艺人手工制作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艺术品,举办全校性的乞巧专题展览和知识竟赛等等。同时号召学生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暑假8月底(农历7月初四到7月初九)为期6天的七夕乞巧节活动,通过活动让每位同学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第三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并把课题小组发展演变成研习所,通过挖掘整理研究,对乞巧文化批判性地接受,创造性地传承。
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乞巧文化”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编写“乡味十足”的校本教策,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让乞巧文化开始走进学生们的课堂。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让民间乞巧元素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构建寓教于乐的教育,并通过学校的力量,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乞巧的意义,进一步创新性发展好民俗文化,加大对乞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助力乞巧文化做大做强。
总之“乞巧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开展此项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内涵发展上求突破,在发展思路上求完善,在工作机制上求创新,在创建成效上求提高。把我县“乞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姚曙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D]新教育时代2017 (5)
[2]陆红兵.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再论[D]创新人才教育2016 (12)
[3]朱永文.弘扬民俗文化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