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的疗效研究
2019-02-11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150张浩王在智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150)张浩 王在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6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口腔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均对其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0~80岁,平均(35.8±6.5)岁,经过活体组织病理学以及医学影像学等检查,均为口腔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其中5例粘液表皮样癌,18例腺样囊性癌,4例腺癌,3例恶变混合癌。纳入标准:均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身体状况佳,能够接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无精神疾病者。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哺乳期、妊娠期妇女;拒绝此方式治疗者。
1.2 方法 所选择研究对象均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输入数据,并拟合出三维的肿瘤轮廓及其周围的一些重要器官,制定出治疗计划。使用治疗计划系统将肿瘤靶区的粒子及其空间排列、放射剂量等,确保能够接受足够的处方剂量。在进行手术之前的4h需要禁止摄入食物、饮水,在0.5h之前行镇静剂,并实施全麻或者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将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行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验证,如果靶区存在“冷点”,则需要即刻补种,然后对实际匹配的周边剂量进行计算(90~120Gy),术后行CT复查。
1.3 评判指标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划分为:①完全缓解(CR):肿瘤均消失;②部分缓解(PR):肿瘤有所缩小且≥50%;③无变化(NC):肿瘤体积有所减少<50%,或者体积增大<25%;④进展:肿瘤体积增加≥25%,或有新的病灶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标准P<0.05则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粒子植入情况分析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有3例患者在术后接受补充植入,每位平均植入36.55颗粒子,有4例存在较轻微的咽喉部吞咽疼痛感,有7例存在短暂出血现象。
2.2 复查结果 30例口腔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2例,无变化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经过半年到两年的随访,4例局部复发,3例失访,未出现死亡,且未出现远期放射损伤现象。
3 讨论
对于癌症患者而言,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方式属于新型的方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方式,125I粒子源在剂量分布方面主要是依靠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设计,但是治疗计划系统是以对前列腺癌的治疗基础进行模拟而发展的,可满足大部分实体癌症的剂量的设计,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癌症类型不同,其对射线的敏感程度、剂量等也会不相同,所以需要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善,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验证,便于进行调整以及改善等,确保>90%的靶区都能够获得>90%的处方剂量,完成治疗后也需要及早地进行验证[1][2]。
本研究显示4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且在靶区外,分析可能是由于靶区没有将潜在肿瘤复发区完全覆盖造成,所以在设计靶区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准确地判断肿瘤可能会复发的范围。使用此方式治疗后,术后出现放射粒子迁移或者丢失是常见的并发症,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肿瘤的体积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粒子便易出现丢失等现象,但本研究所选择患者中未出现此现象,可能与样本数量略少存在关系。虽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方式具有微创性,但是仍然是植入了放射性的金属异物,因此或多或少也会产生感染或者水肿等相应症状。
综上所述,对于口腔颌面部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需要对剂量设计以及术后并发症等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