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2019-02-11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民医院475400张琰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脑出血下肢血栓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民医院(475400)张琰

目前临床治疗脑出血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术后由于患者身体相对虚弱,且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十分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对其术后康复产生一定程度影响[1]。为进一步预防脑出血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我院对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37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采取了集束化护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74例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7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为47~68岁,平均年龄为(58.52±6.25)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出血29例,额叶出血4例,颞叶出血4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为45~69岁,平均年龄为(58.22±6.14)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出血30例,额叶出血3例,颞叶出血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选入患者均符合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经过颅脑CT检查确诊。本研究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且患者家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颅内感染者;全身感染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健康教育、基础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①强化基础护理。协助患者定期翻身,对其下肢进行按摩,下肢可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家属定期帮助患者更换干净、松软的衣物。②加强下肢状态观察。责任护士密切关注患者下肢状态,包括皮肤温度、弹性及颜色等,测量下肢周径,1次/d,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③早期康复训练。术后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初期可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训练,并教导患者家属按摩手法,通过脚踝内外翻训练,在脚踝带动下进行下肢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控制运动量及运动幅度,始终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患者出现疲劳。④饮食护理。术后初期给予流质食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转变为半流质饮食以及正常饮食,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鼓励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每日尽量进行排便,排便过程中注意控制力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患者术后1周进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观察其下肢静脉血液通畅程度,判断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均用()表示,采取t检验,率的比较以%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70%)较对照组(18.92%)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脑出血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①手术制动与活动障碍。脑出血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期间要保持同一体位,会造成血流速度减缓,再加上术后长期卧床休养,可能会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②药物刺激。部分药物如尿激酶等会对患者血管产生刺激作用,甚至会造成血管内膜破损,从而导致血小板凝聚或粘附,血流不通畅则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脑出血患者术后需采取一定干预措施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本研究中,研究组采取了集束化护理,从结果来看,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与杨浩[2]等报道结果类似。集束化护理主要是指将具有循证基础的护理措施集合起来,对某些难以治疗的临床疾病进行处理,以此来提升并巩固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集束化护理实施过程中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特点进行护理干预,例如通过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强化基础护理,可起到预防作用。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也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通过饮食护理则能够满足患者术后营养需求,使其保持良好的康复状态。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可降低脑出血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猜你喜欢

脑出血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