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孤立性纤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19-02-11卢豪,曾飞
卢 豪,曾 飞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南昌 330006)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罕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其源于表达CD34抗原的树突状间质细胞,具有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的特征,可发生于全身多种组织,生物特性为良性或交界性,在中老年常见。该病以胸膜发病最常见,盆腔孤立性纤维瘤(pelvic solitary fibrous tumor,PSFT)罕见,国内目前仅见少数个案报道[1-2]。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3月收治1例PSFT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6岁,因“间断性盆腔胀痛3月余”于2018年3月19日收入本院。患者同时感排便困难,偶有便血,便后呈鲜血样滴出,否认黏液脓血便,无大便习惯改变,无明显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等症状。既往56年前行阑尾切除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体格检查:T 36.5 ℃,P 91 次·min-1,R 20 次·min-1,BP 121/61 mmHg(1 mmHg=0.133 kPa),BMI 21.0 kg·m-2。心肺无明显异常体征。专科查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肠鸣音4次·min-1。肛门指检:取胸膝位,在距离肛缘约 6 cm 侧壁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5 cm×5 cm,质地适中,活动度差,肠腔黏膜光滑,指套退之未带血,因为肠腔内未触及明显包块,肿块考虑来源于肠腔外侧可能性大。辅助检查:WBC 8.42×109L-1,RBC 3.95 ×109,HGB 122 g·L-1,总蛋白75 g·L-1,白蛋白39.46 g·L-1,凝血功能正常。肿瘤指标:CEA 0.91 ng·mL-1,AFP 5.8 ng·mL-1,CA199<1.02 U·mL-1,CA125 8.20 U·mL-1,均在正常范围范围内。术前盆腔磁共振平扫:骶前见两肿块毗邻,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内信号不均,见片状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封三图1A);左侧肿块呈半月型,大小69 mm×30 mm,右侧肿块呈类圆型,大小约58 mm×48 mm;直肠呈受压向右侧挤压改变,直肠占位不明显(封三图1B);子宫向前推挤;骶前软组织稍肿胀,盆腔未见肿大淋巴结。盆腔磁共振增强:骶前两肿块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强化持续,内信号不均,见片状类圆形囊变无强化区,骶前间隙毛糙,见条索斑片状延迟性强化影(封三图1C)。术前电子结肠镜:直肠肿物(外压性?)。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18年3月2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盆腔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位于骶前,大小约7.0 cm×7.0 cm×6.0 cm,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术中完整切除肿瘤,肿块可见明显分叶状、黄白色、质韧。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第2天恢复肛门排气功能,第3天予拔除留置导尿后排尿正常,于术后1周康复出院。术后病理提示: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封三图2),免疫组织化学示:CD34(+)(封三图3A)、Vim(+)、Bcl-2(+)、CD99(+)、STAT6(+)(封三图3B)、S100(-)、CD117(-)、Dog-1(-)、CR(-)、 D2-40(-)、WT-1(-)、CK(-)、Desmin(-)、Ki-67约5%(+)。
2 讨论
SFT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随着肿块逐渐增大,可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临床主要以胀痛常见,胸膜外的孤立性纤维瘤大多数位于腹膜后,临床症状出现的晚,只有当肿块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故患者就诊时往往肿块都相对较大,常会出现向周围组织脏器或者血管侵犯可能[3],因SFT可出现在全身各部位故SFT的临床表现各异,而盆腔孤立性纤维瘤因位置的特殊性而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常因压迫直肠出现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增多等表现(此病例主要以此临床表现就诊)。PSFT术前诊断较困难,磁共振对PSFT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影像学常因瘤体大小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很大,较小肿瘤一般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梭形,密度均匀;较大肿瘤多呈不同程度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偶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型强化模式,此病例术前磁共振则呈明显分叶状改变。PSFT术前在影像学上常需要和其他常见病相鉴别,比如盆腔神经源性肿瘤、间质瘤、女性畸胎瘤等相鉴别。神经源性肿瘤信号可不均匀,但强化程度不及SFT,且位于神经走行区;间质瘤与肠管、肠系膜关系密切,较SFT易囊变坏死,内无血管流空信号;畸胎瘤成分较SFT复杂,内含骨骼及牙齿结构,CT有助于诊断。对于SFT确诊需依赖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多数SFT免疫组化检查表达 CD34、Vimentin、Bcl-2、CD99、STAT6,其中 CD34、STAT6 Bcl-2、Vimentin阳性对诊断SFT最重要,而desmin、CK、EMA、CD68、CDll7、S-100蛋白一般呈阴性,但最近研究[5-6]表明STAT6在纤维瘤的诊断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价值,本例免疫组化STAT6呈现特征性强阳性表现。随着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在病理学上的日益发展,借助于免疫组化该病在病理诊断时也常需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血管外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肌纤维瘤(fibroma)、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S)等相鉴别[7]。EHE免疫组化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CD34、FVIII-Rag中至少一项,部分Vimentin表达阳性,电镜下细胞周围基底膜完整,可见胞饮囊泡或含红细胞的原始血管腔,偶尔可见胞质内Weibel-Palade小体;HPC与SFT相似表达CD34、CD99和BCL-2,而actim和desmin一般表现为阴性;肌纤维瘤:镜下呈明显的双向、区带现象,中央原始间叶细胞,周边梭形细胞,纤维黏液样间质,免疫组化示SMA+/-,desmin-/+,CD34-/+;DDLS:镜下见两种不同分化和形态结构的非典型脂肪梭形细胞,去分化区域可呈现多种形态结构,免疫组化MDM2+,CDK4+,STAT6(-/+,20%不等少量弱阳性),分子病理见MDM2扩增。
目前治疗PSFT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肿瘤完整切除是疗效的关键,非手术目前暂无特殊药物有较好的疗效,有文献[8]报道一些抗血管生成药物如索拉非尼、帕唑帕尼对于晚期不可切除或者转移性的SFT具有一定疗效,也有文献[9]报道曲贝替丁对于SFT的治疗有效,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发展,有望在未来应用于SFT的治疗。对于盆腔SFT患者有文献[10]指出在接受全盆腔放射治疗(50 Gy)可以有一定的效果,对于血管增生型的SFT常因术中不能被完整切除而出现复发和转移,术前放射治疗后(总剂量为40 Gy),肿瘤体积及血供可以迅速减少,随后可达到完整切除的目的,术后效果较好[11]。SFT大多数病例呈良性,部分属非典型性及恶性,对于直径大于10 cm 的肿瘤,考虑为恶性可能,建议术后行放射治疗。随着多学科综合诊疗(MDT)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在此病例中可以得到完美体现,外科医师、放射科医师、病理科医师和肿瘤科医师在本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可以相互支持。对于此病有一定复发倾向,术后应复查及随访,该患者随访1年无明显复发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