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人才队伍建设探讨
——基于贵州省贫困地区的调查

2019-02-11何永松

关键词:人才需求人才发展

何永松

(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产业兴旺排在乡村振兴20字要求之首,发展乡村产业至关重要。人才是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资源,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同时还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包括《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同样强调这一主张,以便“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3]。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度推进,乡村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了新时代的热题。

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扮演已引发学界关注。研究认为,“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正面临人才短缺问题的困扰,强化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就不可忽视[4]。正如蒋卓晔所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唯有切实地将人才理念放在关键环节和重要位置,从思维观念上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人才得以发展,才能取得乡村振兴的切实效果并形成长效机制”[5]。要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使其发挥专业优势,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便是主要的路径,促进产教协同还可以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6]。在金绍荣和张应良看来,构建“新农科”,培育“新农人”,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新需求,促使农科教育变革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协同联动,应坚持“产乡教”联合育人的逻辑,通过优化政策组合,健全联动机制,构建统筹平台,完善保障体系来实现其目的[7]。无可否认,乡村振兴应强化产学研耦合机制,发挥高校育人作用,扩大学生“产学研”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扮演政府智库专家的优势,在校外建立产学研及实践基地,为乡村人才培育提供保障[8]。高琦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要从内部挖掘本土人才资源,也要从外部吸纳引进人才,并通过政策调适来留住人才[9]。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并不仅仅在培养方面,激发“三农”人才活力需要用有力的举措“引”才,用精准的路径“育”才,用先进的理念“用”才,用贴心的方法“留”才[10]。有关研究分析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指出了乡村人才培育的部分问题及其路径,为引导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积极的参照作用,丰富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即便如此,乡村产业发展存在怎样的人才需求与支撑问题,如果人才匮乏将引发怎样的担忧,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何以可能?研究尚未做出相应的跟进。

为便于深刻认识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扎实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进程,在此,以“贵州省深度贫困县和极贫乡脱贫攻坚人才需求调查”(1)调查组于2018年对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278个极贫乡镇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4个深度贫困县有关直属部门和随机抽取其中的66个极贫乡镇人才工作与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度座谈。调查收集信息量较大,在此围绕产业推进中的人才需求状况展开分析。按照研究惯例,文中将以字母代替地名。感谢校内外课题组成员(参与人员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数据统计等方面的贡献。作者文责自负。的有关信息展开分析。调查涉及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的人才发展状况,通过调查资料的整理发现,产业发展广受关注,人才队伍建设更是不可忽视。研究将结合调查信息,指出乡村产业发展趋势,认清乡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依赖和需求状况,以便构建有为、得力的乡村产业人才队伍,深度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产业新气象吹响了产业振兴的号角

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各地掀起了产业发展的浪潮,乡村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与过去相比,乡村地区摆脱了产业基础薄弱的局面,产业发展正逐步走向繁荣,开启了新时代乡村美好生活的征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下,乡村产业将陆续刷新纪录。

(一)乡村产业的多样性与规模化布局已经形成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乡村产业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各地通过产业规划及其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大扭转了产业困局,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齐上阵,并形成了“1+”的产业格局,比如,R县形成“1+N”的产业模式,即中药材+蔬菜、食用菌和其它养殖业;C县构建“1+3+N”产业扶贫发展布局,将香猪养殖作为“1个主导产业”,打造稻鱼鸭、精品水果、油茶“3个特色产业”,发展“N个辅助产业”(如中药材、百香果、朝天椒等产业)。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比如,L县D镇目前的主要产业为茶叶、黑毛猪、中药材、大棚蔬菜,其中可采摘茶园1000公顷,黑毛猪养殖存栏2万余头,中药材种植266.67公顷,食用蔬菜113.33公顷。有的地方产业还在陆续跟进产业布局,比如,H县Z乡启动万亩半夏和天麻等中药材种植,2017已经完成146.67公顷半夏种植,2018年推广到333.33公顷,众多地方在发展短效产业时,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布局,不断消除产业发展瓶颈。产业布局已实现从破到立、由少到多的转变,这正是产业振兴的首要选择。

(二)乡村产业的特色与优势逐步凸显

在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贫困地区纷纷打出“产业牌”。其间,本地产品优势逐步凸显,众多农产品销往不同的地方,个别土特产品还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比如,W县H镇大力推进种植养殖业发展,其中,当地特色苹果因具备素面冰心、肉厚核小、脆甜相宜等特征,市场上已经出现“千金在手,一果难求”的情况。又如,Y县S街道(及周边乡村)空心李具有核肉分离、果肉脆嫩、味感香甜等特征深受“食客”喜欢,外地人也慕名前往采购。目前,空心李产业已扩大种植面积,从原有产业基地向周边乡镇延伸。在精准扶贫进程中,部分原有的特色产业,已成为行业标杆或龙头产业,包括茶叶、中药、竹荪和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产品)优势也越发明显,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乡村产业振兴获得了良好基础。

(三)乡村产业的收益与成效将越发可观

根据调查的贫困县份看,产业主要集中在乡村(县域或城区工业基础不强)。乡村产业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比如,H县C镇2017年种植业总产值已达2.06亿元,其中,核桃种植5580公顷,挂果2000公顷,年产3300余吨,核桃产值每年9900万元。C县2016年建成“稻鱼鸭”示范基地1800公顷,带动推广面积7566.67公顷,实现年产值1.35亿元;种植精品水果7066.67公顷,总产量接近3.64万吨,其中,椪柑种植3600公顷,产量2.72万吨,总产值达1.58亿元;建有油茶林面积3333.33公顷,其中,中低产面积3333.33公顷,油茶籽年产量1250吨左右,年产油总量320吨,产值达3200万元。产业收益在突显,合作社和农户成了受益主体,包括农民就地就近务工还能满足产业劳务需求,或助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的同时还能增加收入。收益就是出路,产业振兴不仅要体现优势,还要看经济效益。乡村产业成效并非立竿见影,但产业前景可期可盼。

(四)乡村产业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与参与下将持续发力

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多元渠道的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期间,强化了产业扶贫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并鼓励农户或合作社入股分红,吸引了种植养殖大户、致富能人的参与,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多方共话产业发展,产业基地与经营管理平台(比如合作社)得以建立。为激发群众活力,促进产业收益最大化,各地还鼓励有能力的人下乡返乡、创业就业、为民扶民,产业发展的参与主体越发多元化。部分贫困乡村建立了产业加工厂、电商销售点、参与扶贫的高校建立了校农直销店,产销平台逐步建立,销售渠道有所保障,比如,Z县生产的吉他就借助B2C平台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顾客的好评。尤其是扶贫队伍的参与,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包括对口帮扶单位同样在改善帮扶措施,受到多方力量的鼓舞与支持,乡村产业将持续发力。

二、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人才需求特征与人才支撑困境

乡村产业的实质性进展,见证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帮扶力度,包括人才扶贫的作用有目共睹。乡村产业从规划布局到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人才需求与技术依赖随之增加。除了挂职专家的参与以外,各科技服务部门、乡镇政府、驻村干部邀请专家指导,虽然克服了重重难关,但产业人才支撑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人才需求特征

1.产业人才需求总量相对较大

在大扶贫进程中,下派专家、驻村干部等大批扶贫队伍进入前线出策出力,产业发展依旧存在大量的人才需求。调查显示,除了新型职业农民需求量最大(占人才需求的40.6%)以外,乡村产业人才次之,占人才总量的24.8%,然后才是乡村教育人才,占人才总量的15.8%,文化事业、医疗卫生和乡村治理人才占比都未超过总数的3%。产业人才需求占比不小,加之,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部分经营型、技能型人才,可能兼有产业人才这一身份,此外,部分地方还将继续扩大产业规模或布局新产业,乡村产业人才的需求量还将上升。

2.产业技术人才需求占比偏高

在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农林、畜牧和渔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已达到产业人才总量的53.6%,远远超出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商等方面的人才总量。有的贫困县及其乡镇仅需专业技术人才,其他领域(含旅游)岗位人才需求较少。比如,B市四个贫困县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占比已经达到39.87%,个别地方除外,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多高于其他人才需求。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产业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加强,这与产业的迅速崛起和技术推广具有必然联系。

3.产业人才需求为我所用倾向突出

无论外请专家还是本地能人的指导,能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引领产业积极发展的人才,都是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力量。乡村对人才学历要求并不高,在人才需求总量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才需求占15.60%,大专学历人才需求占65.29%,本科学历人才占18.50%,硕士以上学历人才仅占0.61%(其中,仅有一个镇需旅游专业博士3人)。有37个乡镇对人才年龄无任何要求,有3个乡镇的部分产业有年龄要求;有49个乡镇对人才工作经验无任何要求,有8个乡镇的部分产业无工作经验要求。学历并非人才需求的唯一要素,人才需求越来越强调实用性。正如S县Z镇的干部所指,人才需求未必都看重高文凭与高学问,能接地气、沉下去与群众一起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方受欢迎。

4.产业人才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随着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深入推进,不仅产业人才需求大大增加,人才需求的差异性也在上演。即便都发展山地产业,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段,人才需求不尽相同。相同岗位的人才在不同地区的急需程度不一定相同,比如,比较R县C乡与P乡畜牧养殖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就不一样,前者为“急缺”,后者则为“一般紧缺”。不同地方对产业人才的需求侧重也不同,有的地方主要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稻田鱼、香猪),有的地方主要发展茶叶、水果等种植业。有的产业随着季节的变化,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不少水果就存在不同季节的管护需求。

(二)乡村产业振兴面临人才支撑不足的深层困扰

即便乡村产业发展势头一片良好,并不代表乡村产业发展没有阻力。人才技术支撑与需求不对等,便成为了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新的难题。

1.产业技术人才稀少且能力有限

乡村产业长期未受重视,新一轮产业的推进,人才稀少问题就暴露出来。比如,J乡计划充分利用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依托梯田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却没有相关专业人才,农村规划人才仍处于空白状态。又如,N、S等县内部分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只有2~3人,在同一时间段对所辖的10多个行政村进行技术指导自有难度;Q县部分乡镇草地开发站存在无人或只有1人的现象,需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指导草地工作。包括县级层面同样缺乏有关专业人才,比如,L县不仅旅游人才呈小、散、弱的状况,食用菌和茶叶种植人才也匮乏;C县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很多领域出现专业技术人才的欠缺和空白,旅游和城市规划领域就如此。乡镇有限的技能人才,其能力也有限,即便高学历需求量不高,遇到技术难题时,不得不向其求助。

2.涉农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且年龄偏高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入职后容易外流,或被调整到其它岗位,混岗混编现象并不罕见,涉农岗位也面临这样的困惑。从C县的调查得知,县蔬菜科室5人,4人从其它科室引进,其他的都是从外部门调入,全县市场监管检验检测仅1人,从其它岗位抽调5人,最终出现专岗不专职、半路出家者多的现象,县级层面犯困,乡镇更是个大难题,技术人才大多调离或转岗。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信息处理、业务开展难度大,包括资源(资产)评估无法测算。同时,乡镇涉农专业人才普遍老化,部分乡镇农畜业的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技术水平落后,缺乏学习新知识的动力,难以发挥较强的技术指导作用。调查显示,共29个乡镇60个岗位人才的年龄需求在36岁到40岁之间,其余乡镇的岗位人才年龄需求都在21岁到35岁之间,40岁以上的人才需求量十分稀少,人才年龄结构青黄不接。

3.挂职专家技术优势整合与利用力度不够

挂职专家并非全面精通,到达挂职地以后,当地可能并不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或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尚未下派,专业技术人才选派与需求难免脱节。有的专家科研能力强,却对乡村产业关心甚少,面对问题难以解决。乡村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产业类型逐渐丰富,人才技术需求得不到保障,选派的农业专家不能全面覆盖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更不能保证各贫困地区均可得到照应,部分产业在周边县份都难于找到专家指导。下派专家术业有专攻,只能指导个别产业的发展,部分产业由基层政府规划推动,忽略了后续技术需求问题。又因难于及时找到专家现场指导,可以说,下派专家“单打独斗”问题仍待消除。

4.激发人才参与产业发展的动力不强

各地人才争夺现象持续不断,基层人才激励机制则需强化,尤其是产业与技术人才的欠缺,严重制约了地方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县域范围内,普遍缺乏与产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流失问题明显,如何让产业人才“为我所用”,值得跟踪关注。比如,C县对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力度不足,人才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已影响人才团队的稳定性。业务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将影响个人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人才成长空间有限,职务晋级较难,人才队伍建设长期不够稳定。在人才扶贫与产业指导期间,怕出错怕担责问题也会影响个人胆识与创见。此外,人才下乡、人才返乡、人才留乡的激励方式有待突显。

5.农民获得“传帮带”技术指引的门路有限

乡村地区不仅要重视人才作用,而且,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持续的议题。各工作岗位上的专业人才尚待强化技术优势,哪怕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与经验,固然有其必要性。县域范围内产业人才欠缺,现有产业人才的技术带领作用发挥乏力。部分专家不接地气,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未必都掌握,这也需要本地专家继续发挥优势,或带动大家一起谋划产业发展的出路。比如,S县P镇乡土手工艺能人比较缺乏,导致蜡染、芦笙等工艺传承显得乏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人才支撑不足引发的潜在忧虑

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都得以体现,人才支撑不足将影响产业的有序推进,调查期间,有关主管方、第一书记纷纷对产业寄予厚望。与此同时,担心因人才需要得不到保障,尤其是产业人才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或将影响产业的有序推进,包括潜在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一)收益成效或将不及预期

随着产业的全面布局,尤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乡村产业面临人才专业知识更新缓慢、技能技术跟不上和新问题无从下手等现象,正困扰产业成长与产出效果。个别地方,在家禽养殖或种植栽培方面,出现过以失败而告终的现象。还有的地方,产业技术攻克不到位,产业健康发展考虑不足,包括市场销售情况未必了解。加之,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产业收益收成未必理想,进而担心类似悲剧会续演。在个别地方,原本有收益较好的农业作物,因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而减少收成,农民种植和养殖的积极性或将受到打击,类似的担心并非个例。

(二)投入损耗可能继续增加

乡村产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均不小,包括前期土地流转、产业配套设施(比如产业路、厂房、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随着产业深入推进,乡村产业后续发展的投入与损耗现象难免会累积,可能增加利益相关者或产业承包人的压力,甚至不乏一定的风险,利益分配份额不定,乡村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与基层干部的顾虑自在其中。比如,D县T乡包括天麻在内的中药产业发展没有技术支撑,花椒产业指导跟不上,效益期待较大,相应的技术担忧并非无中生有。

(三)病情后患或许难于预控

乡村产业的发展或许存在考虑不周,后续的病虫防治或疫情把控,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农村普遍匮乏畜牧兽医师,如果出现具有传染性或复杂性的病情,很可能使产业遭到重创,包括种植业技术不到位,同样可能出现“有花无果”的现象。有关方面的焦虑已经出现,比如,L县D镇工作人员在检验和防疫方面通过主观经验判断,对可能带有的病情也未必清楚,碍于技术无法进行精细化的指导;养殖人员基本没有经验,养、防、管、测等方面技术跟不上,大大增加了养殖难度,安全风险则更大。

(四)管理不善激发多重矛盾

乡村产业逐步发展起来,相应的基地、合作社和电商平台也陆续建立起来。贫困农户、产业能人、承包商、入股人、村干部等群体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多的产业将进入增收期,当前却缺乏电商、财务管理、合作社管理与运营等方面的人才,比如,Z县B镇共成立村合作社21个、公司17个,入股农户1070户(贫困户)。合作社没有专业性的技术人员指导、实施和经营,产生的效益并不理想。管理不善将引发内部之间、干群之间、供需之间的矛盾隐患,Z县H镇就通过临聘看管人员,参与项目管理,“比如核桃管理辅导上缺乏人才,2万多亩核桃,4个核桃管理员,都是从村里聘请的,不懂管理知识”,矛盾冲突可能暗藏其间。

四、推进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振兴,更要人才振兴,只有人才振兴才能为产业振兴提供技术保障。为能促进人才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构建一支得力的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就成了必要的选择。

(一)强化产业技能人才引进方式

为改变乡村地区产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当然需要强化产业人才的引进方式,以便壮大产业人才队伍。与城市一样,乡村地区同样可以参照项目引才、团队引才、基地引才、柔性引才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产业及其人才支持力度,提升高技能、高层次优秀人才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县市定期发布贫困地区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借助乡村振兴机遇,讲好乡村产业崛起故事,让众多专业技术人才了解并关心乡村产业发展,努力将乡村打造为产业人才安居乐业的新去向。引进鼓励高层次人才支持参与产业振兴,适时试点创新基层人才引进方式。此外,可通过亲情、友情、乡情等方式引资引才,搭建回报家乡的平台,促进“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助力乡村振兴。

(二)注重现有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培育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既要强化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又要强化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拓展技术培训课堂,深化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培训力度,包括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同样要扮演相应的功用。扩大域外培训班次,以开拓技术培训人员的视野。培训对象可涉及产业参与人、土专家、田秀才、服务员等群体,确保专业技术岗有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既要增加培训机会,也要延长培训时间,更要深度开展室内室外“两堂课”,促进农民向技术员的转变。通过开办培训班、现场观摩、示范指导等活动,加强对本土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育。此外,县域人才培育还可以与高职院校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方式,解决后顾之忧。

(三)优化农业专家选派与服务“三农”行动方式

当前,各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人员深入开展“三农”服务与帮扶活动,为产业规划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后,仍需继续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在乡村地区建立产业基地,支持挂职专家有所为、有大为,将愿干事、能干事的“三农”专家选派到基层,参与实实在在的技术指导,助推产教研协同发展。各有关主管部门共同建立动态(实时更新)“三农”人才数据库,录入专家技术研究专长与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以便需求方的联系与对接。受派地要充分挖掘涉农专业人才资源优势,整合域内人才团队,探索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之间人才联动机制,开展农业专家团队“集中会诊”活动,解决跨领域、交叉性等指导难题。

(四)深化县域产业人才激励关怀机制

县域普遍欠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要促进人才返乡下乡、留乡为乡,需要强化基层人才激励关怀机制。引导人才向乡村及偏远地区流动,支持人才在乡村地区创新创业、敢作敢为,为优秀人才提供成长平台与机会,必要时可以重用。鼓励转入非农岗位工作的涉农人才,返回农业服务单位发挥其专长,缓解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岗不相适等现象。强化青年人才支持力度,通过领导关爱、项目支持、职称倾斜等方式重点培养,促进青年人才在乡村地区大展其才。探索乡村振兴中人才试错容错机制,避免“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怕做事”逻辑。大力支持各类人才和土专家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与人才,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各级领导要关怀人才工作与生活状况,让人才感到温暖之情与重视程度。

(五)多渠道构建产业技术“导师制”

高度重视老专家老匠人的余热,定期定点跟踪项目产业运营情况。建立传教带领模式,研究产业发展方案,促进地方产业人员学、看、做。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到乡镇或产业点开展学生实习工作,借助产业平台带领民众“入门入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掌握的技能与知识,现场对民众或其他技术员进行讲授,针对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再分时段进行指导,避免听不懂、学不进的弊端,也利于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部分传统产业的现代转型,离不开“导师”的传授,包括新时代土专家的培育同样如此。鼓励各级各领域专家跨域指导、远程指导和实地指导,必要时开展项目指导。农业专家申报课题期间,要以项目研究和乡村人才培育为己任,以实现师带徒、师徒合力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结束语

有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乡村产业振兴在即,但不可忽视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也将为稳定脱贫提供坚实的基础,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生活图景不再遥远。当然,乡村产业振兴是一回事,乡村产业的投入又是一回事,如果不计成本发展产业,不仅会增加风险,甚至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发展乡村产业,要因地制宜,尤其要吸取产业失败的教训,不然,悲剧或将不可避免。即便各地产业如火如荼推进,甚至呈现出了可喜的势头,后续发展中的问题依然不可小视。而且,盲目发展产业,或行政干预过多,并非人才单纯出面就能解决。在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体制内外的人才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研究见证了乡村产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学历并非人才需求的关键指标,但这不代表不需要高学历人才。要构建一支“一懂两爱”、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需要强化产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带动机制,并强化整合专家优势。贫困地区已将产业服务者、产业当事人作为产业发展主体,要进一步深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策略,当需强化资金支持力度。面向未来,乡村产业发展还需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吸引更多力量支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保障乡村产业振兴。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人才发展
人才云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