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妇产科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9-02-11蒋娟
蒋 娟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麻醉科,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医院手术麻醉科,重庆 400038)
剖宫产术是临床中针对异常分娩产妇进行紧急治疗和处理的一种手术方式,近些年来,由于巨型婴儿的增多及年轻孕产妇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生产中剖宫产的手术率可谓是急剧增加,但是该手术方法存在有手术延时、产妇疼痛、产后抑郁焦虑等不良问题,其不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及婴儿的成长。为了更好的解决剖宫产术存在的问题,我院尝试应用优质护理对产妇进行护理,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术患者,将其随机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法进行护理,而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法进行护理。患者年龄在20-38岁,孕周为28-45周,及起重初产妇53例,经产妇27例。实施剖宫产手术指征为胎儿窘迫、产道出口狭窄、头盆不称、臀足位等。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及剖宫产手术适应症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则采取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在患者即将进入手术室之前,做好手术室布置工作,如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手术期间患者由于失血及紧张、焦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温会迅速下降,因此控制手术室温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其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因为体温下降,而出现各种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效果。同时,针对出现剖宫产手术指征的产妇,要及时的向其介绍剖宫产手术指征出现的原因、特点及处理方式等,在介绍时要尽可能使用柔和的语言向产妇介绍相关的情况,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对于初产妇来说,其在此之前从未经历生产,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会不知所措。[1]因此,详细为产妇讲解相关的情况,并及时的做好分析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护理人员可以适当的给患者讲解一些成功的案例,增加产妇的信心。
其次,则应做好住院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进行分层管理,根据护理人员的年龄、性格、经验及能力素质等为其分配不同护理难度的工作,如让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主抓全面护理;安排资历丰富、临场应变能力强的护理人员负责剖宫产手术指征严重的产妇;让沟通能力佳、亲和力强的护士负责开展心理护理工作,进而有效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发乎优质护理的作用。
最后,需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渠道。妇产科是医院中重要科室之一,其涉及到母体和胎儿双方的安全,在护理治疗期间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发医患纠纷。为了更好的解决医患矛盾,在护理工作开展期间还需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护理人员要及时的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疾病治疗本身,还应深入到更加专业、安全、人性化的护理咨询建议。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指标主要包含有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等,其评分采用VAS评分法进行评价,评分为0-10分,其中分值越高患者痛感越强烈。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产妇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分别为(34.9±10.2)min、(6.8±2.6)min,不良反应例数为2例;而对照组产妇手术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分别为(55.9±8.2)min、(12.8±3.6)min,不良反应例数为7例。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各项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优质护理法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所谓的优质护理,是通过建立整体性的护理责任包干制,在护理工作开展中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方法来说,其注重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使得护理更加具有连贯性和针对性,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2]对于剖宫产产妇来说,由于妊娠反应使得她们的心理更加敏感脆弱,外界环境很容易对产生的情绪产生影响,进而不利于产妇及胎儿的安全,近些年来,为了更好的保证产妇及胎儿健康,妇产科应用了多种新型护理方法,而优质护理法的应用注重心理干预在各个护理阶段的应用,结合上文的分析也可以发现其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患者健康恢复,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