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认知模式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19-02-1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裴远航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裴远航
消化性溃疡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是溃疡首选治疗方案,但患者常受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方式、心理因素影响,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未能达到很好临床效果。有研究指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临床效果[1]。因此,本文选取我院91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个体化认知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9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35~52(37.08±7.75)岁;病程1~5(2.09±0.48)年;胃溃疡22例,十二指肠溃疡23例。观察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35~53(36.98±8.05)岁;病程1~5(2.10±0.50)年;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溃疡23例。纳入标准:符合[2]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经胃镜、钡餐确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胃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疾病相关治疗,如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于每周六上午到我科示教室行健康教育,时间9:00~10:50,分为50min两个课时,课间休息10min,宣教内容为:消化性溃疡病因、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个体化认知模式:采用个体化指导:通过言语交谈、实验室指标评估患者的身心情况,详细掌握每位患者一般资料,患者入院后发放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意识、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并一同分析原因,选择每周日与患者约谈,内容多围绕患者展开,将其日常健康行为加以评估,诱导患者倾述内心困惑,分析其不良行为、心态,通过有效劝归、鼓励、认知干预建立患者正确健康观,同时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对依从性差者给予纠正。
1.3 评价指标 于干预前后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4mL,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VEGF、bFGF水平比较:对照组VEGF水平(103.86±10.95)pg/mL、bFGF水平(114.99±14.12)pg/mL低于观察组(140.95±16.85)pg/mL、(150.96±15.9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坏死黏膜可穿透肌层,甚至到固有肌层或穿孔,药物治疗为消化道溃疡常见治疗手段,其患者药物治疗一般4~6周即可治愈,但后期病情反复较为常见,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辅助一定非药物治疗方案。
本文探讨了个体化认知模式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对照组VEGF、bFGF水平低于观察组,常规干预中联合集体健康教育将患者集中在一起进行团体干预,以患者为中心,重视患者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患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患者个人背景、文化程度的不同,导致其接受能力亦不相同。全面评估患者一般资料,通过个体化指导激发患者兴趣,动态评估患者身心变化,树立患者正确健康意识与行为。VEGF、bFGF等细胞因子在消化性溃疡愈合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VEGF参与消化道溃疡组织修复全程,促进血管再生与组织修复。VEGF、bFGF两者联合不仅能刺激血管再生维持消化道黏膜完整,还会增加了黏膜新生组织的血流量,达到加速溃疡愈合的的目的,进一步增强临床效果。患者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等应激状态下,引发机体内分泌失调,糖皮质分泌增多,胃蛋白酶、胃酸分泌增加,导致胃黏膜溃疡加重,有效缓解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对其预后与复发有决定性意义,通过个体化指导,注重患者心理变化,纠正不良情绪,减轻应激反应,提高溃疡愈合,改善患者VEGF、bFGF水平。
综上所述,个体化认知模式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