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探讨

2019-02-11

关键词:规划师专业课城市规划

陈 丽

(盐城师范学院 城市与规划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方式,与专业课有机融合,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1]。本文将探讨思政育人背景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的方法和路径。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呼应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形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劳动力,大学生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素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走向,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二)承担培养新时代规划编制和管理人才的重任

城市规划原理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城乡规划、土地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关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师要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思维、人地协调思想和生态文明理念,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适应新时代规划设计要求的专业技能。

(三)作为专业基础课更受师生重视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城市规划原理是在学生经过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先修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开设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因此,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对建立全面、正确的专业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更加受到师生重视。

(四)可发掘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思政元素丰富,素材选取广泛,具备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可行性。例如:梳理城市规划史和介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分析城市化进程和特征,能够使学生客观认识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开展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能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学习总体规划的编制,能够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大局观;讲解城市规划的管理和法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从事城市规划所必需的法治意识;等等。

二、确立目标体系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目标一般包含通识目标和专业价值目标两类,其中,通识目标是专业目标的基础和延伸,专业目标是对通识目标的细化和加强。通识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道德水平;专业价值目标就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借助专业课程中各类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成长为专业领域内既具备专业能力又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才。

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和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特色,构建最合理而有效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就是将通识目标的家国情怀、社会公德和专业目标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养有机结合,实现专与通的兼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图1)

图1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核心价值体系

(一)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辉煌成就、近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历程、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新形势下城市化转型的新要求,并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横向对比,能客观认识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现状,认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进而产生为国家、为家乡的规划建设贡献力量、奉献青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

城乡规划专业要培养合格的规划师,首先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很多内容都对提高学生社会公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公交优先、住房保障、基础设施规划等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帮助弱势群体,强化助人为乐的意识;规划实践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可作为公共课程,向各专业学生开放。

(三)确立科学的城市规划价值观

确立科学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规划师发挥职业才能的前提,新时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价值观有:(1)以人为本。城市规划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城乡居民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2)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的形势下,规划师在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方向时,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3)多元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中各种要素的流动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开放,未来的城市一定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而重塑城市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城市文化重塑的过程中,规划师要对多元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4)共享共建。共享城市是科学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升级、城市治理创新背景下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规划实践中,既要对建成区进行更新整治,也需要进行新城规划,实现城市功能复合、资源和空间共享[2]。

(四)形成良好的规划师职业道德

城市规划原理是一门职业教育课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规划师发挥才能的保障。规划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主要包括:(1)公共政策意识。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属性,要培养学生树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咨询、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的公共政策意识[3]。(2)法治意识。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需要理性的法治观念约束,遵循行业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3)团队合作意识。作为一门涉及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城市规划既对规划师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又要求规划师能够协调多部门、多专业的合作,共同处理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因此,过硬的综合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是规划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4)工匠精神。《周礼·考工记》中将城市规划和建设称为“匠人营国”,培养大国工匠也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即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科学严谨的科学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三、构建内容体系

目前国内开设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高校,大多数选用的是同济大学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4]。全书共分5篇22章,分别回答了从哪里来、如何想、如何编、如何建等城市规划的四个规律性问题。同济版《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本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经典教材,在我国几代城市规划师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同济版《城市规划原理》各章内容的思政元素,确定各部分内容的核心思政目标和相关思政目标(如表1)。

表1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矩阵

注:●表示核心思政元素,○表示相关思政目标。

由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思政元素丰富,从弘扬家国情怀、社会公德,到城市规划价值观和规划师职业道德培养都有涉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思政元素和案例的选择,有所取舍,可以将一些思政元素放到课外的讨论和交流中。总体来讲,家国情怀和社会公德的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城市规划的分析侧重价值观培养,规划管理与实践则侧重职业素养的提升。

四、转变教学方式

(一)课程思政要“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是对思政课程的深化和拓展,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而不是思想上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00后逐渐进入大学,硬性植入和说教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专业课教师不能对学生直接灌输政治观点、价值观等,而要通过课堂上的隐性渗透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这也是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所在。

(二)师生互动要更加充分

课程思政实施中,教师是主导,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了解学生的状况和需求,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适应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也可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的精神内涵。

一是借翻转课堂为师生互动赢得时间。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庞杂,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拓展性内容,可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智慧城市规划为例。课前,由教师提出若干问题,如:智慧城市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规划提出哪些新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形成自己的答案,并发现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课中,指定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课后,学生结合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反馈,修正和完善对智慧城市规划的认知。

二是让师生互动从课堂教学拓展开去。师生互动要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的地点可以从课堂拓展到校园乃至校外,从现实中延伸到网络上;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头脑风暴、讨论小组、辩论和演讲等;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中,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里。

(三)更加重视实践环节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但仅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很难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深刻的领悟,为此,教学应更加重视实践环节。

一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规划建设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管理者进入课堂,给学生带来最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城市生活的影响,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树立城市规划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是校企协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校企协同培养等形式,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规划项目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真切感受行业发展、了解行业前沿,使学生获取更加贴合社会需求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采用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教学。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可以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以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为基础,设定多课程联合的研究项目,在多个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讨论。项目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分工、数据采集、方案选择、成果编制、评价与反馈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尚待解决的几个难题

(一)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显性的思政课程和隐性的课程思政共同构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一是建立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物质和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可行的、有效的和客观的监督、评价体系,避免课程思政流于形式主义;三是制定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和包容教师改革创新。

(二)课政思政的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同样面临这一难题。一方面,卷面试题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实际状况考核效果不佳,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学生思政素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且学生思政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界定是否为某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政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进一步提高素质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更要有崇高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一颗仁爱之心。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要求专业教师做到言传身教。因此,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引导专业课教师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和精湛的教学能力得到学生的认可;帮助专业课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分析问题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富有逻辑,既要符合学术研究和教学规范,也要符合思政育人的要求。

猜你喜欢

规划师专业课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美国退休规划师受追捧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城市规划师告诉你,路权的定义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